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馬尼尼為

如何講一個「沒有主角」的故事?──安靜卻衝擊強大的繪本《地中海》(The Mediterranean)

  • 字級



繪本《地中海》The Mediterranean 沒有特定主角,幾乎沒有文字,故事卻深入人心。(圖/The Mediterranean 內頁)


新聞事件成為創作者的靈感,這是稀鬆平常。常常一個災難後一兩年內,相關的書籍就會接連出現,像是福島核災,這主題的書籍就可以自成一書展;但我想談的是那種經過幾年後,對「某件事」還是念念不忘,覺得「不應該就這樣」,而就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件事或已經忘記的時候,完全是出於創作者「不把事情寫出來不舒服」的情況而產生的。

像是周雲蓬為「克拉瑪依大火」事件(死了200多位孩子)寫了〈中國孩子〉,以及為「林昭事件」(一位不為人知的烈女)寫的〈四月輓歌〉。或是這本阿敏.格雷德(Armin Greder)為1996年12月26日於地中海發生的難民船難事件「Sinking of F174」(或類似事件)畫的The Mediterranean (地中海)。

事實上,這艘難民船的確切船名都沒有人知道,它甚至不是載客的船,而是載著來自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的難民前往義大利,船體老舊加上嚴重超載,途遇暴風,於地中海某處遇難,具體死亡人數不明,只知約300人。沒有一個單位願意面對處理或選擇逃避(加上是公海),沒有打撈屍體或善後或報導,於是,地中海成了難民們「巨大的墓」,更駭人的是,該區Portopalo漁民常在漁網上撈到人的屍塊、殘骸、隨身物品,但又因政治因素,漁民選擇迴避舉報這些屍體,只能任由300具肉體漂散大海,載浮載沉,任由魚類啄食;而那一陣子,捕獲的魚也特別肥美。(此事件經由一位不知情的漁民揭發、五年後經一位記者寫下Ghosts of Portopalo 一書才為世人所知)

春天責備:周雲蓬詩文集(附贈精曲CD創作三首)

春天責備:周雲蓬詩文集(附贈精曲CD創作三首)

The Mediterranean

繪本《地中海》
The Mediterranean

Ghosts of Portopalo闡述難民事件的Ghosts of Portopalo


大部分的「新聞改編」作品流於把故事「再講一次」,但像以上舉的三件作品,其實都沒有新聞的「人事時地物」。中國孩子〉只有一句:「不要做克拉瑪依的孩子/火燒痛皮膚讓親娘心焦」;〈四月輓歌〉同樣也沒有「人事時地物」,而是從林昭被槍斃隔天,官員向她母親收取子彈費用切入:「交給陌生人五分錢/媽媽買了一顆子彈」,聽了就有種心如刀割的震撼。

不把事件「再講一次」,而是「引起想知道的動機」,這比先把故事講出來高招。

The Mediterranean 是無字的。要說文字的話,只有一小段「前敘」,接著是17頁無字跨頁。翻開書,會先在空白的頁面上看到這段:

after he had finished drowning,
his body sank slowly
to the bottom,
where the fish
were waiting.

一段很精簡的文字,這就是作者的切入點。

我反覆看了好幾次,覺得此意境「美」得不可思議,就像周雲蓬把大火事件寫成一句話那樣。他用了「finished drowning」、「sank slowly」、「bottom」,三個往下的動作,最終在等待的是魚,這句話也帶來平靜的衝擊。

三個「往下」的動作,最終在等待的是魚,為讀者帶來帶來平靜的衝擊。(圖/The Mediterranean 內頁)


用「地中海」為書名,也沒有任何副標,我想這是作者的風格,像他的The Island 一樣,一個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名詞,沒想到打開書是一個出乎意想的故事。由一具沉屍開始、到魚群啄食、魚被撈起、魚市、餐桌(從「產地」到餐桌,這其實是一個驚人的食物鏈);接著再轉折入統治者的高壓手段,後半段才出現難民身影,先是滿滿擠在卡車上,接著是滿滿擠在船上一角的特寫,最終是沉船一景。確實不需要一個字,我們都看到了。

書裡多數人都面目模糊,唯一清晰的迫使難民離開家園的領導者。(圖/The Mediterranean內頁)


事實上,整本書有一種「模糊感」。所有人物似乎都是面目模糊,不論是在漁市上、餐桌上、沒有一人是主角,也反映了這起沒有人「深究」、沒有主角的故事。但是,有個人倒是面目清楚的,也出現了幾次,他就是那位領導者,導致難民被迫離開家園的人,西裝筆挺,道貌岸然,我們不知道他是誰,但他身為整本書唯一面目清晰的人,作者的用意我們是知道的。

最後我們藉由作者補充說明的文字才知道了這起事件,這一點都沒關係,因為這可以是特定的這件事,也可以是很多類似的事。沒有主角,由一具浮屍開始。若是社會教育類書單沒有這本書,實在太可惜了。這起事件背後蘊含的人權、人性議題,特別是附近居民、漁民、政府的立場,以及難民政府、義大利政府的反應,後續的追踪:人口販子、生還者、受難者家人等等,是一起值得好好回顧的事件。

後話:這種類型的繪本,看似不適合學齡前的孩子,某天心血來潮我講給6歲兒子聽。沒想到他反應熱烈,問了我很多問題,還一再自己拿來翻閱。但我講述的前提是,我已經做完這起事件的功課了,我先把事件口頭大致講一次,再來翻書,但我不認為出版社一定要把事件附於書裡,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大人自由發揮,想想該怎麽向孩子說這本繪本(如果要說的話)。



作者簡介

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人。讀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台灣藝術大學美術所。著有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繪本《貓面具》與「隱晦家庭」繪本三部曲,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繪本《絨毛兔》The velveteen rabbit)插圖。最新作品為散文《沒有大路》、中馬雙語繪本《馬惹尼》《吃風集》
網站:馬尼尼為&繪本亂讀會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真的懂吃嗎?

    從中到西、從古到今,每到吃食背後都是無垠的歷史堆疊,透過五篇文章考驗你對食物的了解,為你細數盤中飧豐厚的文化與歷史。

    1116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真的懂吃嗎?

從中到西、從古到今,每到吃食背後都是無垠的歷史堆疊,透過五篇文章考驗你對食物的了解,為你細數盤中飧豐厚的文化與歷史。

11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