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是,出版社在書腰上稱讚本書是將「希區考克式的驚悚」帶到全新高峰!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這個介紹很貼切,接著就立刻想到現在的讀者還有多少人知道希區考克是誰嗎?如果去查古狗大神或維基百科,你會發覺亞佛烈德•希區考克爵士(Sir Alfred Hitchcock)的資料主要是以電影為主,和推理小說的關係好像並不太深,其實不然,此乃大謬!
三十多年前,台灣著名推理評論家黃鈞浩先生,為了讓讀者能夠了解什麼是偵探推理小說,曾經將龐雜的作品分成五大派別:本格派、社會派、冷酷派、法庭派和懸疑派,希望能讓讀者不再困惑。當然,跨派別的情形所在多有,但依然有其根本的調性存在。
五大派別中,最少見的應該是懸疑派作品,當時除了史丹利.艾林的短篇傑作《本店招牌菜》和康乃爾.伍立奇的《我嫁了一個死人》外,作品量最多的要屬一套套由姚姮翻譯的《希區考克懸疑小說選》、《希區考克驚悚小說選》。後來知道這是從《希區考克推理雜誌》中挑選出來的各路名家短篇,但在當時可是印象深刻,再加上看了康乃爾.伍立奇原著改編、由希區考克導演的老電影《後窗》(我認為這應該是希區考克電影中最佳且最扣人心弦的一部)──因此,在我心目中,「希區考克」絕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姓氏,而已經是「懸疑」、「驚悚」和「恐怖」的代名詞,這就像「福爾摩斯」成為了「睿智」、「神探」的代名詞一樣。
所謂的「懸疑」,在推理小說中是指由利用文字和說故事技巧來讓讀者心中產生游移不定的猜想,進而完全掉入作者所要塑造的氛圍之中,整個充滿懸疑和驚悚的謎團到了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才讓讀者恍然大悟,同時也鬆了一口氣。這種技巧其實在許多小說作品中都可見到,但懸疑派的作品卻是將其變成主要的軸心來操控讀者情緒。創作這類小說最困難的地方,除了掌控氣氛之外還要讓故事結局能說得通,不然就只是靈異傳奇或者鬼怪作祟了。
近幾年,歐美的大眾犯罪小說之中,心理懸疑驚悚悄悄地重回主流,且隱然成為一門顯學。引進台灣的此類作品也可說是源源不絕,《控制》可能是最耳熟能詳的,連帶使作者吉莉安.弗林的其他作品《利器》、《暗處》、《搞鬼》都有不錯的成績。我個人另認為,勞倫斯.卜洛克向其偶像康乃爾.伍立奇致敬、進而將他的夢幻遺稿續作而成的《入夜》,該是推理小說迷絕對不能錯過的一本。其他如《十號艙房的女人》、《後窗的女人》等都屬佳作,就連書名都有向前輩作品致敬的味道──《後窗的女人》當然是向我前面提過的《後窗》致敬,《十號艙房的女人》則是用了古典黃金時期極為懸疑的真實典故來當立足點。至於鄰國日本,心理懸疑相對少了些,雖然《女學生奇譚》和《黑暗之家》都有懸疑驚悚的味道,卻是恐怖的氛圍居多。
鬼月已過、百無禁忌,想不想讀一本懸疑推理讓自己冒一陣冷汗呀?
杜鵑窩人,每年平均閱讀150本以上中文創作或英美歐日翻譯推理小說,閱讀資歷40年之重度推理狂。現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會員,連任徵文獎首屆迄今之決選評審。嗜好:閱讀歷史、軍事、推理書籍,欣賞音樂。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