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致新世界|書評】吳乃德/一位報導人心刻痕的記者──讀亞歷塞維奇《二手時代》

  • 字級



字母LETTER:童偉格專輯

字母LETTER:童偉格專輯

《字母LETTER:童偉格專輯》的延伸專題為「致新世界」,源起於童偉格作品經常凝視臺灣做為新興國家,在現代生活中最徹底失敗的鄉村地區。如何給予苦難與終將消逝的一切以人性的答覆,可能就是文學家的不同之處。換言之,死亡會在這樣的凝視中重新思索出人的條件。這也是特別使用瑞士象徵派畫家勃克林(Arnold Böcklin)畫作《死之島》(Isle of the Dead)的原因:家園即便是死之島,也是船上之人唯一前往的方向。

「新世界」當然是一個危險字眼,充滿現代性下歷史與權力的相對性,這個詞彙或許意味著當時文明眼中的新(甚至是蠻荒)國度,或者是某個地區經歷革命或體制的巨大質變。人類在18至20世紀,以現代性為核心,製造出許多「新世界」,它們在經歷傷痕累累的帝國殖民或掠奪後誕生,各自因受到壓迫的殊異歷史而形成不同的苦難與衝突,百餘年來逐步在不同政權中走向現代(資本主義)之路的臺灣,也是如此。

專題擇選「基列三部曲」、《行過地獄之路》《二手時代》《極樂之邦》《美傷》等五本文學作品,呈現美國、澳洲、前蘇聯、印度與印尼這五個國度面臨的深刻難題。透過這些書評,我們將理解種族壓迫、戰爭、極權與屠殺等這些人類無法終止的悲劇,文學家企圖以人性校準歷史時鐘的努力。



亞歷塞維奇:報導心靈的記者

這位白俄羅斯的記者很獨特。她全世界的同行都報導事件,她卻報導事件在人心中的刻痕。同樣的事件、同樣的苦難,戰爭、共產政權的崩潰、嚴酷的政治壓迫、核能電廠的爆炸,在人心中留下的多種樣式刻痕。亞歷塞維奇具有超凡的能力,讓許多平凡人願意觸摸長久鎖在記憶中的傷痕。讀者也有幸進入一個奇異的世界。甚至恆常的愛情在那個世界中,都變得不尋常。

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白俄羅斯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圖/來自wiki

我們曾經跟隨歷史學者觀看事件的進程,看到人、尤其是領袖的愚昧,也看到偶然因素的決定性作用。我們曾經聆聽社會科學家分析(不論正確或錯誤),歷史巨變如何為結構性因素所形塑。可是我們從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存在:巨變在人心中形塑的幽微世界。

亞歷塞維奇說,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回答一個問題:人類受的這麼多苦,為何無法形成追求自由的動力?她並沒有清楚回答。不過,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出版的《二手時代》,或許最接近問題的答案。這本書花了她二十年的時間做口述採訪。

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有聲書)

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有聲書)

它關注的時代是蘇聯共產主義政權垮臺之後。受訪者中有許多曾經度過,極端嚴酷壓迫的史達林統治。一位女醫師回憶說:

我最近整理舊物,找到年輕時期的日記。裡面記載著我的初吻、初戀,以及我如何熱愛史達林……大批烏克蘭人死於饑餓,因為他們拒絕集體農場……一位母親用斧頭砍死自己的孩子,把他煮熟養活其他孩子……我的鄰居從戰場回來,失去雙腿。他是英雄人物,我為他感到驕傲。史達林死後幾天,他對我說:「我的小瑪格麗特,這傢伙終於咽氣了。」……於是我寫了檢舉信,揭發他。……我媽媽出身貴族家庭,嫁給一名軍官。軍官後來流亡海外,母親因為得照顧生病的祖母而無法同行。母親於是被祕密警察抓走。負責的特務愛上母親,將她救出來,卻強迫媽媽嫁給他;一個酒鬼,爛醉回家後用槍托打媽媽的頭。我媽媽是個美女,熱愛音樂,懂多國語言,對史達林卻熱愛到頭腦發昏……你認為他們都是傻瓜,天真?不是,他們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聰明人。媽媽讀莎士比亞和歌德的原著……加加林飛上太空了。大家走上街頭,開懷大笑,素不相識的人互相擁抱,在歡喜中哭泣。

另一個人的回憶:

那時我正在追求未來的妻子。怎麼追?我們一起讀高爾基。我們舉辦共青團式的婚禮,沒有蠟燭、花環,沒有宗教儀式;列寧和馬克思的畫像取代聖像。妻子一頭長髮為了婚禮剪掉了。那時我們鄙視美麗……我負責守衛一個車站,有一次我打開一個車廂,看到車廂角落有一個半裸的男人用皮帶吊死自己,身邊一個男孩像喝粥一樣地在喝糞尿。指揮叫嚷說,「這些人都是富農惡棍,對建設新生活毫無用處。」對,我相信,未來一切都會美好……他們先抓走了我的妻子,後來我也被抓走了。審訊的特務跟我說:你的罪就是沒有檢舉你的妻子……後來他們把我放了,黨又相信我了!戰爭中我負傷,並且得了三面獎章,他們又發給我黨證。我太快樂了,快樂到極點……我們是有信仰的,我們真的相信……我想做為共產黨員死去,這是我最後的願望。

讓人忍受苦難的,或許不只是政治教條和未來世界的美麗幻影。一個女音樂家的回憶:

如果不是他,我不可能再結婚。他在史達林的勞改營裡度過了十二年。被抓走的時候只是十六歲的孩子。父親是共產黨的重要人物,被槍斃了。母親被放在水桶裡,在嚴寒中活活凍死……他曾經被派到鍋爐房工作,鍋爐工以前是莫斯科的哲學教授……我們的男人都是受難者,他們全都帶著創傷。俄羅斯的女人從來不曾擁有過正常的男人……「美麗的折磨啊!」他這樣形容西伯利亞的風景。他最喜歡的話是,「在上帝那裡,花草樹木都過得比人好。」……得知他罹患癌症後,我清晨去醫院看他。他臉色蠟黃,可是很愉快的樣子。當生命出現變化的時候,他總是很幸福,不論是在勞改營、流放中、或重獲自由。現在又出現了新東西─死亡……他的遺囑只有一項:「請在我的墓碑寫上:我是一個幸福的人,得到過很多愛,世間最可怕的痛苦就是別人都不愛你。」

亞歷塞維奇的另一本著作《戰爭不像女人的臉》(比較正確的翻譯;中文版書名為《戰爭沒有女人的臉》),報導戰爭在女人心中留下的刻痕。希特勒侵略俄國的戰爭是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事。希特勒動員三百八十萬大軍,戰線綿延一千英里,蘇聯在半年間折損五百萬軍隊。當時許多女孩都謊報年齡從軍,保衛祖國。她們有些成為狙擊手、有些甚至成為戰鬥機飛行員,但大多數在戰場當護士。這些女兵在戰場上多年沒有穿過女人的衣服,穿的永遠是同一套尺寸過大的軍衣。她們最難忍受的是戰場上無法買到女人的內褲,軍隊又不發。有些人發誓絕對不要穿著男人內褲死去。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20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首部作品,出版四十周年紀念新版)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20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首部作品,出版四十周年紀念新版)

一位護理偷偷愛上一位軍官,卻不敢讓他知道。軍官後來死了,掩埋他的時候,「我想到他或許知道我愛他,心裡不禁狂喜起來。炮彈在亂飛,他就躺在那裡。於是我走上前,當眾親吻了他。之前我從來沒有親吻過男人,這是我的初吻。

戰爭結束後,一位二十歲的女兵說自己「身心俱疲,心理年齡像老太婆」。一位護理兵到跳蚤市場,想賣掉她的軍用大衣;市場中有些失去雙腳的退伍軍人在賣女人胸罩和內褲,有些缺手斷腳的人只是坐在那裡流眼淚,向路人乞討。「我悄悄地離開,沒有賣掉我的大衣。從此再沒去過那個地方。我怕他們認出我來,罵我說:當初為什麼要救活他們!

蘇聯二戰時的女性游擊隊(圖/來自wiki)蘇聯二戰時的女性游擊隊。(圖/來自wiki

曾有讀者問亞歷塞維奇,是否對訪問稿做了文學加工,否則為何大多數的口述都那樣地美麗,簡直像詩一般。她回答說:「人心中有愛或接近死亡的時候,說的話都很美。我們這些社會主義人不像其他人。我們對英雄和殉道者有獨特的看法,我們和死亡有獨特的關係。」無法否認的是,她將口述釀造成偉大的文學作品,充滿了濃烈的感情和強大的力量。

甚至她的受訪者對兒童時期的回憶,也都充滿詩意。《最後的證人》(中文版書名為《我還是想你,媽媽》)一書的主題是戰爭在許多兒童心中留下的刻痕:

一位受訪者回憶兒提時期聽到德國軍隊在家鄉的土地行進,皮靴踩在地上發出聲響,「連大地都感覺疼痛。」另一位小女生在父親上戰場前夕,偷看到父親「久久親吻著母親,他從來沒有這樣吻過媽媽。媽媽緊緊抱著爸爸的脖子。爸爸努力掙脫,拚命往外跑」。「整個戰爭期間我都在等待,等戰爭一結束就和爺爺去找媽媽……我已經五十一歲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我還是想念媽媽。」「我錯過了童年時代。它一閃而過。戰爭是我的童年。」「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一個男人,長得很像爸爸。我跟在後面走了很久,爸爸死去的時候我沒看見啊。」戰後「我沒有找到媽媽和爸爸……我在街上看到一位媽媽,將兩個兒子放在雙膝上。我看著,走向前去,向她說:阿姨,請你也把我抱到腿上吧。她嚇呆了。我再一次請求她:阿姨,求求你。」「整個戰爭期間,在找到姊姊之前,媽媽沒有笑過。」「我對死亡一無所知。沒有人來得及向我解釋,我就看到了它。我看到一個被打死的年輕女人,小孩還吸吮著她的乳房。」

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電子書)

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電子書)

翻閱這些兒童心靈的刻痕,我們都會同意作者在書開頭所引用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果我們可以構築一個美麗的世界,代價是讓兒童流下一滴眼淚,那也並不值得。

為什麼那多的苦難,無法轉成為追求自由的動力?亞歷塞維奇沒有提供簡單明瞭的答案,因為答案並不簡單明瞭。讀完她的書,讀者無法不繼續思考這個問題。


(本文轉載自衛城出版《字母LETTER:童偉格專輯》


吳乃德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研院社會所退休/兼任研究員。曾任黨外雜誌《新潮流》編輯,臺灣政治學會創會會長,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創會會長。


 延伸閱讀 
1.【書評】原本的革命青年史達林,怎麼會變成殺人不眨眼的獨裁歐吉桑?
2.【書評】陳思宏:倖存者活下來,就是為了把故事說出去──讀《而你,沒有回來》

3.【致新世界|書評】房慧真:美麗是種傷──讀《美傷》
4.【致新世界|書評】辜炳達 :《行過地獄之路》與野蠻詩學
5.【致新世界|書評】羅苡珊:墓地的盛宴──讀《極樂之邦》
6.【專欄】面對現實的荒謬與粗暴時,「我」會變得如何?──讀《呼吸鞦韆》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記憶中的台味飄香

    說起何謂「台味」,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版本的記憶,正因這些作家們用文字寫下自己的台味記憶,方可見台灣料理的多元與活力。

    550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記憶中的台味飄香

說起何謂「台味」,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版本的記憶,正因這些作家們用文字寫下自己的台味記憶,方可見台灣料理的多元與活力。

55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