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經歷,如此而已──張曼娟談《我輩中人》(下)

  • 字級



通往大人之路第一步:與自己清算鬥爭

張曼娟透露,寫《我輩中人》私下有一個真正的想法,「我成為一個照顧者,看到很多不快樂的老人,難免要想:為什麼他們這麼不快樂?他們的生活條件不是愈來愈好嗎?」她認為癥結在於,成為「老人」之前,在「中年」這個很重要的階段,沒有跟自己好好清算鬥爭。

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

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

回首過往,從小到大,「你會發現,生命並不屬於你。」小時候屬於父母親,她看到一些學生很優秀,說要報考醫學院,問:你喜歡醫學嗎?學生說:沒辦法,爸媽要我去念,要給他們一個交代。「說到底,孩子都太愛父母親了,以至於,不忍讓父母感到失望。為了符合父母期待,錯過了成為自己的機會。」當進入職場,所選擇的可能也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是生活所逼。成家了,可能也不是真正想結婚,而是伴侶說:我們不結婚就分手吧;或是,我懷孕了。於是,還沒準備好就成為了父母親,就這樣度過年輕歲月來到中年。「他都沒有機會真的為自己做點什麼,沒有機會成為自己。如果又浪費中年到老,就注定是一個悲劇:變成一個不討喜的老人。大家覺得他很難照顧,他自己也覺得很痛苦,那不是很悲慘嗎?」因而,「中年最可貴的,其實就在於覺醒。

覺醒了,認真去對待自己內在那個小孩;覺醒了,開始思考自己能夠為他人付出什麼;覺醒了,嘗試修補生命缺口,做回自己,「不要再怪世界對你不好——如果世界真的對你不好,你根本活不到現在。」


▌正能量如何源源不絕?我很愛我自己

《我輩中人》提出許多智慧見解,是大人,又非典型大人,無論「拒絕乃是必須,自私實是美德」,或「停止等待,才能善待自己」,都頗具醍醐灌頂之效。但也不免懷疑,難道張曼娟是天生智者,生活中從來沒有「過不去」的片刻?

她說,「一個最近的例子:有人找我演講,我不是很愛演講,因為要花很多時間準備。加上交通往返,其他工作和生活狀況也得配合調整,但通常來邀請的單位都會認為你只需要空出兩個小時。一旦拒絕,常被質疑:真的忙到連兩個小時的時間都沒有?」說明原委後,對方就算了解,可能還補一句:「難道連公益性質的講座也不願意幫忙嗎?」好像她從來不做公益似的。

過去遭遇類似之事,不免耿耿於懷。畢竟她自小就被培養成一個「體貼別人、但沒有體貼自己」的人,只會想到:「啊我讓他不開心了——讓別人失望,我是不是做錯了?」成為照顧者後,她不免會想:「我去演講這天,你會派人來照顧我父母嗎?我解決了你的問題,我的問題誰來解決?你可以幫我解決嗎?既然你無法解決我的問題,為什麼我必須解決你的問題?」

甚至,思考的點來到:「難道我這樣一個人出生在世界上,是為了滿足各式各樣的人對我提出的各式各樣的要求嗎?」照慣例,自己給了自己回答:「不是吧,我生下來的目的是為了完成我的自我發展,並且好好過我的生活。不要增加別人的負擔。行有餘力,還可以對別人有幫助,當然更好。

生活中大小事件,自然也會在心裡造成疙瘩,但經過消化、找出比較明亮的觀點看待,智慧存焉。張曼娟認為,「當你無法掌握或控制一件事情,你就會被那件事情掌握或控制。那就應該試著從中跳脫。


就像閱讀《我輩中人》可以知道,很多事是「一念之間」:往前一步成了一念無明;往後退一步,把意識安放在一個更為溫柔的意念上,是體貼被照顧者,也保護自己的方法。

但正能量真能如此源源不絕?張曼娟說,「正能量的來源是:我很愛我自己。因為我很愛我自己,我捨不得自己受苦。如果外在環境已經讓你不開心,我就必須從內在生出一股力量,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或昇華。

《我輩中人》亦提及,快被情緒滅頂時,曾被經典(儒家與老莊思想)所援救,張曼娟解釋,「儒家思想是與人為善,老莊思想則是在亂世中求自我的生存。我藉著老莊思想在混亂的前半生中找到生存之道,確立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接下來就希望能夠與人為善。」書中提到的許多成長故事,即是亂世中求生存;而前往偏鄉幫孩子辦夏令營,那便是與人為善。「但我相信,人還是必須先能在亂世中求生存,才能與人為善。如果順序顛倒了,也可能會讓自己更有匱乏感。

▌提醒自己:我的存在價值並不在於犧牲奉獻

《我輩中人》書名暗藏兩個題目:一個是「我輩」:父母經歷戰亂,自己生於戰後,在戒嚴期成長,見證戰後台灣經濟起飛與泡沫化。一個是「中人」,不中不西,上下夾擊,充滿「危機」,但也可能是「轉機」的中年人。

張曼娟認為,是這些不同元素,匯聚成「我輩中人」——不是上一輩也不是下一輩。「我們上一輩比較沒有照顧那麼老的人的經驗,他們也沒有不中不西;他們的中年就是準備老去。而我們之後那一代也不同,他們也許並不一定有機會照顧老人;他們可能更加西化。」於是,「我輩」成了很多全新經驗等待去體驗的一代,很多矛盾衝突等待被克服的一代。

關於照顧者處境,《我輩中人》有許多透澈的描寫,同時也點出中年人可能遭遇的親子關係,手足關係,自己和自己的關係。然而,當「我輩中人」又剛好是女性時,似乎承擔、犧牲、付出,遠比她們所應該做的更多?

確實,我覺得這是『我輩中人』女性共同的困境。因為『我輩中人』女性不一定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當我們為別人付出、犧牲和奉獻,別人表示了感謝之意,我們才會覺得自己很棒:原來,我們值得感謝。」因為從小受到的教養是體貼,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久而久之竟成為「習慣」。張曼娟說,這種趨光性一旦養成,「我輩中人」女性就必須不斷提醒自己:我的存在價值並不在於犧牲奉獻。

終於中年。並且,「照顧著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那麼,身為照顧者的張曼娟,若此刻為「人生」尋找一個同義詞,會是什麼?

整場流暢的回答中,張曼娟首次沉吟,然後慢慢地說,「人生,應該就是一種不斷的經歷吧。」她補充,「因為我覺得人生沒有什麼結果,只有經歷。你所遇到的一切,好的事情壞的事情快樂的事情不快樂的事情,都是一種經歷。」年輕的時候,人們習於尋找各種「好的結果」:終於嫁入豪門……沒想到後來離婚了。終於鯉躍龍門……沒想到後來被裁員。「說到底人生只有一種結果,就是死。在死來臨之前,所遭遇的一切,沒有真正的獲得,也沒有真正的失去。」她帶著微笑,話速又回到那稍快板,「其實,人生就是一連串的經歷,如此而已。



 繼續閱讀 
【專訪】成為「照顧者」,你絕不能只倚靠自己──張曼娟談《我輩中人》(上)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情人節戀愛特輯 | 無論單身或穩交、初戀或失戀,你都還是要幸福!

情人節的街道滿是粉紅泡泡,甜蜜的同時也在提醒:找到對的人很難,相愛相守走下去更難。5篇選文替你從初戀細數到失戀、從青春純愛漫談到中年愛情,陪你閱覽不同階段的愛情故事。

102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