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李屏瑤:天下的網協都是一樣的!──讀《愛與熱情的網球史》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運動曾是性別保守主義的世界總部,只有宗教的極端支派能媲美。

愛與熱情的網球史:從布爾喬亞的花園派對到大滿貫頂尖對決

愛與熱情的網球史:從布爾喬亞的花園派對到大滿貫頂尖對決

《愛與熱情的網球史》書中提到這句話。這個譬喻不是空穴來風,運動跟宗教的關係曾經緊緊交纏,「運動」(sport)一詞曾是指涉撩撥情慾的調戲。對維多利亞時期的保守人士而言,歡愉是尷尬而難以招架的觀念,加上19世紀盛行福音派,別說運動了,連日常生活都深深籠罩在宗教的雲霧之下。

舉例來說,虔誠的福音教徒認為帶來愉快的活動都是罪惡,玩紙牌有罪,跳舞有罪,喝酒有罪,戲劇有罪,就連讀小說都有罪(兩廳院售票網或是博客來這類的連結,大概就是色情網站的程度了)。這些娛樂會腐化人心,連茶跟咖啡都不太單純。什麼最安全?答案是家庭。此家庭非一般家庭,而是特定的家庭生活型式,中產階級對於「男女天生的差異以及男女角色的互補」有牢不可破的執念。

19世紀的體壇,幾乎沒有女性的蹤跡,女性必須宜室宜家,上層階級的女性會騎馬,隨著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增高,中產階級的女性漸漸變得更有活動力。但說到從事激烈的活動,要到19世紀下半葉才開始發展。這激烈的活動為何?喔,是散步。當時的女性已經開始打網球、高爾夫球、曲棍球,不過會遭受雜誌的譏笑,運動仍是男性的天下。國家需要具備男子氣概的公民,競賽與運動成了培育的理想方式。

網球的發展史恰好是個有趣的破口。網球是個奇特的存在,當時輿論認為這運動對女性而言太過激烈,超出女性的體力與能力;同時又有另一種說法,網球是只適合淑女的運動,男人打網球太娘娘腔了(直到1902年網壇出現俊美的男選手安東尼.威爾丁,似乎才開始彰顯出網球的男子氣概)。由此可見,每個時代的保守言論,都是人格分裂的。


圖左:《噴趣》於1891年刊出一篇運動時尚評論,諷刺騎腳踏車、從事體育活動的年輕女性。圖右:紐西蘭網球選手安東尼.威爾丁(Anthony Wilding,1883-1915)(圖/wiki)

在不知道是太激烈或是太娘的詭異光譜中,「草地網球」以革命之姿打破尺度,讓男女得以在同一個球場較勁,竟然還能一對一互打,比起其他運動,邁出了開放的一大步。儘管如此,女性打球依舊引起社會爭議,從能不能打、該穿什麼打,都成為討論的內容。網球已經是被壓迫的運動了,但壓迫中還有壓迫,網壇由男性掌握,他們堅決反對女性拋頭露臉地打球。但從網球的早年發展軌跡來看,女性參與而帶來的社交魅力,反而有為大型比賽加分的重要性。

無法避免,那就隔離,這似乎是在所有社會背景下都會發生的事。無論針對的是運動、種族或是性傾向。

法國女子網球運動員,第一位女子網球選手名人,也是國際女子運動明星的先驅。蘇珊.朗格倫(1899-1938)是女子運動明星的先驅(圖 / wiki

主管機關開始嘗試男女有別的比賽規則。由於女性被視為弱者,規則也相對寬鬆,例如可站在球場中央發球,球落地兩次仍有效,或者,身為紳士,擊出的球必須讓女士接到。但1919-1926年稱霸網壇的蘇珊.朗格倫傳遞了時代的訊息,她是第一位網球名人,可說是第一位「網紅」。

蘇珊15歲就拿下第一個冠軍,在穿著上選擇短袖連身裙加上白色長襪,頭戴寬邊帽,聽起來累贅到不可思議,但這身打扮在當時可是相當暴露,被視為女網球衣的革命性變革。做為參考,她的對手穿的是長裙加上高領襯衫,襯衫下還有束腰馬甲(賽後更衣室裡,脫下來的馬甲常常是血跡斑斑的)。蘇珊成為「身體自由」的代表人物,是1920年代的現代化女神,也讓外界意識到網球的光環。在網球場上完全脫掉馬甲,可能要等到1930年代,短裙已經不太引起爭議,社會擔心的是短褲與短髮。當時的報紙對女性留短髮表達詫異,更認為女性無論穿長褲或短褲,都是蔑視男性優越感的象徵。

草地網球,亨利‧桑達姆(Henry Sandham)繪於一八七七年,顯示美國網球早期樣貌。草地網球,亨利.桑達姆(Henry Sandham)繪於1877年,顯示美國網球早期樣貌(圖/《愛與熱情的網球史》內頁,木馬文化提供)


1925年,蘇珊.朗格倫和瑞內.拉科斯特搭檔參加混雙賽(圖/《愛與熱情的網球史》內頁,木馬文化提供)


FRED PERRY商品情報特刊:附提袋

FRED PERRY商品情報特刊:附提袋

Fred Perry: British Tennis Legend

Fred Perry: British Tennis Legend

不只是性別的拉扯、性別氣質光譜的拉鋸,網球也代表集體愛國情操──賽事中高張的民族主義,無限趨近於戰爭的浪漫傳奇。法國出現網壇四劍客,四處征戰;英國出現力爭上游的勞動階級英雄,即使在溫網封王,都必須遭遇網球俱樂部菁英會員們的勢利眼。勞工家庭出身的選手佩里積極向上,卻遭當權派禁賽,理由是「不計一切代價求勝的積極慾望」。天下的網協都是一樣的。佩里後來加入台維斯盃(Davis Cup)國家隊,赴美比賽,離開重視階級的英國,他在洛杉磯找到新天地,之後大部分時間都待在美國,更轉業經營運動服飾,結果非常成功,品牌名稱就是他的名字「Fred Perry」(也是《月薪嬌妻》星野源超愛穿的品牌)。

直到1950年代,網壇仍舊重男輕女、黑白分明。高層可以隨意編造藉口,將年輕的黑人球員踢出賽事。至於女性,在球技之前,被批判的會是長相跟身材,出色的女選手是票房保證,卻也被放置在吉祥物的位階。憋了一口長長的悶氣後,被稱為戴著眼鏡的女漢子的比莉.珍.金出現了(據說她是《史努比》裡運動少女佩蒂(Peppermint Patty)的靈感來源,作者舒茲也常常在漫畫裡偷渡相關議題)。

比莉.珍.金是1960年代網壇爭取男女平權的大將,對她而言,核心在於「男女獎金同酬」,女性要獨立,必須要有收入。同酬戰開打那一年,男性選手的收入是女性選手的八倍之多。1973年9月20日,有30472位觀眾擠進體育場看她與1939年溫網男單冠軍鮑比.里格斯的「性別大戰」,在電視機前收看轉播的觀眾則有五千多萬。網球從貴族階級的產物,一口氣推進大眾的客廳。此戰之後,女性主義和運動有了交集,女性運動與同性戀更是被熱切討論的主題。說來好笑,被認為不夠陽剛的網球,卻又認為是鼓勵女選手變成男人婆,或是直接貼上女同志的標籤,直接醜化當事人及其事業。

看似不長的網球史,堆疊起來的更是一棒接一棒的個人奮鬥史。接下來的名字還有艾芙特山普拉斯阿格西辛吉絲庫妮可娃費德勒納達爾......網球進入嶄新的時代,球員如神,手上的拍子成為火炬,將點燃觀眾們情緒波動的火焰。這本《愛與熱情的網球史》不僅是網球史,也是一部神話史。


比莉珍金參加性別大戰時,乘坐華麗的轎子進場(圖/《愛與熱情的網球史》內頁,木馬文化提供)


電影《勝負反手拍》由艾瑪史東飾演比莉珍金;史提夫卡爾飾演鮑比里格斯

 


 延伸閱讀 
1.【馬欣專欄|人性顯相室】老娘才是真少女的反擊──《老娘叫譚雅》的譚雅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言論自由日 長大後,你也開始隱藏、審查自己的聲音嗎?

1989年4月7日鄭南榕為了「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自焚明志,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噤聲,恐怕難以想像那種恐怖。限制言論自由的影響甚大,包含歷史的斷裂、名士的殞落、藝術文化的斷層等等。透過五篇文章,一起體會自由的可貴。

334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