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10月讀書日 X 閱讀會客室】本月客座──聚光燈下的莫子儀

  • 字級



\\閱讀會客室_本月客座//

【關於表演的台前幕後】

【舉手發問─聚光燈下的莫子儀】

莫子儀 MO Tzu-yi
演員,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表演。1996年開始參與劇場與影像演出至今,作品橫跨舞台、電影與電視,近年代表作品包括劇場演出《紅樓夢》、《明年,或者明天見》、《孽子》、《西夏旅館》、《檔案K》、《水滸傳》、《西遊記》、《SMAP×SMAP》、《Michael Jackson》、《膚色的時光》、《殘, 。》、《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夜》等,電影《相愛的七種設計》、《一席之地》、《最遙遠的距離》、《夢幻部落》,連續劇《醬園生》、《寒夜續曲》等,多元的戲路與爆發力深受眾多導演喜愛。曾以連續劇《罪美麗》入圍金鐘獎男主角獎,以人生劇展《艾草》、《瓦旦的酒瓶》、《濁水溪的契約》3度入圍金鐘獎男配角獎。


 

失眠的人

失眠的人

博客來(以下簡稱博):以演員這個角色來說,你嘗試過在電視劇、電影、MV……,等各種不同的平台演出,若以表演者的身分來說,哪一種表演方式是你最喜歡的?可否分享它最迷人的地方在哪?並且也談談在不同場域下表演模式之間的差別?

莫子儀(以下簡稱莫):如果是就不同的表演平台來說的話,劇場確實是對我來說比較熟悉的地方。客觀地來說,劇場的特別之處在於即時性與不可重複性;它就只存在於當下,雖然是一樣的戲,但每一天都有那麼一點不一樣,那一點的不同卻又是很具生命力的不同,它是和整個空間以及所有現場觀眾共存、共同創造的。

就算透過錄影紀錄,也無法完整記錄劇場所有細節、台上台下所有的氛圍;就好像去看現場的演唱會與看電視牆轉播的差別。每一場的演出像是包括觀眾在內所共同完成的、只能存於時光中的作品。

也許我可以很概略地把這些平台粗分為影像與劇場;最主要的差別也許是距離與意識吧,劇場像是投射,影像像是捕捉,但這兩者在本質上又非絕對,是可相互轉換的。

博:你接演的舞台劇角色廣度非常多元,能否分享一下你自己挑戲或選角的考量?以及目前有特別想要挑戰的角色類型嗎?

莫:大部分必須考量的都是檔期與時間,因為都希望能專心投入,所以會盡量避免同時間接太多不同的戲。會更深入考慮的可能是整體製作及我參與其中的意義。通常會問自己的都是能不能好好做,能不能做好;自己還年輕,很多角色類型也沒有接觸過,所以目前倒是沒有特別想挑戰的角色,每個角色都不太一樣。其實每一次對那個階段的自我都是一種挑戰。現在也會常常要自己不要想著挑戰,因為會把自己看得太重,整體製作的意義與角色本身才是相對重要的。

博:做為一個專業演員,能否談談你通常透過何種方式能讓自己較容易進入一個角色?(閱讀、音樂、電影?) 在真實的融入角色後的抽離是否更加困難,有沒有哪一次的演出是下了戲後卻久久難以回到日常生活的?

莫:每個演員習慣的方式都不一樣,有時也因類型與媒介不同而異。閱讀相關書籍、資料,尋找相關音樂或電影都是我常常會選擇的方式。但切入的點可能不同;譬如從時代背景與從角色心理狀態所連結的音樂會不同;從事件與從角色出發所閱讀的書籍會不同,從角色創造與心理建構所尋找的電影也會不同。另外的途徑譬如訪談、接觸角色生活環境,或是從外在構造、特異性著手;甚或平行創作、記錄 、書寫等等。

關於戲結束之後的抽離,我比較習慣給自己一段時間,什麼都不做,或是只從事一些簡單的活動,讓身心放假吧。有時也會寫一些記錄,像是跟自己說話,也像是跟角色說話,為這段扮演做一個完結。

我想扮演的過程對自我多多少少都會有影響,所以下了戲之後,我常常喜歡獨處,給自己與角色多一點空間,或許這個空間是讓我自己過渡角色與生活的。 

(圖/莫子儀提供)(圖/莫子儀提供)

博:劇場這樣的舞台是一種最即時也最直接面對觀眾的表演方式,在表演時你覺得最辛苦和最享受的部分是什麼?即使你同時進行著各種大小螢幕的演出,仍每年都固定有舞台劇表演,是否有個維持你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

莫:最辛苦的應該還是排練過程吧,但那同時也是最有趣的。劇場與其他平台最大的不同就是會花上三到五個月以上,去排練也許只有一個多小時的戲。在這過程中調整每一個細節,直到正式演出。

劇場是個虛幻的空間,我想最迷人的還是多元的敘事結構與這獨特的形式吧。劇場做不到許多影像可以做到的場面或效果,但劇場是人與人共同存在的表演場域,在這個空間裡又能感受到虛實之間的重疊與無限。

最主要的可能還是創作這件事吧;影像的製作常常必須顧及許多不同層面,包括票房、收視率、投資者、觀眾取向等等,相對來說更複雜也必須更嚴謹。劇場並非沒有這些顧慮與考量,但相較之下更純粹,更以創作為核心。

博:若請你挑出一部自己的作品,有沒有哪一部是目前為止最喜歡的呢?也想請你分享印象最深刻的一部舞台劇,理由也許只是因為當下戲劇呈現出的氛圍或觀看者的個人心境,也許是某位演員的演出,也許那部劇已不存在,但可能曾經有過那麼一位讀者也經歷過同一場戲劇的感動,也許可透過這些分享,讓讀者更能體會舞台劇對於觀者的魅力。(後者不限是自己演出,請簡述推薦理由)

莫:很多年前參與王嘉明導演的一齣戲《文生‧梵谷》,算是自己很喜歡的其中一齣;這是以梵谷的生平、畫作及書信為主體而創作出的一齣戲。這齣戲背後隱含的許多意涵是我很喜歡的。譬如我們常常說到藝術,但到底什麼是藝術呢?是不是只有進了博物館、音樂廳或國家劇院,或是被高價收藏了才叫作藝術呢?它是否更應該是一種對生命以及生活的自省與自覺?而什麼是美呢,是以眾人的評價,專業的鑑賞,買賣的價錢高低來決定的嗎?而什麼是創作呢?我們又是如何消費創作呢?它的意義是什麼?劇場演出往往對我來說最有趣的不是回答一個問題,而是透過演出,我們開始思考。因為每一件事都一樣,沒有一定的答案,也沒有絕對正確的價值判斷。

博:對於想成為舞台劇表演者的讀者,能否給他們些建議,例如第一步該如何跨出?你會給他什麼提醒?

莫:不要比較好……有點辛苦。

但我想各行各業都是一樣,若決定了自己想走的路,一定會有必須面對的掙扎與挑戰。譬如劇場演員的工作與收入,相對來說是很不穩定的,如何能維持生活,甚至需要照顧家庭,也都是很重要也必須去面對的問題。能好好考量自己的生活狀況,並對自己的決定負責,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再者也許是自重與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不足;站在舞台上得到掌聲時有時容易失去自我,這可能就是停止進步的開始。不要過度沉迷於自我的表現與掌聲,也是一種自重;從不同的角度與觀點去覺察各種事物,也是一種學習。

生活是甜蜜

生活是甜蜜

博:之前曾經跟《深夜食堂》這套書合作過深夜廣播,能否談談當時是什麼契機接下這個案子?這樣的形式對你來說跟劇場最大差異在哪裡?之後還會考慮再以聲音方式演出嗎?

莫:之前曾在華文朗讀節和新經典文化合作朗讀李維菁的小說《生活是甜蜜》,之後便有了那次廣播的合作;其實很謝謝新經典文化多次找我一起工作。廣播和一般的表演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幾乎只能靠聲音來詮釋,聽眾是看不到你的臉、你的表情,或你的肢體語言。所以在聲音的詮釋上要雕琢得更細緻,但又不能過膩。

其實前不久也才和黃裕翔、日京江羽人在高雄做了以《失眠的人》這本書為內容而創作的音樂劇場短版演出,主要也是以聲音與音樂為主;今年到明年這段期間應該會在台灣各地繼續演出。如果有機會,當然願意繼續嘗試各種不同的表演形式。

博:你接演過非常多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舞台劇,如《紅樓夢》、《孽子》、《百年孤寂》、《西夏旅館》,這是在接演前就喜歡的作品或是後來才接觸的?接演這樣的經典作品跟其他的劇本比較起來的差異是什麼?這是你平常閱讀的作品類型嗎?能否跟我們談談你的閱讀習慣?有沒有覺得非推薦給讀者不可的書?

莫:這些經典文學作品大部份在學生時代都看過,但排練時都必須從不同角度重新閱讀、分析。與其他形式的劇本最大的不同,是如何從原著的角色轉化到劇本中的角色;這些文學作品也許被重新改編,也許被重新解讀;一開始最主要的功課就是分析、研讀過原著與劇本後,找出銜接或再創造這些角色的方向。

我自己平時閱讀的作品類型比較雜,某些時候是因為工作需要,也沒有特別固定的閱讀習慣,但有某種閱讀週期;某段時間會很想看書,看的類型也都不太一樣。對我來說也許閱讀比較像是種渴望或是陪伴。

倒沒有想到非推薦不可的書,我覺得閱讀是很個人的事,就像電影、音樂或是畫一樣,每個人心中最美的風景都不一樣。

博:對讀者而言,過往多半透過你的角色認識你,能否談談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不排戲的時候私底下最熱衷於什麼活動?

莫:私底下是個極其無聊的人,沒有什麼特別的嗜好與休閒活動。

(圖/莫子儀提供)(圖/莫子儀提供)


博:即將出版的作品形式很多元,能否分享這本書的創作背景?自己有沒有特別的書寫習慣?透過紙筆和肢體演出都是種創作,對你而言有什麼有趣的差別或是共通性嗎?

莫:這本書其實對我來說有點特別,當初寫下這些文章時,並沒有刻意的創作意圖,也不是抱著要出版的心態而寫,它是一個更純粹、更特別的狀態。

我自己常常寫東西,很多不同的東西,包括記錄、創作、自我辯證或是對話;我不是一個以寫作維生的人,所以書寫對我來說可以更任性,它介於創作與抒發之間;在沒有各種形式的顧慮下它可以更個人、更沒有忌諱;演出則不一樣,它是集體的東西,表演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它是需要被修飾,被調整的。

博:新作品提到失眠的人,這是你本身真實的狀態嗎?面對失眠最好的應對之道能否跟大家分享?

莫: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睡不著的時候,這本書書名叫做《失眠的人》,是因為書裡很多文章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寫下來的。有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去否定一些認為不對、不好的狀態或行為,譬如憎恨、憤怒,譬如失眠,而因此責怪自己,否定自己。但這樣的責怪與否定其實是另一種對自我的傷害,因為我們有時忽略了理解自己、接受自己這樣的狀態,並陪伴自己的過程。

會想把自己寫的這些文章集結成冊,另一個念頭也是想能讓處在同樣情緒或狀態裡的人多一些陪伴,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哪一天我找到對失眠最好的應對之道,我一定不會跟大家說,我會開一間醫院,請大家來看診。

博:能否跟我們分享你的下一步?後續還有其他的寫作計畫嗎?

莫:接下來會和裕翔以及日京繼續進行《失眠的人》的演出,新的戲要開拍了,明年會到日本繼續拍攝去年尚未完成的作品;短時間內應該不會有新的寫作計劃。



﹝最需要被閱讀的十本書﹞
倒想不出來最需要被閱讀的書,每本書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也許可以分享一些自己喜歡的書,這些書對我都有一定的影響,但一時之間也無法說清是什麼影響;有些是對人與事的細膩與溫度,有些是關於思辨,有些也只是個人喜好。

  1. 汪曾祺《茱萸集》
  2. 沈從文《邊城》
  3. 川端康成《古都》
  4. 傅柯《瘋癲與文明》
  5. 卡謬《異鄉人》
  6. 羅蘭‧巴特《明室‧ 攝影札記》
  7.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8. 張愛玲《傾城之戀》
  9. 賀景濱《速度的故事》
  10. 楊牧《星圖》
茱萸集

茱萸集

邊城

邊城

古都(川端康成 諾貝爾獎作品集3)

古都

瘋顛與文明

瘋顛與文明

異鄉人(卡繆版書衣)

異鄉人

 

明室‧ 攝影札記 border=

明室‧ 攝影札記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札記 border=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傾城之戀 border=

傾城之戀

速度的故事 border=

速度的故事

星圖 border=

星圖


 ★本月讀書日(10/27)圖書雜誌MOOK消費滿699折5%!看更多本月「讀書日」推薦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4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公布!帶你認識4本最新得獎作品

恭喜《鱷眼晨曦》獲小說獎;《失敗者回憶錄》獲非小說獎;《明天,我會去到什麼地方?》、《斯文豪與福爾摩沙的奇幻動物》獲兒童及青少年獎。還有更多入圍及得獎作品,請見台北國際書展官方社群網站

210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