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它新!」(Make it new!)「讓我吃驚吧!」(Astonish me!)《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這本書的作者Peter Gay先生認為,詩人龐德和芭蕾舞經理人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分別說出的這兩句話都可以充當是一個世代以上的現代主義者之志向的總結。相對於彼,那我們現在推崇的應該就是「給它KUSO!」「讓我笑翻吧!」之類的。
KUSO這個詞在日語中原本是「排泄物」或「糞」的意思,演變至今變成「惡搞」或「爛到很好笑」的同義詞。大約九零年代,我高中的時候,看到《機飛總動員》(Hot Shots!)這部電影,大笑到既覺得電影很白目,也覺得樂不可支的自己頗白痴,這應該就是我人生最早有印象的KUSO經驗的起源了。
要區分KUSO跟「無厘頭」有何不同本身就是一件很KUSO或無厘頭的事情。據說「無厘頭」原寫作「莫釐頭尻」,是廣東南海一帶的粵語俚語。後來果然就很無厘頭地變成了「無厘頭」這三個字。(KUSO的難以定義又讓我聯想到「酷兒」〔Queer〕,一種流動不定的情慾思維模式)。總之,約莫也是差不多時候,周星馳的電影伴隨著「給我報報」、「腦筋急轉彎」以及所謂「意識型態」廣告這類同樣的時代風氣下的產物,時代變了。
網路誕生之後,尤其使得KUSO的把戲層出不窮。簡單來說,大概分為影像式和文字式的。影像式的在於YouTube與正統電視電影文化的互動上,各種惡搞的改編解構,蔚為主流,全民悶鍋乾坤大挪移,所有人的字典裡都沒有放棄,趕羚羊草泥馬不需任何意義,哈哈一笑吧,大家的變形金剛與女神卡卡都很輕易被按讚與亂入,也很容易感到沒梗過氣。文字上的KUSO則主要見於BBS的鄉民文化和臉書噗浪上的精彩互動。流行語的誕生往往來自BBS的大量使用——以近日聞名的「一秒變格格」為例,首先源於影音上的傳播,最後卻在BBS與臉書等等媒介推波助瀾蔚為風潮。
哪些語彙代表這時代的精神呢?(「閃開讓專業的來」?)哪些語彙有詩意的存在呢?(「不要問!很恐怖!」)我對這樣的問題總是感到關心,彷彿回到古代民間詩經樂府被傳唱出來的時代,那些民眾創造的語彙,生猛活潑,脫序可笑,卻皆有未來典律之可能。這種力量是嚴謹的學院所欠缺的。學院有太多知識必須學習有太多規範必須遵守,「躺著也中槍」這種話是不可能從學院之中傳出來的。
這些KUSO的影片或文字大概都一下子就沉沒於網路深海了。所有再精彩的雷文或閃光都是差不多命運。然而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流行語彙將不斷被記憶,像是詩歌、成語、俗諺一般傳誦流傳,反覆被引用,一再「踹共」,成為經典,逼近永恆。
KUSO是一種沒有什麼要完成的美學,卻意外撫慰了當代的深沉無聊(「靠邀,圖咧?」),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流行語彙,將分崩離析的世界堅強hold住。雖然有時它或許以更空虛的方式來撼動原本你沒有意識到的空虛(「原po是正妹」……),但那種覺醒可以是深沉的:意識到自己的無聊,別人的無聊與整個世界的無聊,就是忍不住KUSO起來的動機吧。
鯨向海
精神科醫師,著有詩集《通緝犯》《精神病院》《大雄》,散文集《沿海岸線徵友》《銀河系焊接工人》。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