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有一種失落,無論年紀多大,都能理直氣壯地歇斯底里一番。

  • 字級

有人說,成長的過程就是努力學會面對失落。好像也真是這麼一回事。

小時候可能會為了弄丟了一個心愛的玩具就嚎啕大哭,到了成年後卻學會即使失戀也要忍住眼淚。面對「失去」,我們總不斷緊縮情緒的出口,擴張容忍的界線,好滿足這個世界對「成熟的大人」的期待。

然而有一種失落,是即使再成熟世故也無力抵抗,也能夠(也應該)歇斯底里地痛快宣洩。那就是:死亡。死亡已經是最極致的失落,而子女的死亡,應該又是最難面對的一種。

《兒子》這本書,講述的正是一個父親在兒子因病驟逝後,從一開始的痛徹心扉,到最後能安然與死亡共存的一段掙扎路程。本書是作者米歇爾.侯斯坦的第一本小說,殘酷的是,這也是他的真實故事。

「他沒有一天不哭的,不是五分鐘哭一次,十分鐘哭三次,就是哭上一整天。這是前所未有的事。他週而復始地哭,一下子停止, 一下子又繼續。儘管哭的方式不同,卻沒有一天不以淚洗面。」

「死後第十一天,爸爸抱著兒子的棉被送洗。他邊走邊把頭埋進棉被裡,棉被其實臭死了,但爸爸聞到了兒子的味道。他繼續聞著這氣味,短短的路程故意繞了又繞,極力拖延,因為棉被洗了,兒子的味道就永遠消失了……」

米歇爾.侯斯坦書裡提到:「若不是曾身歷其境,是寫不出那種哀傷的。」的確,像上頭這樣的橋段,若是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恐怕還要嫌煽情。然而當你清楚知道這是作者的真實故事後,每一句煽情都成了令人心驚的預言,因為所有人終有一天得面對至親離世的痛,而誰能有把握,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會更冷靜還是更瘋狂。

然而加深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並不是本書的目的。作者在兒子死後度過了無止盡的悔恨、悼念、自我懷疑,然而最終還是沈澱了思緒,將這份經歷寫成這本真實動人的小說。這本書並不像勵志書一般,雲淡風輕地勸人們放下執念。它忠實呈現了一份撕心的痛,卻又把這份痛交到讀者手中,試著告訴我們:是的,死亡就是如此難以面對,如此令人崩潰,但傷悲會過去,而我們終將學會與死亡共存。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40年前的今天,美麗島事件爆發,有些人的人生從此改變

1979年12月10日的這一天是國際人權日,也是美麗島事件發生的那一天,有人被捕、有人失去家人行蹤,有人逃過一劫但仍惴惴不安,在這一天讓我們聽聽這些人的故事。

257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