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我們期望在一個志工的記錄裡看到什麼?
作者:DL / 2008-07-24 瀏覽次數(5291)
它是位於泰國邊境的一個小村落,隔著湄河就是緬甸。由於緬甸境內軍人獨裁政權,以及長久以來的族群衝突問題,許多緬甸人(主要是克倫族)渡河逃到泰國,沿著河流邊界紮起了一個連著一個難民營。他們大多無法取得泰國身分,加上泰國並未簽署《難民地位議定書》,所以他們的身分甚至比國際上一般認定的難民庇護更低。可是就在這樣非常糟糕的生活品質下,有人已經在這生活了2、30年,許多孩子是在一個連著一個的竹搭屋子裡出生的。
文字敘述中,穿插放著許多照片,有景、有人;有作者工作所見,也有一些應該是雜誌記者拍攝。書的開頭有張簡單地圖,標示著國家、河流、邊界,以及幾個村鎮間的相對位置。看書的時候,我一直前前後後的翻看,文字、地圖、照片,試圖稍微具體的拼湊出這個地方、以及這群人的樣貌。
一直以來,我們對這裡是陌生的。對這樣的生活也是。
早在五月,緬甸風災的時候,曾經一度很認真的想找找有無介紹緬甸的書籍,可是很少,非常少。所以我對緬甸的印象還停留在學生時期地理課本的幾個地名、2007年底新聞零星關於袈裟革命的報導、翁山蘇姬、昔日的亞洲糧倉、饑荒……幾個遙遠又空虛的名詞堆砌。賴樹盛的這本書,讓我的認識,稍微多了一點。
這是賴樹盛對自己在擔任海外志工2000多個日子的記錄。老實說,一開始我很擔心看到的會是知識份子非常個人的感觸,或批判。並非說這樣的書不好,只是對於一個我們認識太少的地方,一個抽離主體的評論,可以套在任何地方,不只是緬甸。
尤其,田野工作者的參與,或許有人說是強勢文化自以為是的介入,一直是這工作引人爭議之處,我們該如何與自己不同的文化相處?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環境培養出的價值觀,如何能真的做到「不帶偏見」?而賴樹盛的志工身分更添一樁:是救助還是施捨?
所以,這樣的書或許應該需要再多一點。
賴樹盛很冷靜、很詳細的替我們描述出他在這2000多個日子裡遇到的每件事,每個人,細細刻劃出泰緬邊境,一個個難民營、一個個難民的樣貌:
三十年前逃來的難民,最近終於取得澳洲身份,即將帶著妻子孩子遠赴澳洲;他或許不想離故鄉這麼遠,可是在這,他的孩子沒有緬甸也沒有泰國國籍,無法獲得正常的受教育的機會。
糧價上漲,經費本就不足的援助組織更形困窘(或許大家也更無餘裕捐錢了?),於是不得不宣布縮減每戶難民的食物配給額度。
為了擁有「電」,志工們帶著整個村落的人合力利用當地的地型與瀑布興建水力發電設施(其規模應該不能稱做水力發電廠吧。)興奮的村長甚至在聽到計畫之初就已經買了兩個日光燈組,放在自家桌上等候通電的那一天……
當然還有很多,關於歡樂的跟努力的部分。在某個段落中,賴樹盛說,這不是故事,這是他們每日面對的真實生活。
我無法親身經歷,很多地方、很多人、很多事都是,而我也不確定我有沒有這樣的勇氣與意志,或是我真的能具體做些甚麼。不過至少,我知道了「美索」,這個泰緬邊境的小村落,或許,還有生活在那兒的幾個孩子吧!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