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都要寫「我的志願」這種作文題目,也常常許願,想要獲得更多。但其實有時候我們卻是更先感覺到:我不想要什麼!無論是台灣或者更大範圍的願景,或者是自己生活中的常常遇到的日常。讓我們試著從減法的方式,來啟動一個改變的信念吧。這些是《台灣限時批:100個新世代尋夢藍圖》裡,邀請的四十歲以下各領域優秀之新世代領袖,他們對未來的減法選擇。
文/沈可尚
1972 年生,曾以短片與紀錄片獲金馬獎與紀錄片雙年展等大獎肯定,2010 年轉戰劇情片拍攝《茱麗葉》。大女兒出生就發現腦中有蜘蛛網膜囊腫;小女兒則有血管瘤。戒慎恐懼下,兩個女兒的成長與平安快樂,成為他對未來最單純的期許,也讓他對生命有重新觀照的角度。
Q. 你想像十年後,自己的生活中少掉那個東西會是更美好的日子?為什麼?
未來十年,生活中,少掉爆炸的資訊,少掉不斷比較競爭的價值觀,少掉扁平的審美觀,少掉用更大的工作量換取更多金錢,卻遺失自處時間的慣性。一切回歸到生命最終本質/追求創造性的平靜。一切,才真的美好。
Q. 你想像十年後的台灣,什麼目前存在的東西消失了,會是更美好的未來?為什麼?
因為某些很糟糕的電視節目。很糟糕的媒體。創造很糟糕的社會氣氛和集體意識。它們消失了。社會就安靜許多,大家比較能安穩花時間在閱讀和感受上。(想像一下,當電視只有三四台,你會多多少時間給自己生活的探索?)
Q.你有什麼小的建議,若大家都參與照著作,能一同讓這件事真正消失?
仔細選擇接受的資訊和這些資訊塑造的價值。仔細到就像怕病毒一直進到身體,身體會被毒素駕馭一樣。媒體仰靠的應是公眾的集體需要,而不是反過來被操作領導。焦慮,恐懼,追逐,快速其實是有效的通俗戲劇,現在的媒體深知箇中巧妙。
Q.有沒有哪一本書,如果大家都讀過,會對這件事的消失有幫助呢?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