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從梅克爾的粗腿到城市的靈魂——陳玉慧《依然德意志》

  • 字級


陳玉慧-1
(攝影/陳昭旨)

依然德意志
依然德意志
「吻我,或給我一歐元。」俊美的龐克乞丐說。幸好這不是必選題,行人仍舊經過,沒有為誰停留。擔任《聯合報》駐歐特派員的陳玉慧,將這幾年來對於德國,以至於歐洲種種社會文化現象的觀察,篩選集結成《依然德意志》

不同於旅行者的眼睛,陳玉慧二十歲就離開家,看遍城市風景,後來定居慕尼黑,笑說連自己的思考方式、生活習慣都已經被德國化,她挑選有感觸的議題或事件,恰好提供另一種現象觀察,加上實際發生中的德意志生活,帶來強烈的臨場感,也為台灣寄回一篇篇精彩的人文筆記。

陳玉慧寫國家的性格,談城市的靈魂,從柏林到慕尼黑,從堅不可摧的柏林圍牆,到亞歷山大電視塔,談歐洲的「高爾夫世代」到新一代自由主義者,以及經濟危機帶來的馬克思主義熱潮,在德國年輕人間的受歡迎程度,僅次於拉丁美洲的切.格瓦拉。此外,側寫歐洲政治人物到文化名人,例如無視國內國外禁菸令,連來台灣和前總統阿扁見面都菸不離手的前總理施密特;醜態百出又好色,安慰災民把住帳篷當作露營度假,卻二度當上義大利總理的貝魯斯柯尼;當然還有歐洲目前最有權勢的人物——德國總理梅克爾,記錄她從政壇新人一路挺進總理的過程,順道提及梅克爾求學時期,其實不愛運動,而且腿有點粗。夾雜精準的敘寫,兼有軼事,多元的切入面向,是營養好入口的綜合拼盤,以作家的敏銳目光,讀取城市中可見與不可見的波動。

她居住在慕尼黑,工作在柏林,學習規則複雜的德語,時態牽一髮動全身,不想清楚沒辦法開口講話,這影響了她的思考方式,也影響到寫作。「中文沒有那麼嚴格的時態變化,寫散文可以邊想邊寫,現在動筆之前,都會想清楚到底要傳達什麼。」從行為到語言的日常滲透,她覺得人好像都變成德國的,只剩下胃是台灣的,好像站在西方,又站在東方,從交界處投擲人文觀察,提出在報章雜誌看不到的風貌。當她談到熟悉的慕尼黑跟柏林,前者是有錢的大都市,後者,她引述市長說過的話:柏林雖然窮,但是很性感。

熟悉陳玉慧的讀者可能知道,一手寫小說,一手寫報導,她習慣使用兩張書桌,依照慣用的文具及資料分類,堆疊不同的手邊書,兩者之間壁壘分明,那麼寫人文觀察,要分類在哪張書桌?「現在開關長出來了,像是透徹或了然,在腦袋裡作切換就好,螢幕上只要打開新視窗,就是新世界,還可以順道去臉書玩玩。」

臉書於她而言,是跟讀者直接溝通的最好管道,打破國界限制,可以即時互動,不僅讓讀者容易與作家接觸,也讓她得以看見讀者的世界,並且在臉書上發展出新的語法,除了用文字說話,也用圖片說話,「我傳達訊息的主線有兩方面,幽默跟愛。」甚至很多關於台灣的消息,熱門的新聞事件,陳玉慧常常是透過臉書才知道,藉由臉書議題,以及返台時對各大電視台的觀察,她發現台灣對待新聞事件常有一窩蜂的裁判心理,立刻就要決定誰贏誰輸、誰對誰錯。

「做新聞的最高指導原則,不要去裁判任何人,不要馬上下結論。因為沒有人知道真相,可能連當事者都不是很確定,只能透過無限的可能,去接近真相,盡量去靠近。」她觀察到德國人的態度,不會只從表面的現象去說,而是回到一個徹底的點,深思事件背後的原因,不輕易去裁判。她說,「無論在虛擬世界或日常生活,每件事都該獨立判斷,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說話方式,不要隨波逐流。」

曾被封為憂鬱教母,現在的陳玉慧,沒有憂鬱時期的藍色殘影,一派自得地安坐在咖啡館單椅,談著文化觀察與生活點滴。她說自己突然可以跟年輕人聊天了,這是個很奇妙的變化,「我年輕時候不跟別人講話的,覺得沒有人了解我。」說著說著,她便找到答案,「因為我以前也是年輕人啊!」語畢她爆笑出聲。

臉書世代的讀者是幸運的,不僅在好友名單中擁有星光閃閃的眾名家,作家們也用他們獨有的視角,將世界重新投射在眾人面前。


〔陳玉慧作品〕

海神家族
海神家族
書迷
書迷
徵婚啟事
徵婚啟事
CHINA
CHINA
慕尼黑白
慕尼黑白
巴黎踢踏透
巴黎踢踏透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在難民之前,他先是個人──從電影、繪本、社會書籍看難民議題

難民問題對台灣來說像是個遙遠的名詞,但真的有那麼遙遠嗎?讓我們分別從電影、繪本、文學關注這個議題。

40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