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其實一開始我是搞不懂為什麼這本書得這麼厚不可(五百三十幾頁)?讀完後,我甚至有一瞬間相當肯定這本書根本不需要這麼厚,還有大王也說他覺得《防火牆》沒有很好看,但那評價主要是基於他對電腦工作的了解,是的,《防火牆》確實是個電腦犯罪主題,那位死於提款機前的電腦系統顧問是個寫程式高手,雖然他並非獨立犯案,這個案子的背後有一小群人各司其職,可是死者負責的部分算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沒有他的技能,整個電腦犯罪大計根本不可能成立。
再次回到我自己的糾結,這本書為何非得這麼厚不可?雖然我很喜歡Wallander,也不介意作者對這個主角的私生活多少著墨,但確實在閱讀過程中,有好幾度我想跳過Wallander的私生活分支小故事,尤其他在本書中所做的無聊事還真是不少,去拜訪朋友,去參加舊案死者的葬禮,和同事不合,甚至因為年老孤獨開始參加婚友社!我急於進入故事主支啊,這些Wallander的生活瑣事簡直弄得我有點不耐煩,幸好,我還是不厭其煩地讀下去了!
我私自偏好的小說家類型是那種不說多餘的事來疲累讀者的,我一向喜歡賀寧‧曼凱爾的書,雖然他不是那種明顯具有我偏好的上述特質的作家,可是他的細瑣情節也向來充滿風情和刻劃,甚至有時是趣味,所以我毫不介意他寫那些,唯獨在《防火牆》中我不是太懂,雖然有幾個部分我仍有欣賞,比如說,Wallander和一名殺手在一片泥濘中貓追老鼠時,沉重的濕泥讓Wallander失去他的鞋子,殺手自己也因為泥巴而失衡跌了好幾跤,但最後殺手找到槍站了起來,Wallander以為自己就要命喪於此了,死,作為一個警察他還能接受,但死得這麼不人道、不得體,連一雙鞋子都沒得穿,他感到在意!這類細節還是會讓我笑出來。不過他其他許多瑣碎的細節,我就覺得不知所以了,比如說,同事間的背叛不合。
有追Wallander系列的人都知道,Wallander其實有個心靈導師,那是他已故的警界前輩Rydberg,每當Wallander辦案遇到瓶頸時,他總是會假想:如果是Rydberg,他會怎麼做、怎麼說?所以,Wallander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警探之後,他也追尋著心靈導師的路線,對局裡優秀積極的年輕探員諸多提攜教導,尤其是對一個叫Martinsson的後輩。可是Martinsson在這一本書中卻背叛了Wallander,經過好心且看不下去的另一名女同事的爆料,Wallander才知道Martinsson多次越級在長官面前申訴他的不是。不只如此,連婚友社認識來的女伴,其實對Wallander根本沒興趣,親近他也只是為了探知案情,Wallander在《防火牆》中接連於公於私都遭情感背叛,幾乎讓他傷心欲絕。
直到最後此案一切謎團紛紛解開,而且是最後的最後,幾乎被作者淡淡帶過,我才知道,《防火牆》其實有雙關意義,一個是網路世界的防火牆,另一個,是人心彼此的防火牆。而且這個《防火牆》故事主軸的犯案動機也不是為了錢,它其實有呼應到人心的防火牆。
嗯,我最近哭點有點低,看到這裡幾乎嚎啕大哭起來,不過Wallander在這一集中的故事還是給了我安慰,他那已經成年的女兒一向不喜歡老爸過多的關注,多次讓Wallander覺得自己和女兒不論外在內在的距離都愈來愈遠,女兒也對老爸的辦案作為多次懷疑,但她卻是一把燒了Wallander內心防火牆的人,她告訴Wallander,她已經在受訓,即將步老爸的後塵踏入警界。
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比這更清楚的肯定呢?當你以為自己做人很失敗之時!
It was during these long African nights that the plan began to take shape.
在這些無數的非洲長夜中,這個計劃開始成形。
Gertrud was a little over 60. A little young for this kind of emotional blackmail.
Gertrud才六十出頭,有點太早開始這類情緒勒索。
"I take it you didn't say we wanted the boy in connection with Hokberg?"
"What do you take me for?"
"A talented policewoman, of course."
「我想你沒透露我們是因為Hokberg的案子而要找這個男孩的?」
「你當我是什麼(樣的人)?」
「當然是一個優秀的女警。」
(圖/張妙如)
They had agreed to call it a day.
他們同意今天就是這樣了(到此為止)。
張妙如
從服裝設計跳到漫畫家,再轉而興起圖文創作的潮流,近年更嘗試寫偵探小說。著有《交換日記》、《西雅圖妙記》等,作品風格走輕鬆休閒路線,耐看又帶著時髦感。現今旅居西雅圖。最新作品為《西雅圖妙記6》《交換日記14》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