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你將會發現街上充滿眼睛,這或許就是一個舒服的城市該有的樣子

  • 字級

我是個很喜歡走路的人。對我來說住在市區的好處之一,就是到哪兒都可以用走的。無關於運動健身,或是現在倡導的什麼節能減碳,其實就是單純喜歡走,基本上是把走路視為一種交通工具的選擇。而,每一條路線都有不同的趣味,你可以更貼近這個城市,你可以聞到一個城市的味道。不過人的腳程畢竟有所限制,走路老實說是挺耗時的,所以基於「慢一點、離城市地表近一點」這個考量,也曾一度想過以單車代步。騎單車,這好像就流行多了。

打從前兩年油價飆漲,騎單車似乎就成了全民運動。單車店一家一家開,也越來越常在路上見到全副武裝的單車騎士。不過我比較關心的,是「單車專用道」這件事。不是批評,老實說關於專用道的規劃或設計細節,不在行的人的確不瞭解,我只是比較好奇:為什麼要有單車專用道?有了專用道就是一個對單車比較友善的城市嗎?其他不騎車的人怎麼辦?這會不會又是一種都市生活的高調,而我們只是四不像的模仿?

這或許將會牽扯到一個比較空虛的問題:我們有沒有想像過一個舒服城市該是什麼樣子?

美國記者傑夫.梅普司,基於記者專業以及個人對單車的愛好,在2009年寫了《鐵馬革命》這本書,而他想談的,應該不只是單車瘋這回事。書基本上分三個部分。「生活單車的前世今生」算是概論,講歷史,也描述了單車生活的美好願景。梅普斯從單車發明開始講起,略略提到1970年代那段短暫單車流行,數十年間美國地方政府、單車團體、車商之間的角力合作。他實際走訪阿姆斯特丹,單車族心目中最理想城市;他也觀察紐約的單車族,如何在「臨界量」活動和「午夜狂騎」派對打造所謂「單車文化」。

「三個美國單車城的發展故事」則分別描述了戴維斯、波特蘭和紐約如何由原本的城市屬性,發展出不同風格的單車城。比如紐約,其實是一個非常適合騎車的城市,所以他們一個街口、一個街口慢慢改革,逐步打造出一個對所有用路人都更友善的環境。第三個部分「三個生活單車的核心問題」則實際碰觸我們最擔心的:在馬路上騎車到底安不安全?許多人騎車的那個崇高目的,或是節能減碳、或是減肥健身,真的有用嗎?最後一章則是感性的描述關於每個人都有的,童年騎車的美好回憶;以及,生活在現代都市,你會讓自己的孩子騎車上街嗎?

在「阿姆斯特丹經驗」這個章節裡,梅普斯描繪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城市。這裡可說是騎士心目中的單車聖地,「汽車一定是錯的」是普遍存在的城市態度;如果你騎在一台車前面,你就可以一直騎在他前面──因為這台車也知道他得在你後面慢慢開,直到你讓路。不過更引我興趣的是他寫到曾經在一個周日午後,坐在路邊咖啡座,觀察記錄經過的交通工具,和人。他發現半個小時內經過了26輛車、27台單車,和1輛機車;重點是那27位單車騎士的打扮……很一般。他們穿平常的牛仔褲、襯衫、西裝外套,大部分人騎的是最普通的黑色單車。對了,典型的荷蘭單車非常具有通勤的實用性:多數配有全罩的鏈條保護蓋,可以防雨淋生鏽,也可以避免褲腳裙襬捲進鍊條裡;輪胎比較寬,以免卡進鐵軌;基本上就是要讓你不管穿什麼、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非常容易騎乘。

「這不過就是一項交通工具」一位阿姆斯特丹人這麼說。

不光是單車,我覺得。聽起來,他們的城市很舒服。

因為他們不戴安全帽、不會換上特製的車衣車褲,重點不是騎單車,重點是速度。單車只是讓人放慢速度、更貼近城市地表、聞到這個城市的味道。或許你就會感覺到梅普斯在最後說的,速度慢下來了,街上充滿了眼睛,人們開始更能參與城市。

書裡講了不少地方及團體努力的例子,關於都市規劃、政商角力的那部分我們無從插手,不過在讀了那麼多舒服的城市之後,或許可以先走出去,或騎著車,試試看能不能在這回的速度中,多參與一點,多發現一點這個城市讓人舒服的潛質。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進入九月仍覺得十分炎熱嗎?這幾本書讓你從頭涼到腳

※溫馨提醒:但有可能看完睡不著或半夜無法起床尿尿就是了(怕jpg.)

119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