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唐謨影評
【週四|電影玩但但】但唐謨:逃離不是過程,就是我們的目的地
作者:但唐謨 / 2013-08-15 瀏覽次數(7940)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電影裡面有很多人,他們發生了很多事,心裡有很多感覺,例如:愛情,憤怒……等等我們常見的情緒,這我們很容易在看電影時體會;然後,我們平常不大容易直接感覺到的情緒,經常發生在電影人物身上,但我們直到看到了電影裡的人物,才回頭看見自己也有。
隨便舉一個例子好了,《星際大戰》的路克天行者,跟叔父叔母住在一個有兩個太陽的星球當農夫,他覺得無聊死了,於是他很想離開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逃離」到另外一個空間,結果他一口氣搭上了X戰鬥機,跑到了太空大冒險。
會產生「逃離」念頭,一定是他對於本身所處的空間感到焦慮、不安全、不自在,或者不爽。路克天行者的例子可以用在任何一個無趣的都市,例如美國的貧乏小鎮,困在裡面的年輕人,很想從困境中突圍。在科波拉很早期的電影《鬥魚》當中,一群精力無法發洩的年輕人,天天打架鬧事,好像被鎖在魚缸裡面的鬥魚;最後主角騎機車一路騎到了太平洋海岸,完成了他逃離的動作。彷彿「逃離」是一種目標,一種生命的存活的意義……有某些奇怪的人,他們永遠無法在空間中找到安全感或認同感,於是他們一輩子都在逃離,美國報導文學作家/嗑藥份子杭特湯普森就是一個例子,在他的《蘭姆酒日記》中,一堆1950年代的美國人,不願意好好待在最棒的美國本土,跑到時局動盪的波多黎各,天天喝酒打混;然後他們的下一站,可能是去一個歐洲城市,就是不肯回「家」。
「如果你打算當領袖帶著大家走,那你就得有個目的地可以走去。」
其實這些美國人就是一些「逃家的孩子」,永遠在家裡待不住,因為,家裡沒有給他溫暖。真奇怪喔!很多人不是拚死要去美國生活嗎?美國到底是個什麼奇異之地啊?《蘭姆酒日記》後來被拍成了電影《醉後型男日誌》,只是並沒有突顯原著中的「逃離」次主題,反而變成了動作片。整個公元2000年代,或許是近代美國人最覺得混不下去的世代,因為美國發生了911事件,布希當總統,發佈戒嚴令;不對,其實是「愛國者法案」,讓美國境內人心惶惶,簡直想死。據說當時很多人逃到加拿大去,但是有人些沒辦法逃啊,怎麼辦呢?他們只好搭乘一輛《性愛巴士》(Short Bus),逃到紐約的一個性愛俱樂部,和一堆同樣混不下去的人,在性愛中叛逃,叛國。美國導演約翰卡麥隆米契爾在《搖滾芭比》之後拍的這部《性愛巴士》中,紐約年輕男女和男男,都有明顯的性挫敗,因為惡劣的政治社會環境,會間接影響到人的性慾,導致性無能,或無法高潮,不想做愛。所以,2010年代的台灣,是不是應該也有人來發起一個「性愛巴士」俱樂部呢? 《性愛巴士》中的美國人很奇怪,美國這麼大,他們都住在紐約了,地鐵機場就在旁邊,他們還是覺得想逃逃不掉,只好逃到「性愛巴士」的旅程和這狹小車廂的共處空間裡。
這個版本的預告裡這首很美的歌,在結束時漏了的最後一個單字就是:leave
空間的實體大小其實不是重點,大陸導演王全安的《圖雅的婚禮》中,余男飾演一個居住在大漠裡的女性,這地方雖然是偏僻,但是道德禮法一個也沒缺,這才是真正的「無路可逃」。沒有錯,女性是最需要逃離的,這個道理不用多講了。例如《末路狂花》中的那對好姐妹,最後逃到把自己逼上了絕路,完成了電影當中最悲壯的女英雄。
關於女性的逃離,王家衛在《花樣年華》當中,有著非常細緻的書寫。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和丈夫住在香港的小公寓,但是那個地方根本不算是「私人空間」。她每天必須穿旗袍出現在自己家裡,只要一離開房間,到客廳去,她就得盛裝,如果出去久一點,回來的時候還會被房東念。住在家裡彷彿參加長輩的社交,住在這種可怕的地方,誰會不想趕快逃走呢?她老公倒好,有事沒事就出差,但是蘇麗珍,她該怎麼辦呢? 於是王家衛安排了一場近代電影中最讓人廣為歌頌讚美的場景:蘇麗珍穿著華服,在美妙的音樂當中,飄著曼妙的步伐,用慢動作的速度,優雅地走過一小段夜晚的馬路(一條爛路,牆上好像還有貼著痔瘡還是性病廣告,我忘了),去買吃的。在這段路程中,她和周先生打了一個照面,彼此點頭打了一個招呼……這個著名的場景大家都不會忘記吧,那音樂應該早就隨著電影內化到每個人的腦子裡了。
這段買東西吃的慢動作路程,其實是蘇麗珍最自在的時候,她每次都拒絕房東太太的午餐或晚餐邀約,她就是不想在家裡吃飯,她就是要穿著旗袍慢動作走路,因為,那短暫的過程,是她唯一可以逃離的機會,讓她得到片刻的自由啊!當然,蘇麗珍後來一路逃離,最後逃到了2046!
最美好的一段時光,知道這每一次都是自己能從生活裡逃離的機會,覺得自己還有選擇
王家衛的電影,幾乎全部都在逃,《重慶森林》中林青霞在機場逃,王靖雯(王菲)逃到加州;《春光乍洩》逃到阿根廷,逃到木柵捷運、遼寧夜市;《花樣年華》的最後也是大家四分五散,逃到美國、新加坡、菲律賓…….漂泊彷彿也是王家衛的電影宿命。
逃離的辦法有很多種,不一定要真正的從空間中叛逃出去,對於年輕人來說,行動力就是一種逃離方式。例如葛斯范桑的《迷幻公園》,年輕人也是住在鳥不生蛋的爛地方,但是他們有滑板;例如易智言的《藍色大門》,師大附中學生被教官管,但是他們有腳踏車。滑板和腳踏車的行動力都來自他們自己的能量,不需要用到金錢,而且年紀大的人根本不會用或騎不動。於是,透過自主的移動力,他們也找到了逃離的方式,甚至一種背叛。
(現在你知道我為什麼喜歡騎腳踏車了嗎?)
所以,逃離並不一定要從一個地方搭飛機或船逃到另一個地方,因為另一個地方可能也不見得能讓你找到安全感。逃離的過程,才是最重要、最有趣,讓你覺得心靈最舒爽的時刻。最近大家都在看《8月31我在奧斯陸》,故事中那個30出頭的男子,為什麼那麼不開心?那麼覺得空虛、不安全呢?挪威雖然有殺人魔,但應該是個社會福利還不錯的地方,不是嗎?《8月31我在奧斯陸》徹底粉碎了這個迷思。故事中的男主角也是一樣,去什麼地方都不對勁,碰到什麼人都覺得不自在,奧斯陸這樣一個美麗的北國城市,竟然也會讓人想逃,怎麼辦?他只有嗑藥了……
「嗨,是我。我想說,我現在好多了。」
說到嗑藥,當然就是要《猜火車》啦!故事裡面的城市里斯,被寫成一個極惡之地,但是作者厄文‧威爾許文筆實在太強,一個爛地方被他寫得讓人好想馬上買機票飛過去。這些年輕人,也是藉著嗑藥來逃離,但是那畢竟只是一種消極的逃離,並不是真實在面對人生。最後主角「懶蛋」終於逃到了阿姆斯特丹,完成了空間轉移,算是一次非常成功地逃脫。十年之後《猜火車》原班人馬又藉由一種更有趣的方式,進行心理的叛逃,就是拍《春宮電影》。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想逃脫,想叛變,想離開現在的世界,幻想另一個時空會更好更安全;因為,人類永遠是悲哀的,狗都比人類快樂許多。逃離,就是我們的宿命。
所以,你想好自己的逃離方式了嗎?
但唐謨
《破週報》每週影評撰述。翻譯過《猜火車》、《春宮電影》等小說。喜愛恐怖電影、喜劇電影、「藝術」電影,但是不喜歡太傷腦筋的電影。喜愛在家看DVD甚過去電影院。養了兩隻狗,超愛烹飪煮食。著有《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