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不知道!
【博客來選書|8月】《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黃崇凱:當我們討論卡佛,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作者:黃崇凱 / 2013-08-15 瀏覽次數(6460)
2013年8月選書///
《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
作者|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
譯者|余國芳
出版社|寶瓶文化
〔博客來推薦理由〕
像積存在桶子裡的雨水,隨時都能從中找到一些提神醒腦的東西
〔專業推薦人觀點〕
當我們討論瑞蒙.卡佛,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文/黃崇凱(小說家)
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著有《靴子腿》、《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壞掉的人》。與朱宥勳合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
據說卡佛在他寫作的桌子旁貼了這兩張卡片:「突然,他什麼都看清楚了。」、「不折不扣地準確陳述,是對寫作的唯一道德要求。」應該還有些別的卡片,不過他在那篇〈談寫作〉沒提。
前一句話是卡佛最推崇的俄國小說家契訶夫某短篇裡的句子,後一句則是美國詩人龐德(Ezra Pound)的話。卡佛說自己開始學著寫作的時候,之所以選擇寫短篇小說和詩,在於他得提防屁股下的椅子會隨時被抽走。他必須寫那種很快可以寫完的東西,因為在龐大的生存壓力下,他沒多少時間可以寫作(卡佛不到20歲就當了父親)。可那並不表示他也會隨便把自己的作品丟出去碰運氣。他很快寫完初稿後,總會放著一段時間,邊看邊修改,有時一個逗號的位置都讓他大費思量。他相信修改的過程中,作者要做的是盡可能「準確陳述」,以對自己想表達的什麼愈來愈清楚。
這同樣適用於讀小說這件事(卡佛認為,僅次於寫作的快樂是閱讀他人作品)。當我們閱讀同一位作家的作品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我們也會對作家想要傳達的什麼愈來愈了解。當然這個前提是作家必然創造了獨特而專屬於他的世界,才會吸引讀者前仆後繼甘願花時間心力把自己扔進那裡頭。不過這裡有個麻煩──談論短篇小說集相當困難──要如何在一批題旨各異、角色場景乃至時間各不相同的虛構切片中,尋繹一條清明的脈絡而同時確保不是自己想太多?
尤其卡佛從不先設定主題才寫作,甚至常讓某些寫作過程的巧合和偶然進入他的小說書寫。因此所有針對卡佛短篇小說主題的定位嘗試大概都會失敗:任何說得出來的論調都空泛得可以套在其他小說,而這種無聊定位等於無效。這部小說集《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同樣如此:破裂的婚姻、無以為繼的人際關係、幾乎熄滅的熱情,潛藏在生命角落的尖銳矛盾和衝突等,一應俱全。但若能逐一閱讀他近七十篇小說,就不太像只是讀小說,而是透過卡佛的銳利眼眸逐漸切入1960-1980年代的美國生活實況:餐桌上的談話。到河邊釣魚。酒吧吧台的招呼。冬季的小木屋。劈好堆起的柴薪。或許他的小說等於生活本身。他完全從現實取樣,把堅硬的人生困境和難題搬演重現,以至於讀者時常在他的小說中讀到自己。至少是一部分的自己。
卡佛曾說,幸運的話,我們在讀完短篇小說的最後一兩句話,能安靜地坐上一分鐘。再理想一點的話,還能反思一下我們剛才讀的是什麼。也在那個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心和思維偏離了還沒讀小說之前的位置。
我同樣確信,在不斷閱讀小說的旅程中,我們應該還會遇見不少把我們的心思推離了原本座標的小說。但卡佛很詭異,他先是把我們推出生活,又把我們塞進生活。在進進出出中,我們不見得活得更好,卻更理解了生活。
也不那麼突然,卡佛讓我們看得更清楚了。
★ 博客來8月選書完整清單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