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陳德政影像留聲機

【♫|影像留聲機】陳德政:愛,注定是一場失敗的遊戲──《Amy》(艾美懷絲)

  • 字級


70年代龐克音樂風行時,有一句當時年輕人特愛掛在嘴邊的格言:

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

這句話乍聽之下很帥、很叛逆,然而,當我們仔細思索其精神內涵,其實頗讓人感受到一股苦悶的情緒,以及青春生命只能在無情世界裡揮霍殆盡的無力感。

這句口號直接的中譯,應該會是:「活得太快,死得太早。」但我比較偏愛婉轉一些,較有想像空間的譯句:「活得太著急,死得太匆促。」

著急得像一個亡命之徒,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活,從醒後睜開眼睛直到睡前闔上雙眼,他盡可能將整個世界裝進自己的身軀裡,其中包括好的、壞的,美妙的與齷齪的。

匆促得像一首龐克歌曲,三分鐘,三和弦,不求轉折和餘韻,也不求音色雕琢或結構完整(那些都太大人了);但求直來直往的快感,一次釋放所有感官的能量,但求,簡簡單單爽這麼一回。

時至今日,這句話依然被當成次文化碉堡的通關密語,被反叛青年刺青在身上、塗鴉在牆上、繡在衣服上、印在徽章上。記得陳國富二十多年前那部《只要為你活一天》嗎?電影原聲帶中,伍佰譜了一首同名曲,配著顫顫抖抖的電吉他,他彷彿站在一座陡峭的懸崖邊,退無可退地唱著:

只要為你活一天
接近你是我唯一的願望
只要為你活一天
我的生命才有價值和希望

這幾句歌詞和文頭引用的格言,描繪出極相似的意境──沒啥好輸的 I have nothing to lose!

尤其,如果能尋覓到命中注定一起恣意而活的另一半,死得再早似乎都沒有遺憾了,我們是亡命鴛鴦,是Bonnie and Clyde(這部片的中譯正是《我倆沒有明天》),我們既浪漫又淒美的形象,將永存在其他玩命黨徒的心底。

電影原聲帶 / 艾美懷絲(O.S.T. / AMY)

電影原聲帶 / 艾美懷絲(O.S.T. / AMY)

英國歌壇巨星Amy Winehouse過世已經將近五年,無論樂迷願不願意承認,長達兩個多小時的紀錄片《艾美懷絲》在某種意義上是她的蓋棺論定之作。這部片不僅成為史上最賣座的英國紀錄片,甚至讓Amy Winehouse再度被2016年全英音樂獎提名為年度最佳英國女歌手。是的,一位肯定無法親臨會場的入圍者。

不過,種種死後的讚譽終究只會榮耀到她個人,其他相關人等,包括父母、前夫、密友、保鏢、經紀人、製作人、廠牌老闆、狗仔隊,所有曾經因為 Amy Winehouse分食過任何有形或無形好處的整條「明星製造業」食物鏈裡的一員,都很難因為這部片的成就而產生光榮感,畢竟,結局是一場殘酷的悲劇。

無論Amy Winehouse生前是如何拚命在實踐「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的生活哲學,假使親友們提高警覺,平時多關心些,更愛她些,她的死應該是可以預先被阻止的。以上是這部電影傳遞出來的重要訊息之一。

但是從相反的角度來看,會不會存有另一個可能:某些特別有才情的人,注定就是活不久呢?甚至,就是不想活那麼久?以上是這部電影另一則發人深省的訊息。

2011年7月23日,Amy Winehouse被人發現陳屍家中,官方驗出的死因是酒精中毒。在那之前,她已染上多年毒癮,海洛因、古柯鹼、快樂丸,幾乎什麼都試,且有時還混著用。另一方面,她屢屢在貪食症與厭食症兩個極端之間擺盪,加上長期的憂鬱症,身心狀況之低靡不是常人可以想像。

雖然毒癮暫時戒斷了,明知身體無法承受,她卻開始酗酒。假設她明瞭自己繼續放縱下去會造成的後果,有沒有一個可能性:死亡,其實是她自由意志下的個人選擇。

這當然,是一個極巨大的,而且主角本人已經不在場了勢必無法親自回答的問題。藉由《艾美懷絲》這部猶如外科手術刀一層層抽絲剝繭,也如心理治療師一關關驅除童年創傷的電影,我們至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這個複雜的老靈魂。

Island Records的總裁是如此形容Amy Winehouse:「She was a very old soul in a very young body.

她是一個被困在年輕身體裡的老靈魂哪。

《艾美懷絲》帶我們重回她一個個生命現場,有些是當時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有些是具連根拔起力道的命運轉捩點。我們眼看一個出身於北倫敦的平凡猶太少女,進化成風情萬種的一代女伶:九歲時父母離異,十六歲時翻唱〈Moon River〉技驚四座,接著到唱片公司試音,二十歲那年發行了首張專輯《Frank》踏入星河,二十四歲憑藉生涯代表作《Back To Black》成了葛萊美獎最大的贏家,然後漫無節制的生活方式讓她成為「二十七歲俱樂部」的新成員。


流逝的時間刻度中,台上的她光芒萬丈,台下卻得面對風雨飄搖的感情與狼犬般的狗仔隊襲擾。他們追逐她,獵捕她,將那些不堪的影像餵食給社會大眾;先是造神,接著毀神,捧紅與毀謗她的竟是同一夥人,譬如美國脫口秀主持人 Jay Leno

一步一步,我們理解了她的養成背景,夢想與渴望,難處與糾結,乃至於並存在她心裡的天使與魔鬼。而理解會帶來寬容,也許片中由於敘事所需,有意無意之間被導演塑造成反派角色的父親與前夫,便不再那麼十惡不赦。

這麼說並非要為他們脫罪,而是當我們理所當然地將責難加諸於她生活的周遭,如一位劇中人所說:「她身旁有人替她打點任何事情,提供她一切生活所需。」我們越是忽略了,低估了她存在的自主性。旁人提供毒品是真的,她從中獲得愉悅及解脫也是真的(至少大腦是這麼告知她的);她所愛之人是個風流渾蛋是真的,她下定決心去愛上他也是真的。

《Q》雜誌形容Amy Winehouse為「The Voice Of Our Time」,這樣一位不世出的女子,平凡不會是她的內建選項,她要活得危險並且與眾不同,就像沒有明天。

艾美懷絲/我不是好東西 倫敦現場 DVD(AMY WINEHOUSE/I Told You I Was Trouble - Live in London)

艾美懷絲/我不是好東西 倫敦現場 DVD(AMY WINEHOUSE/I Told You I Was Trouble - Live in London)

你能回想初次聽見Amy Winehouse歌聲時耳中發出的那聲驚呼嗎?是〈Stronger Than Me〉〈Rehab〉還是〈You Know I'm No Good〉?宛如被煙深深燻過的低沉嗓子,渾厚性感又歷盡滄桑。她驚人的天賦,將靈魂樂、爵士與節奏藍調從容地玩在手心裡,過世前幾個月,與偶像Tony Bennett進錄音室共同灌錄了〈Body and Soul〉,意外成了她的遺作。

原先對她寄予厚望,期盼她有朝一日可以到達Ella Fitzgerald、Billie Holiday等傳奇女伶高度的Tony Bennett,片尾時說出了全劇最動人的一段話:

如果她還活著,我會告訴她
放慢步伐,妳太重要了
活得夠久,才知道該如何過活
Life teaches you really how to live it, if you could live long enough.

《艾美懷絲》不是一部抹上脂粉的聖徒傳,導演全面蒐集她生前的各種影像資料、家庭錄影帶與個人隨身記事──多數是未曾公開並極富私密性的,還原出她的人性面貌;不太完美,有時讓人目不忍視,但每個表情都生動瀟灑,對自己交代得清清楚楚。

倘若愛情,抑或是演藝人生,對她來說注定是場失敗的遊戲,至少,她在自訂的遊戲規則裡快意地走了一遭。


Amy Winehouse - Love Is A Losing Game



在遠方相遇
在遠方相遇


陳德政
寫字的人,聽些音樂,看些電影,讀點書,走過幾個地方。有個部落格叫「音速青春」,有本書叫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最新作品為《在遠方相遇》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他們為什麼上山?

    為了親近自然、尋找自我、保護物種,或是單純為了讓食物更好吃?上山的理由百百種,若你上山,又會是為了什麼呢?

    1115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他們為什麼上山?

為了親近自然、尋找自我、保護物種,或是單純為了讓食物更好吃?上山的理由百百種,若你上山,又會是為了什麼呢?

111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