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米尼諾:寶寶的異想世界》)
今年八月生產前,四歲的兒子時常甜膩膩靠著我,說:「媽媽,如果你的肚子很痛,就是要去醫院生小孩了,對不對?」結果才隔沒幾個月,他發怒時就大吼:「我只要媽媽生一個小孩!」
唉,如果說有一個孩子的人生是混亂,有兩個孩子就是讓你崩潰又崩潰。
唯有抱著軟綿綿又帶著乳香的嬰兒時,我才能稍稍感到安慰,生孩子真好,嬰兒是全世界最可愛,阿根廷作家伊索爾(Isol)的《米尼諾:寶寶的異想世界》貼切描繪出我的心情,雖然家裡只是多了一個嬰兒,卻讓人忘了星期二之後是星期幾,他內建了大喇叭,哭喊著提醒餵奶、換尿布、還要抱抱,讓全家人手忙腳亂,但嬰兒只要笑一笑,無論是誰,都會立刻被牽動嘴角,無意識地露出滿足的笑容。
我喜歡伊索爾不經過修飾人物造形、錯位的線條,那讓讀者產生一種搖晃的感覺,是耶,當孩子出生前,他就在我的子宮裡搖晃長大,離開我的身體後,一樣在我的臂彎裡搖著晃著。這本書原書名為「El Menino」,可以當成人名譯為「米尼諾」,在外語中又有「寶貝」、「小屁孩」、「我的孩子」等含意,不過無論是哪一種解釋,或是什麼樣造型的米尼諾(光頭的、有毛髮的、瘦的、胖的),都是那麼神祕,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語言,使用連他們自己都不熟悉的身軀,整天沒理由的哇哇大哭;然後某一天,米尼諾發現抱著他的父母也曾是孩子,因而決定住下來,陪著我們一起生活過日子。
(圖 /《米尼諾:寶寶的異想世界》)
問題是,當米尼諾1號適應了地球生活後,如何面對即將來報到的米尼諾2號?
溫馨一點如長谷川義史的《肚臍的洞洞》,一家人從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到哥哥、姊姊,每個人都對小寶寶有不同的期待,並透過媽媽的肚臍傳達給寶寶(當胎兒發育到第25週時,確實已經能聽到聲音,例如母體的心跳、血液流動或腸胃蠕動的聲音,而隔著媽媽的身體與羊水,也能模模糊糊聽到外界的聲音),多麼美好啊!
小嬰兒透過媽媽的肚臍,看到外面的「顛倒」世界(圖 / 《肚臍的洞洞》內頁)
現實一點的狀況,則像是安東尼.布朗的《小凱的家不一樣了》。
哪裡不一樣?是突然變得張牙舞爪的沙發?是足球變成破殼而出的飛鳥嗎?是腳踏車輪變成紅蘋果?是水管變成蛇?都不是,是家裡從此多了嬰兒的哭聲(而且很難停止),對小凱來說,原本那些荒誕的幻想,說不定還比「升級為哥哥」來得讓人容易接受呢。(身為一個媽媽說出這種話我掌嘴!)
不過我兒子最喜歡的是礒深雪《我為什麼討厭ㄋㄟㄋㄟ》,看到「爸爸的ㄋㄟ ㄋㄟ竟然有長毛,很討厭!」他哈哈大笑,也問我,「為什麼ㄋㄟㄋㄟ要穿著奇怪的東西?」據說,有某些保守團體抗議此書直接畫出女性乳房太讓人尷尬,不適合親子閱讀,這些人大概忘了自己嬰幼兒時期是多麼依戀媽媽的乳房吧,對孩子來說,乳房的大小形狀美醜都無關緊要,只因為那是媽媽給予的溫暖、親密以及關愛的眷戀。
所以當我哺餵剛出生的寶寶時,已經斷奶一兩年的兒子還是猛盯著看,他不像書裡故意抱怨:「喝ㄋㄟㄋㄟ,是小孩才做的事情。」反而怯生生地問我能不能也讓他吸奶、摸摸ㄋㄟㄋㄟ。「真希望媽媽是抱著我」,想到兒子心裡可能這麼想,我立刻伸手緊緊抱住了他。
(圖 / 礒深雪《我為什麼討厭ㄋㄟㄋㄟ》內頁)
幸好我們之前一起讀過了長野英子的《媽媽變成媽媽的那一天》,當媽媽挺著大肚子生活的日子開始倒數,代表要與小寶寶見面的預產期終於到了。書裡從緊張的孕婦去醫院報到開始描繪,當寶寶在肚子裡按下陣痛的開關,媽媽痛得臉紅脖子粗,伴隨著不太優雅的嘶吼聲,就是嘛!不知道有多少繪本畫著「媽媽微笑生孩子」這種詭異畫面呢!
另一本《爸爸變成爸爸的那一天》,要臨盆的媽媽這次身邊多了二個小孩在一旁加油,爸爸也請好假,特地回家幫忙帶孩子、做家事、講故事,可不像某些陪產的男人忙著滑手機、蹲馬桶啊!
只是有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沒有那個好運氣,陪著孩子慢慢長大,當緣分不夠深,道別的時刻就會突然來到。改編自極短篇動畫《僕らの手には何もないけど、》的繪本《雲上的阿里》便是這樣的題材,當小綿羊阿里早媽媽一步離開去天堂,在前往天堂的隊伍間,發現了流淚思念自己的媽媽,他悄悄的回家,為媽媽做了一件事……
這幾本關於寶寶生命的繪本,都讓人讀的時候嘴角上揚,闔上書本卻眼眶帶淚。無論如何,一個新生命的來臨,對身為父母的我們、和已經先來地球報到的大寶來說,都不是件能輕易習慣和接受的事,這是屬於一家人生命狀態共同變動的特別時刻,藉此時機,我們能談人體的奧妙、談母愛、談性別意識、談手足之情、談家庭關係,也可以什麼都不要談,先緊緊擁抱彼此就好。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