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在此呼籲時尚設計師,設計能裝進肚子的衣服吧!

  • 字級

近年來,出版界有關於設計的書,除了一般專業設計者的需求用書外(諸如配色、版型、工業設計),另一個受到注目的類型,就是談論設計「本質」的書。特別是大師級的設計師,如保羅.蘭德《設計是什麼?》或是原研哉《請偷走海報!》、《為什麼設計》等等書籍,圖書業界往往蔚為風潮、銷售頗佳。

會有這樣的結果,與台灣目前高喊設計產業碰到的本質性問題極為相關,至少在書籍、報章、或是電視媒介,以及自身親身體驗到的記憶中,往往有著這樣的印象──許多投身設計業界的年輕學子,往往混淆了創意並非等同設計的基本原則。這種傾向過度張揚創意的成果,卻昧於現實狀況,到頭來僅是在實現自我的意志而已,根本稱不上是設計。真正好的設計,是從生活中發掘需求,並解決問題。

以筆者過去長期在書店的工作經驗為例,實體店面通常是仰賴店頭陳列或文宣來抓緊遊逛讀者的目光,促進銷售。店頭文宣的設計得要與美編人員合作,但總不乏發生反覆溝通,卻仍問題重重的狀況。倒不致於來自美感的差異,絕大多數的問題,往往都發生在實際的可用性與置入空間後的不協調感。

簡單來說就是,設計的東西視覺或創意上的確令人耳目一新,但就空間或配合書籍陳列時,往往頗不實用。可能是視覺上,主要訊息字體過小,淹沒在陳列物中;或是空間中陳列文宣大小失導致易被忽視;甚至是版版都是黃金位置的桌面,文宣吃掉了太多位置等瑣碎的細節。

說起來,前置作業時,若是去走過現場空間,或是觀摩一下實際現場的狀態,這些問題應該都能在設計時被排除,但忽略了這個步驟,最後就剩下的其實是展現設計者創意的製品,而非實際的需求,以致於該解決問題的設計,反而產生更多問題。

擴大來說,「關注設計,卻忽略該有的本質」,這個現象在整個設計業界,可能是一個共通的狀態。因之「設計從生活開始」,成了設計大師們不斷呼籲的原則。作為簡樸設計推廣者的原研哉先生,近期集結《日本經濟新聞》專欄隨筆所成的一本小書《設計私語錄──通心粉的孔洞之謎》,大致也是延續這樣的思路。

同名篇章〈通心粉的孔洞之謎〉,分析了通心粉之所以設計孔洞的實際需求,並以類比幽默的筆觸呈現東西方麵食文化的差異,讀來令人會心一笑。

又如〈方形的理由〉一篇裏提到,在2000年一次「21世紀的日常用品」的展裏,受邀的日本知名建築師?茂,以方形桶狀的衛生紙方案受到矚目,設計的意念相當易懂,過去圓筒狀的衛生紙卷,可能因為毫無阻礙容易取用,無形中造成了大量的浪費,設計成方筒狀後,囿於形狀的緣故,使用時「?噠?噠」的不順手,資源因而被節省下來,在儲存及運輸的也更富有效率。

原研哉先生篇末寫到:「設計的妙趣在於過程。在實現意圖的過去中獲得感動,任何仍都能以與作者相同的視點去追尋,以此共享這種價值觀,這些實際上就是存在身邊的現實。」設計從日常生活出發,指的應該就是這麼回事吧!

最後,筆者也小小推薦書裏的心愛篇章〈讓肚子穿上衣服〉,裏面的呼求也是來自於現實生活,他說人本來就是或多或少帶著缺陷而生,人到中年總會有肚子,中年人也有穿時尚服裝的權利,走在時尚前沿的時裝設計師,不應該再追求返老還童的設計,而是應不斷地與人的一生變化,年輕、成熟、老去等過程相互對話,這些才是設計者的最寶貴的資源。哎呀,說的真好,真正是想讓人起立鼓掌呢!

讀完這本設計小書,若是想走的更遠一些,同時間出版的《引人興趣的媒介》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這個以日本廠商新研發的特殊纖維,透過原研哉邀約各個領域設計者進行發想創作所成的展覽集,某種程度可視為前一本小書的逆說,在這裡關注的反倒不是量產上市這件事,而是透過對纖維材質開發過程的想像力解放。

寫到這裡,筆者不禁想,或者激發創意與日常生活,在本質上都是設計領域裡不可或缺的兩極呢。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裝幀設計師的靈感選物】設計師靈感哪裡來?5位設計師現身說法

裝幀設計師將各種複雜的書籍內容化作單幅視覺解釋的神奇功力究竟從何而來? OKAPI【裝幀設計師的靈感選物】單元,每周邀請一位裝幀設計師分享他在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靈感愛用品,透過這些靈感小物,我們可以一窺設計師們的工作現場,感受創意發生瞬間的電光火石。

139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