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光芒萬丈的舞台,後台總有無窮盡的狹長甬道,像腸道蜿蜒,你閃進另一個房間,關上門,又是進入另外一個人生。每一場謝幕後,你又再度回到破舊、燈光忽明忽滅的長長甬道,彷彿沒有盡頭,一路上不斷自問:我下一個舞台在哪裡?
沒有在執勤時的超人與蝙蝠俠在做什麼?該死的緊身褲脫到或拉到一半的疲態,恐怕沒有人想知道。
那是很尷尬的人生處境。戲約過了這村就沒那店,下一舞台怎麼一直走不到?偏偏在這之前,你仍必須穿著上一檔戲的戲服,剛好是一件不透氣的橡膠材質鳥人裝,那套衣服一下戲,就讓你像個手足無措的笨蛋。
失去了那個時空,戲服就成為一個突兀的符號,你看過月眉世界或九族文化村裡扮玩偶的人嗎?當背景沒了音樂,他們沒有在歌舞或發糖果時,工作人員一脫下卡通頭套,身上的七彩裝都老了十年般迅速褪色,那半人半玩偶的傢伙走過你身邊,像個舊道具一樣,人的神魂還沒歸位,會讓你心頭一驚,適才那個人是背負了什麼歲月的痕跡,怎如此黑壓壓地經過。這不只是電影《鳥人》一開始提到「胯下的味道」,還有後台道具間永遠散不去的萬年灰塵味,始終都在反覆粉刷的布景油漆味長年瀰漫四周,工作人員穿著時裝跟你的戲服同時出現,你身上的戲服是前年有人穿過的,在那樣的地方仍可以對上戲,基本上就是一種被允許且被鼓勵的瘋狂。
只是現在的演員比起 90 年代的演員,更需要瘋狂的潛質,當年克林‧伊斯威特是在蒙大拿的大草原上奔馳掏槍、馬龍‧白蘭度的教父面對的是西西里莊園,如今的硬漢要靠所有高科技武器與色彩如丑角的緊身衣,將自己提升到生化武器等級,在綠幕前打擊看不到的怪獸。好萊塢是個更高級的遊樂園,不會讓你看到道具人的狼狽,這色素化的世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怪物、新奇的機器人,只有演員自己會老去,非常不合時宜地老法,於是《鳥人》主角雷根‧湯姆森在自己撰寫的舞台劇台詞裡說:「我哪裡都不在,我不存在。」
有人真的有看到過他嗎?看過沒有穿英雄制服的他?如同我們真的關切過脫掉「雷神索爾」戲服後,克里斯‧漢斯沃的戲路轉變,或是脫掉「勒勾拉斯」精靈服的奧蘭多‧布魯後來真有機會能發揮演技嗎?當今演員比他們演的角色蒼老得快,各自仍拎著「哈利波特」、「美國隊長」的戲服找尋下一個舞台與試鏡,找不到下一個好機會前,之前的戲服就丟不掉,只能「金剛不壞」地永遠活在觀眾的「不朽」裡,他們都跟「鳥人」一樣,在那長長的甬道中,拖著無比笨重的戲服,發現這走廊沒有門可以出去,就算直奔盡頭,發現一腳踏出去就是懸崖,無路可走,真能飛起來嗎?無論瑪麗蓮‧夢露,還是《鳥人》電影中提到的梅格‧萊恩也是如此,前者抱著她裙襬曾飛起來過的珠白色洋裝,後者抱著她的知青風衣,發現她們的第一道門竟是她的最後一道門,如法拉‧佛西跟麥可‧傑克森同一天死,我們仍以為她穿著泳衣在曬日光浴,他們早老在角色的「死」裡,所有的不朽終究成為後人的戲謔,有多少人能有機會再活過來嗎?
如今我們如此愛特效爽片,原因或在於我們這些芸芸眾生也演很大,有鏡頭就自拍、有人按讚就想PO、開始著迷於自己臉書的形象、開始習慣被謊言重重包圍,計算其生日的留言串,我們的戲癮太重,把周遭人標籤化了,讓自己好與之對戲,素人世界都可以這樣鑼鼓喧天地上演芭樂劇,更渴求大成本的好萊塢電影要比我們還浮誇,我們的焦慮需要大量明星搞爆破跟無堅不摧來化解,因此《鳥人》中劇評家對雷根鄙夷地說:「名人跟演員不同,不要連你這穿鳥衣的丑角都能進戲劇院。」但資深如她,卻不知現在的演員已經沒有太多的選擇。
如今一個藝人的成名之路大致上是這樣的,靠網路洗腦操作與大製作片哄抬,要紅很快,一路有人包圍你、後面的人忙不迭簇擁你前進,人群像波浪跟你握手般湧現,讓你沒發現自己其實跟別人是反著方向走的。等到人群一哄散了,你就發現自己已被拱到無人之境,一處高高在上,卻哪裡都到不了陡峭懸崖,再待久一點,才發現四周已無人煙,就像電影《鳥人》的海報,你上不去也下不來,然後你遂明瞭眾人拱你成名,動機其實跟想捏破塑料泡泡包裝的衝動沒有兩樣,如伴隨爆米花的喀滋聲來解除瞬間焦慮,於是名人這十年開始供不應求,片商缺貨之餘也把好演員送進捏泡泡的大火坑。演員這職業已被改寫,我們過了幾百年後,又把他們降格為戲子了,網路還給我們古代的員外大座,讓我們以上看下地喚戲班子來去,圖個胡裡胡塗的熱鬧。
如同《鳥人》片中迴盪著莎士比亞《馬克白》的台詞:「生命不過是行走的影子,可憐的演員在舞台上昂首又垂頭,事過境遷,消逝無痕,這是一則白痴講的故事,滿是激昂語氣卻毫無意義。」其實講的是眾人的人生,魚貫拿著自己的戲服到下個舞台試鏡,行進在甬道上,上一個戲的戲服還披掛在身上,長長的甬道排不完也走不完,是否能在下一個出口找到合適自己的角色?
而演員則不一樣,他們不認分地想要飛翔,就算破牆而出,被視為瘋掉的傻子也無畏,正因是白痴講的故事,於是相信值得傳頌,讓人得到點勇氣。鳥人如詩人,又何必為自己的悲傷天命而難過,每一次的飛行都在驗證自己是傀儡的事實,於是自嘲中再次飛翔,正因如此傻氣,人類才多一點被救贖的價值,謝謝主演《鳥人》的麥可‧基頓,與許多正在接力破牆的鳥人們。
《鳥人》為 2014 年美國黑色喜劇電影,2015 年 1 月於台灣上映。該片創下高口碑,由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執導、監製和共同編劇。演員卡司分別為麥可‧基頓、艾瑪‧史東、愛德華‧諾頓、安德莉亞‧瑞絲柏、查克‧葛里芬納奇、娜歐蜜‧華茲、艾米‧瑞恩、梅里特‧維沃和班傑明‧凱恩等人。故事描述曾主演超級英雄「鳥人」而大紅又過氣的演員,其想站上百老匯舞台上表演的自我挑戰與信心危機。主角由曾經飾演《蝙蝠俠》的麥可‧基頓擔綱,有與角色際遇相互映的張力。本片被許多協會譽為 2014 年最好的電影之一,並獲得多項大獎和提名,63 歲的麥可‧基頓亦憑此片東山再起。
作者簡介
多年寫樂評也寫電影,曾當過金曲、金音獎評審,但嗜好是用專欄文偷渡點觀察,有個部落格【我的Live House】,文章看似是憤青寫的(我也不知道,是人家跟我說的),但自認是個內心溫暖的少女前輩(咦?)著有《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當代寂寞考》與《長夜之光:電影擁抱千瘡百孔的心》。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