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紀大偉|研究生三溫暖

【週二|台灣同志文學簡史】紀大偉:陳雪與腦補

  • 字級


紀大偉專欄

惡女書
惡女書
自從1995年陳雪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惡女書》以來,媒體、學者、讀者就對陳雪寫出來的女同性戀、女雙性戀形象表露高度好奇心。不管台灣社會如何定義「酷兒」和「同志」,不管如何切分這兩個標籤,陳雪小說陳列的多種非主流情欲──從比較能夠為人接受的少女少女戀到比較驚世駭俗的亂倫(OK,或許可以改稱為比較雅馴的「家人戀」、「近親情欲」)──都可以滿足各界對於酷兒和同志的想像。雖然1990年代的其他作家也同時造就了「1990年代是台灣同志文學黃金年代」的神話,雖然當時英年早逝的神密邱妙津絕對比陳雪來得有人氣,但是總結1990年代,陳雪應是最豐收的同志作家、青年作家之一。可以說,她以題裁取勝。

如果只圖在台灣的文學史上留名,陳雪在1990年代留下的作品(兩本小說集,一部長篇)已經足夠。收在《惡女書》中的〈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一篇因為種種主客觀因素(主觀:此篇展現的非常態情欲樣態比較多種等等;客觀:此篇篇幅剛好等等),成為國內外教學台灣同志文學的最普及文本,應該也是收錄在國內外各種小說集子中最常見同志文本。國內外研究台灣同志文學的學術論文,以及碩士論文們,也多半集中在陳雪的1990年代作品。可以說,她以題裁在文學史上留名。

但陳雪持續在成長變化。在收成不錯的1990年代後,陳雪在2000年代更加豐收:她在十年內出版七種書,其中五種是長篇小說。進入2010年代的開頭,「新婚、已婚」的陳雪又推出叫好叫座的新書。不過,我隱約覺得,評論界對於1990年代的陳雪作品比在2000年代的作品來得有興趣,來得有談勁(或許我太主觀,還可以再商量)。我想,這個現象的主因之一,可能就在於陳雪作品「給人以體裁取勝的感覺」。如果陳雪作品在1990年代已經以題裁取勝,那麼她在21世紀的作品又要以甚麼取勝?

而且,陳雪事實上持續在寫「類同的題裁」;她並沒有,也似乎無意,以耳目一新的體裁取勝。她經常在一本又一本的書中描寫類似的角色、背景、情欲困境;說不定這些人事物都來自於類似的原料。或許有人要說,陳雪在21世紀之後就寫不出新體裁、玩不出新把戲了;但我們也可以反問:說不定陳雪在1990年代時並無意以體裁取勝,她在1990年代和21世紀寫的體裁本來就是一回事?

我覺得她較晚近的作品近乎是把較早的作品拆毀,然後在原址以原有的材料重建。在不斷拆毀重建的過程中,陳雪展現了越來越成熟的敘事技巧。

蝴蝶
蝴蝶
在《惡女書》中,楊照寫了一篇有名的序,〈何惡之有〉。他在文中質疑陳雪的小說世界脫離社會現實。在1996年出版的《夢遊1994》(後來改名為《蝴蝶》)中,紀大偉寫序反駁了楊照的文章。紀表示,小說的現實和現實主義並非只有楊所認定的派別才算數;陳筆下支離破碎的、夢囈般的、用藥過多似的、似因為創傷效應所以言辭閃爍的世界,也是一種現實,也是一種現實主義。

但楊照提問的最佳答案來自於陳雪晚近的作品。「支離破碎的、夢囈般的、用藥過多似的、似因為創傷效應所以言辭閃爍的世界」,其實是需要讀者的默契:陳雪寫出幾片碎片,而讀者進行「腦補」。近日我重讀《夢遊1994》,就深覺「腦補」的必要:這本小說集的諸多角落並沒寫完、沒寫全,可能是陳雪當時寫起來太痛,或她還沒有找到適當的小說語言。

附魔者
附魔者
閱讀2009年出版的《附魔者》並比對《夢遊1994》,是個讓我震動的經驗。《附》中的人事物似乎早在《1994》內就已經「自報家門」了,並不以新鮮感取勝。不過,在《1994》裡的那些小說人物和小說家,到了《附魔者》不再需要腦補了:他們都找到小說語言。《1994》的讀者要忙著自行腦補,《附魔者》的讀者則要勇敢承受書中洋溢的語言:為甚麼這些角色竟敢說出這麼多不堪的語言,這麼完整,這麼疼痛,這麼傷人,卻又這麼貼切。他們不說話的時候,他們的腦子也沒有安靜過。OS是滿的,滿到讀者無法招架。這是腦補的相反。

《附魔者》第三部,頁145,「(此書男主角之一)努力維持鎮定不讓自己崩潰地坐在琇琇(女主角)的床邊看著她倒水喝水抽煙收拾房子,她臉上的表情彷佛在責怪他『幹嘛這樣大驚小怪,這跟你有關係嗎?』

他看到的是看起來最平凡但可能充滿表面張力的「倒水喝水抽煙收拾房子」,但他聽到的訊息是『幹嘛這樣大驚小怪,這(這:琇琇跟書中另一男主角作愛)跟你有關係嗎?』可是琇琇並沒有說出這句話,這句是他自行腦補的內容。

《附魔者》是充滿聲音的房間,但我這一回還來不及顧到房間裡的同性戀……






 

膜
紀大偉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博士。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首獎與極短篇首獎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感官世界》、中短篇小說集《》,以及評論集《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編有文集《酷兒啟示錄:台灣QUEER論述讀本》、《酷兒狂歡節:台灣QUEER文學讀本》,並譯有小說《蜘蛛女之吻》、《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蛛巢小徑》、《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等多種。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真正致命的,不只是疾病的傳染,還有無知與恐懼。

透過四本作品,一起理解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為何息息相關,思考公共衛生與人權之間該如何拿捏,以及日常建構的政府體制與施策將如何影響事態的發展。

325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