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馬欣|孤獨眾生相

【馬欣專欄|人性顯相室】我們正驚醒於他人的夢中,《美國心風暴》的黎沃夫一家人。

  • 字級



打開人性顯相室,我們可以看到似曾相識的自己,
解開只封存在記憶中的世界殘影,
讀取種種人們暗示的訊號回聲,劃下尚未結疤的傷痕,
拍打起角落裡累積的記憶塵灰,
這是我們身處的大世界,也是我們受困的小房間,
眾生內心在這裡顯相,紀錄妖魔天使齊聚一堂的人類樣貌。




美國夢,曾經如此燙金而迷人,但過了期會不會變噩夢?如果發現自己沒跟他人同作一場夢,又該怎麼辦?做夢的人看似如此歡快,彷彿上演屬於少數神選者的輕快人生,而當生命的重量壓下來時,還沒醒來的,就痛楚到尖叫了,這是我們現在的世代矛盾,夢不穩、睡不深,先醒來的發現自己還在與他人同床的噩夢裡,如電影中抓狂的女兒梅樂,上一代的美夢,沒想到正讓自己的下一代尖叫著。

美國牧歌(電影《美國心風暴‬》原著小說)

美國牧歌(電影《美國心風暴‬》原著小說)

看完電影《美國心風暴》,必須說這部電影是明顯被拍壞了,角色沒有景深、主從關係混亂、用文本的文藝腔硬塞得故事支離破碎,如主角黎沃夫面對家庭的支離破碎,卻不知道怎麼收拾這一片狼藉一樣,但因為改編自經典小說《美國牧歌》,即使角色在電影中被單薄化,你仍可以隱隱感受到這三個角色各自面臨的是甚麼樣的危機,以及這家人各自茫然的處境,離你我其實並沒有這麼遙遠。

老實說,中產階級多少依附在自己是神選者的驕傲中,畢竟不是每個時代都可以這樣普遍受高等教育的。然而這神選者的錯覺,終究與快樂無關,甚至是恰恰錯開了。

《美國心風暴》背景是六零年代企圖衝出一元價值的藩籬,疊影了21世紀的世代硬生生地不同世代的脆裂脫軌。身處在中間車廂的你,懷疑這將是暴衝,還是在黑漆漆的前方,真有自己不知道的軌道?這是現在中年人的心情,於是即便知道電影拍壞了,我仍寫下這中間車廂看到的風景。

黎沃夫這一家是看似人人稱羨的美好夫婦,為何會養育出一個滿懷憤怒的炸彈客?想必報章下標,都會用這樣的問句來引人好奇吧,但在「人人稱羨」的背後,通常都立基在岌岌可危的基礎上,世間任何人事物皆是如此,只是當事人有沒有所感的差別。


豪無所感的黎沃夫先生

美國,相較於他國歷史,仍是中壯年國家,如電影中伊旺麥奎格飾演的黎沃夫,在那小鎮上擁有傳統印象中北歐人般力與美的外表,彷彿帶給別人希望的存在,因此被周遭人暱稱為「瑞典人」,一開始黎沃夫就被形容為像神話阿波羅王子的存在,是一個屢建奇功的橄欖球隊長,整個人金光閃閃的俊美,如同這此氣沉沉小鎮上的「異族人」,在當時剛經歷過美國二戰後大蕭條的時代,美國人多需要人心的激勵?這從電影《奔騰年代》全國同胞心繫一匹賽馬的逆轉勝來鼓舞士氣,也可以窺見人們多需要一個能鼓舞人心、隨時生氣勃勃的象徵如黎沃夫,從他一離開戰場,就忙不迭地跑去選美皇后家求婚,他的每一步都滿載著希望,從來沒有嚐過失望而瞻前顧後,也沒有過遲疑自己要什麼的躊躇,理所當然聽從父親的所有意志,無論在政治傾向還是繼承家族工廠,他如午後春陽般往人們預設的康莊大道筆直走去,彷彿人生跟他馳騁的球場沒太大分別。

綽號「瑞典人」黎沃夫擁有傳統印象中北歐人般力與美的外表。綽號「瑞典人」的黎沃夫先生。


你看到這裡(指小說),你幾乎跟他弟弟傑瑞一樣擔心了,你說不出這天之驕子憑藉著的是運氣,還是那沒失敗過的莽勇?但隱隱有不祥的預感,如果有一天運氣用完了呢?更慘的是,如果「人生」這球賽只是重複的得勝,那這球賽本身又有甚麼意義呢?

於是電影中最有深意的台詞出現了,在黎沃夫喪禮上,鄰居作家老友說他誤會了贏家黎沃夫的人生,以人云亦云的方式來羨慕(或輕看)對方的人生,卻不知道那樣的外表,以及被全鎮人期許長大的人,其人生在別人眼中只剩輕快,但所有輕快的人生,在青春期之後,只能以重力加速度的方式,人生重量一舉直接落袋,因為黎沃夫前半生完成的是人們對「青春」的嚮往,黎沃夫的綽號「瑞典人」只是一個令人激越的符號,如「台灣之光」一樣,你只能負責讓他人興奮,像個電動玩具一樣刺激交感神經,至於這符號的背後血肉無人要探尋,而擁有「贏者全拿」的黎沃夫更無從向人抱怨或傾訴。

從青少年被稱為「瑞典人」的他,就被視為一個國境內的例外,一個境外之民,由於他太過被崇拜,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被圈為境外之人的孤單寂寞。


一幅被掛歪的畫,黎沃夫太太

我小時候看過一幅畫,印象深刻,是一對衣著體面的夫婦面對著牆壁,抬頭看著頂上的月光,非常冷凝的筆觸,人與物都如水泥般滯著,沒有生命力的人與牆,對照著鮮活魅惑的月亮。

這讓我想到黎沃夫的選美皇后太太,那個因女兒成為炸彈客,崩潰進精神病院,出院後積極整形回到她少女時的模樣,彷彿一切都凍結在那個時空就好了,也不想再過問她女兒的下落,生命中所有錯誤的亂碼一筆勾銷,包括她的婚姻,一舉將教育的疏失責任推給她老公,像有什麼老師在天上正用紅筆改她的考卷一樣,她要被上天寵愛的滿分。

這女生在婚前跟男主角的老爸力爭孩子未來的天主教受洗權,看似勇敢地堅持,不然她堅信小孩以後會下地獄,但這並不是因為信教篤定,而是她壓根沒想承接任何除錯的能力,她就是一個精神上「伊帕內瑪的女孩」,只有被觀賞時她才覺得有價值,是一個眾人眼中移動的「田園詩」,美國牧歌中穿梭在廚房與田園的美麗象徵,人生只能在一個一個畫框中移動,停格或移動在他們的眼前,即便無人的時候,她也假設上帝的觀看與嘉勉,是連一分鐘的「獨處心境」都沒有的極端寂寞與自戀。這與現在自拍氾濫的情況相呼應,需要分分秒秒確認是可能被愛的,人生連一點真實都不容滲水進來,連對神都要藉由「不間斷的幸運」掐緊居留。

除了成為他人的夢想,她別無所求,於是當她這個「他人之夢」毀了,她的精神意志就倒塌,成為歸零的待啟動。

除了成為他人的夢想,別無所求的黎沃夫太太。除了成為他人的夢想,別無所求的黎沃夫太太。

她女兒小時候有口吃的現象,夫婦帶去給醫生看,心理醫生直言是完美夫妻帶給獨生女的壓力,其實如果真的是「芭比」與「肯尼」生出的小孩,那孩子要怎麼證明她自己也是完美的,還是不同於「完美」的特別?

「芭比」與「肯尼」是上個世代極端熱愛的玩具,也是中產階級小孩才能擁有的入門玩具(因為要買的衣服可不少),但芭比所有昂貴道具都象徵著她本質上的「無所事事」,有些小孩玩著玩著就會覺得無聊,這樣的人生循環,跟適才提到黎沃夫「人生像一場重播的球賽」一樣,身為他們的獨生女,到底也要跟著一起「活在眾人眼前」,成為希望與機會的「代言人」,還是因為離「父母的童話世界」太遙遠,而有崩壞風險?

一直到住了精神病院,黎沃夫太太仍心心念念的是年輕時,某年夏天去叔父家避暑,周圍都是追求男性的眼光,她仍停留在那年的海邊,彷彿未曾像後來曾柴米油鹽過,只要活在他人的夢裡就好,於是她惡狠狠地對她老公說:「那時嫁給哪一個天主教男校的追求者,都比嫁給你好。」

足見她內心並沒「真實」過,同時把一切教育失敗歸到是上帝的責罰,這樣她可以繼續「純真無辜」,繼續毫無理由的「輕快」,她以為是上帝拿下了她公主的冠冕,於是只要想白雪公主一樣繼續什麼都不想就好了吧。

思考的任何一刻,都足以壓死她那隨青春凋零的王國。


無法深眠的噩夢者,黎沃夫女兒梅樂


奈何等到他們的女兒梅樂長大後,正值美國夢假象被戳破,年輕人為反越戰騷動著、水門事件爆發,成年人建構的理想國開始出現裂痕,這讓從小相對於父母顯得毫無存在感、在學校也拙於社交,施展不開來的梅樂,找到了自己可以有存在感的方式,就是相反於她父母的幻影,投靠到另外一個幻影世界,另一個建立在公平正義理想上的理想國,拿著馬克思理論當作護照,從她父母代言的完美美國「精神移民」。

還記得她小時候極度傾慕她完美如石膏像的父親,將其母親視為假想敵,唯一能凌駕她母親美貌的是「奧黛麗赫本」,於是以此為標準試探她有一天是否能超越她母親在父親心中的位置,甚至在父女一次單獨野營之後,企圖挑逗她父親,並有著母親沒來露營的安心,這對母女的關係始終不親,母親的公主夢不容許自己生了子女後成為皇后的幻滅,因此中間總是隔著父親協助彼此溝通。

黎沃夫女兒梅樂極欲脫離父母的幻影,投入另一個幻影世界。黎沃夫女兒梅樂極欲脫離父母的幻影,投入另一個幻影世界。


至於女兒後來變炸彈客,多少受當時「哈佛炸彈客」的真實案件影響,成為各地的連鎖效應,在學校與家庭都找不到存在感的梅樂,帶著她從小受不了不幸新聞的善感,她無法像父母那一代堅信美國是正義的一方,也無法從父母生活中找到與她認知的真實有所連結,她的上一代篤信完成現代化文明的烏托邦,反倒讓梅樂無所歸屬,她也無法認同她外公那代國家榮光等同自己成就的自許,也無法與自己父母一樣成為這信仰價值的裝飾品,像耶誕樹頂端的大星星,能夠對抗虛無的榮光,就只有以更虛無的意識形態,讓兩邊都無法有任何交流點,藉此來堅固自己的存在性,最後甚至以自己的敗絮其中,來映照父母的金玉其外,以極端宗教當手段將自己塵埃化,完成相反於父母,空虛到追求存在感的極大化,如現在極端組織的追隨者。

中產階級的上一代致力於打造國家榮光,中產父母追求完美的人生,而後下一代呢?反抗的煙硝如現代社會四處而起,但反抗本身藥效有限,呼喊口號的那一剎那似乎在大口呼吸與重生,然上癮之後就會跟他反抗的對象愈來愈像,成為一體兩面的依賴共生,這是現代的無解。真正的反抗是孤獨的,恆常到跟群體無關,而黎沃夫一家三口只是怕跟其他人同床異夢,卻仍在賴床的噩夢者。


Alexandre Desplat/American Pastoral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亞歷山卓‧戴斯培/ 美國心風暴 電影原聲帶 (CD))

Alexandre Desplat/American Pastoral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亞歷山卓‧戴斯培/ 美國心風暴 電影原聲帶 (CD))


《美國心風暴》(American Pastoral)為2016年上映的美國犯罪劇情片,同時也是伊旺.麥奎格的導演處女作。電影改編自菲利普.羅斯所著的1997年小說《美國牧歌》。由伊旺.麥奎格、達科塔.芬妮、珍妮佛.康納莉、魯伯特.伊凡斯與法蘿莉葉.柯瑞主演。故事敘述猶太裔的高中體育明星黎沃夫,擁有看似完善的妻小,於20世紀末黎沃夫一家在準備融入美國社會時,因女兒梅樂在越戰抗議活動中成為了炸彈客,使得黎沃夫一家逐漸地破碎......此片爛番茄指數只得到16分的評價。


作者簡介

多年寫樂評也寫電影,曾當過金曲、金音獎評審,但嗜好是用專欄文偷渡點觀察,有個部落格【我的Live House】,文章看似是憤青寫的(我也不知道,是人家跟我說的),但自認是個內心溫暖的少女前輩(咦?)著有《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當代寂寞考》與《長夜之光:電影擁抱千瘡百孔的心》。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香臭不只是味道的問題,還可能讓你掏更多錢買單?

經典電影《香水》中,葛奴乙為了香味殺人,現實生活裡,你可能因為香味讓錢包大失血,到底為什麼味道能夠影響我們的行為、作為衡量身分地位的標準、香味又是從哪裡誕生的?

22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