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本名劉嘉圭,台北出生,目前定居台南。漫畫與紀錄片的雙棲動物,一手拿筆一手拿攝影機拼湊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作品包含漫畫、動畫、紀錄片等類型。
近年重要作品有:圖文zine《beat生活圖解》1-2集、台南正興街街道吉祥物「正興貓」、高雄市市立美術館20週年館慶動畫《動物美術館》 、《科學新聞解剖室》動畫CF、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開幕單元紀錄片《尋找大麵粳》。
Q1.請談談創作歷程。希望外界如何定位自己的作品風格?有最鍾意的素材呈現方式嗎?
Beat:從小喜歡畫圖,大學唸美術系,因為覺得一直待在學校很怪,明明成年了對世界認識卻這麼少,於是後來跑去拍紀錄片。覺得紀錄片是一種把自己丟出去的創作方式,要把「自我」擺到比較後面才能看到更多東西。畫漫畫則是比較原生性的,也因為太自然而然,20幾歲後才漸漸意識到所謂的風格。對我而言,漫畫與紀錄片都是理解人事物後創造性的表達方式,但紀錄片於對理解人事物的工作方法、價值觀影響我蠻深的。自己最喜歡的是拼貼與版畫。
身為一個創作者,我覺得能擁有最好的策略就是誠實、認識自己、然後挑戰自己。至於定位作品風格、或會怎麼被人記住就交給別人了。
畫圖時紙跟筆仍是我的最愛。
Q2.最喜愛的創作主題是什麼?創作的靈感或養分通常從何而來?
Beat:不會特意設定主題,都與生活經驗有關。試著回顧作品「飲食生活」、「動物」、「人物肖像」與後兩項混合發展成的「正興貓」似乎是目前題材的熱點……
發呆、騎車、洗澡、閒聊喇賽通常是靈感湧現的黃金時間(因為腦袋終於有空間了)。平衡的生活、感官打開養分自然就會進來。
Beat:日本的安西水丸、英國的David Shrigley,都是畫看起來鬆鬆卻很厲害的傢伙。
Q4.北部出生、中部唸書與南部居住的生活經驗對創作的影響?
Beat:台北成長提供了我許多文化、藝術上的啟蒙,身為同志在90年代的台北也擁有相對開放的環境。台中唸大學是我第一次離開台北的生活經驗,在那段時間我感受到不同面向的自由,一個是空間上的自由,一個是求知的自由。台南則給現在的我很好生活與創作的節奏。
Q5.若用一句話來形容,對你來說「畫畫」是什麼?
Beat:是一種讓別人不太容易討厭你的技能啊……
Q6.對於這次接受邀稿,一開始出現的創作想法是什麼?最後完稿能否用一句話來看圖說故事?
Beat:「書蟲」是一開始發想的關鍵字。
一句話:「書蟲」,發病時的不同姿態……
(繪圖/Beat)
Q7.目前為止,對自己影響最大的閱讀經驗是什麼?Beat:我個人沒有這麼戲劇性的閱讀經驗,但大學時看吉田戰車的漫畫《傳染》影響蠻大的,那種笑點與繪畫風格打開了我某種視野。近年影響比較大的是佐野洋子的散文,例如《無用的日子》跟《我可不這麼想:佐野洋子的中年回望》(尤其她寫給20歲自己的那篇),可能是自己也逐漸邁向中年的關係,對成年人生活的真實樣貌興趣已漸漸超越對年輕人的。佐野洋子的散文即使對生活難堪的狀態都有種「直視感」,是一邊看會嚷嚷著這人真難相處,但又十分佩服覺得自己老了也要這麼有生命力的作品。
Q8.喜歡閱讀哪一類的書?能否與讀者分享最近正在讀的書?
Beat:閱讀範圍主要是圖文、漫畫、攝影,與短篇散文,近年還喜歡收集不同插/漫畫家獨立出版的zine。
最近在看的是安西水丸《ON THE TABLE》,是一本編輯概念、印刷方式都基於對繪者的理解與愛的一本書。
Q9.接下來有什麼創作計畫?任何想挑戰的主題?Beat:接下來要繼續個人zine的創作:《beat生活圖解》第三集,是自傳性的,關於同志情侶日常生活的漫畫。另外和正興街夥伴一起玩出來的「正興貓」系列也會繼續。
★8月讀書日(8/27-28)圖書雜誌MOOK消費滿千再9折!看更多8月「讀書日」推薦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