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紀錄片影展片太多,怎麼看】推薦片單03|蔡雨辰:我們是從地球傾倒出來的火焰──《再見孟克》

  • 字級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即將於5月6日開跑,為期10天,將會放映 134部來自世界各地精彩、經典的紀錄片。影片這麼多,到底該怎麼看?
別擔心,TIDF 特地挑出如果只有一套套票的時間,不得不看的幾部紀錄片。這幾部紀錄片碰觸的議題、形式美學各自不同,無論是當代新作或經典不朽,都能滿足雜食性的你!



劇照(提供/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再見孟克》劇照(提供/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再見孟克》(Edvard Munch)為彼得.沃特金斯(Peter Watkins)於1974年之作品,沃特金斯以多種形式與史料組構了長達三小時的傳記電影,集中描寫挪威藝術家孟克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十年。片中使用類似採訪、評論、口述、重演之手法,卻刻意露出破綻,混淆了記錄與傳記的分野。有趣的是,儘管形式前衛,內容卻維持傳記式的藝術史路數,為孟克打造出憂鬱不得志的藝術家形象。

本片將孟克放回原生家庭與世紀之交的挪威社會,意圖還原藝術家的創作場景,不以線性敘事為軸,如萬花筒般綻放出龐雜而豐富的心理圖景。不過,沃特金斯仍在駁雜的資料中緊抓孟克的心理狀態,反覆播放他人生中的創傷場景:姐姐瀕死吐血的畫面、被情人漠視的瞬間。

1886年,孟克去世的姐姐蘇菲的肖像畫《病中的孩子》為孟克去世的姐姐蘇菲的肖像畫(1886年

這些影像如咒語般在片中不斷重現,穿插搭配他創作生涯中幾件重要的作品,在一來一往間濃縮了孟克的創作基調──脆弱的病體和無所不在的死亡陰影,悖德且坎坷的感情生活,沃特金斯認為,兩者幾乎成為他的創作趨力,甚至左右筆刀下的風格展現。例如,片中將《病中的孩子》(The Sick Child)的創作過程與他和Mrs. Heiberg的戀情並置,隨著戀情步步走向死胡同,孟克也一筆一筆抹去背景的細節,將人物置入黑暗之中。

孟克的創作以肖像和自畫像為大宗,但多數並非為特定人物造像,而是藉由人形傳遞情緒,他畫中的人物面目模糊,無可指認,幾乎僅剩一種表現或象徵,他的人物畫也通常以情緒為題,如1895年的《憂鬱》、1894年的《焦慮》、1892年的《絕望》以及名作《吶喊》。有趣的是,無論是主角或周邊親友,片中人物不時出神地望向鏡頭,直視觀者,停格瞬間似也成為一幅幅「肖像」。這些蒼白病態的面孔,在呢喃中傳遞似有若無的訊息,與肖像畫的本質不謀而合,精神曾在,但訊息模糊,留下許多曖昧空間供人解讀玩味。

自畫像的發展和變化則與「藝術家」這個概念緊密相關,孟克的自畫像如同多數同時代之男性自畫像,經常呈現為孤立、獨特的個體,表現出陷入沉思或痛苦的精神狀態。隨著後世史家打磨鍛造,此種形象逐漸成為「天才」藝術家的基本配備。

《再見孟克》劇照(提供/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再見孟克》劇照(提供/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he Private Journals Of Edvard Munch: We Are Flames Which Pour Out Of The Earth

沃特金斯根據孟克的日記,以「重演」方式,創造出具有當下性、介於現實與虛構的場景

或許因為在沃特金斯拍攝的年代,有些史料尚未出土,本片幾乎不見孟克善於交際,或原生家庭中溫暖和煦的那一面,沃特金斯成功地營造了孟克憂鬱而不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形象,也讓這部1974年的電影作品幾乎成為另一藝術之作。

不過,故事未完。導演沃特金斯封印了孟克的靈性,但也難以預料作品的命運。將鏡頭拉到百年之後,在21世紀的藝術市場上,藝術交易的規模已逐漸動搖了藝術的創作、生產與市場的運作方式,現、當代的藝術品成為寵兒,孟克亦不例外。2012年五月,孟克1895年的《吶喊》(私人收藏版)於紐約蘇富比以1億1990萬美元售出,締造當時單件藝術品在拍賣會的最高紀錄。

這團從地球傾倒出來的火焰,仍以另一種形式持續燃燒。


《吶喊》於2012年紐約蘇富比拍賣會創下最高交易金額紀錄


《再見孟克》預告片

 


蔡雨辰
1983年生,A型雙魚座,桃園人。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曾任《破週報》執行主編,文字散見於博客來OKAPI、放映週報、《提案》,編有《踏青:蜿蜒的女同創作足跡》


    影片資訊     
《再見孟克》Edvard Munch
彼得.沃特金斯Peter WATKINS|1974|挪威、瑞典|172min|彩色|DCP

2016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放映時間
2016/05/12(四)15:10 華山A1廳
2016/05/14(六)15:20 華山A1廳 QA場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311十週年了,災害造成的影響都過去了嗎?

    大地震導致的海嘯、核電廠輻射外洩,311帶來的災難至今仍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在災難之後如何重建、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的討論與行動在這10年間未曾停歇,透過閱讀我們看見事發經過,也開啟更多反思。

    1774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311十週年了,災害造成的影響都過去了嗎?

大地震導致的海嘯、核電廠輻射外洩,311帶來的災難至今仍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在災難之後如何重建、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的討論與行動在這10年間未曾停歇,透過閱讀我們看見事發經過,也開啟更多反思。

177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