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暢銷的白人嘻哈團體「野獸男孩」(Beastie Boys)。
Beastie Boys 是史上最賺錢的白人嘻哈團體,三個來自紐約的猶太男孩秉承他們搞嘻哈團之前玩硬蕊龐克的精神,為嘻哈音樂開拓了全新疆域,把搖滾、龐克混入嘻哈元素裡。首張專輯《Licensed to Ill》成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史上賣座速度最快的專輯,在美國就賣出900萬張。
那時候白人搞嘻哈,沒見過。Beastie Boys 打著白人大學生兄弟會的惡搞模樣闖出一片江山,很多人認為他們只是「噱頭」,曇花一現,投合白人歌迷對白人嘻哈的想像,卻缺乏真正搞嘻哈的續航力。
三年後(1989年)他們推出第二張專輯《Paul's Boutique》,樂評人不知道該怎麼評論它,重重堆疊的取樣(sampling)有如萬花筒,有樂評人直接稱為「一團亂的聲音」。它的銷售也十分緩慢,但是它的前衛價值伴隨時間日漸彰顯,不僅成為《滾石雜誌》史上500大專輯的第156名,也在十年後,銷售衝上雙白金。
《Paul's Boutique》標示一個時代的顛峰與結束。
偉大的爵士樂手 Miles Davis 說他怎麼聽《Paul's Boutique》都不會膩,Public Enemy 的 Chuck D 說,《Paul's Boutique》問世時,黑人嘻哈圈中「最骯髒的祕密」就是 Beastie Boys 的鼓奏(beat)全世界最棒。(為什麼說最骯髒的祕密?因為沒有黑人嘻哈樂手願意公開承認白人嘻哈樂手可以這麼強。某種程度,嘻哈是黑人的禁臠。)
《Paul's Boutique》的歷史地位來自它揭示「取樣」(sampling)可以達成的藝術成就,而它所揭示的遺憾是──以後,不可能再有《Paul's Boutique》這樣的唱片了。
為什麼?
嘻哈藝術中很重要的一環是「取樣」,就是用取樣機把現有的聲音儲存進去,然後做處理。在嘻哈之前,樂手使用電子合成樂器、取樣機,多半是在掩飾他們缺少真人演奏某項樂器,但是嘻哈的誕生本來就受到老唱片的碎拍節奏影響,以重組他人作品的脈絡為樂,把別人的經典樂段拿來變成循環段落(loop)。
《Paul's Boutique》一共取樣了105首前人的作品,不僅如此,還把取樣段落層層堆疊,至此,取樣從拼貼變成一種「完整的藝術」,再變成「一幅聲音的畫」。
其實,這是 Beastie Boys 的巧思,也是機運巧合。《Paul's Boutique》的製作拍檔 Dust Brothers 本來就有這些聲音樣段,打算層層堆疊,變成舞廳的舞曲。Beastie Boys 聽了很喜歡,希望搭唱腔。一開始 Dust Brothers 不認為可行,因為純演奏的舞曲在編曲與配器上過於厚重,還不時混搭,唱腔不容易搭進去,即使搭進去,也會是多餘。Beastie Boys 堅持試試看,就創造了這張史無前例的唱片。
來,聽一首〈Looking Down The Barrel Of A Gun〉,我超愛的歌。它使用的取樣如下,看看你聽不聽得出來。(資料來自 Beastiemania.com)
• "Time" by Pink Floyd from the album《Dark Side of the Moon》(2004)
• "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 by Ocean from the album《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 》(2001)
• "Mississippi Queen" by Mountain from the album《 Climbing! 》(1970)
• "Last Bongo in Belgium" by Incredible Bongo Band from the album《Bongo Rock》 (1973)
取樣,對某些藝評人來說,不是創作,是剽竊。製作人兼作曲家 Mtume 批評取樣是「唯讀光碟驅動器音樂」,是「藝術戀屍癖」。
但是玩嘻哈的人不這麼認為,《嘻哈美國》一書說得好:「嘻哈音樂的創作者與消費者也就是『後靈魂樂』一代,他們習於使用遙控器、微波爐、電玩,對他們來說,使用取樣機來取樣,再做成循環鼓奏,再加上其他打擊元素,就叫『做音樂』,再多惡毒批評也不能改變他們。」
在《嘻哈美國》一書的論點裡,取樣就跟 Bob Dylan 用插電樂器唱民謠遭到民謠純粹主義者批評一樣,是「世代斷裂」,牽涉到不同世代對美學的定義。
如果用後殖民主義觀點來看嘻哈,《嘻哈星球筆記》(Where You're At: Notes from the Frontline of a Hip Hop Planet)作者會告訴你,取樣是一種「培力」(empower)手段,它是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的一環,叫做「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sing)。何謂再脈絡化,它跟取樣的關係又是什麼?
得獎音樂書《嘻哈美國》認為取樣的藝術重新定義了何謂「做音樂」。
先來聽一首〈Hey Ladies〉。這首歌三八沒得頂,我愛得要命。此曲的取樣為:
• "Party Time" by Kurtis Blow from the album The Best Rapper on the Scene (1983)
• "Machine Gun" by the Commodores from the album Machine Gun (1974)
• "Shake Your Pants" by Cameo from the album Cameoisis (1980)
• "Holy Ghost" by the Bar-Kays from the album Money Talks (1978)
• "Jazzy Sensation" by Afrika Bambaataa and the Jazzy Five from the single "Jazzy Sensation" (1981)
• "Hey DJ" by Malcolm McLaren and the World Famous Supreme Team
• "The Ballroom Blitz" by Sweet from the album Desolation Boulevard (1974)
• "War" by Edwin Starr from the "War" single (1970)
• "Funky President (People It's Bad)" by James Brown from the album Reality (1974)
• "Jungle Boogie" by Kool & the Gang from the album Wild and Peaceful (1973)
• "So Ruff, So Tuff" by Zapp & Roger from the album All the Greatest Hits by Zapp & Roger
• "Dance Floor" by Zapp from the album Zapp II (1990)
• "Come Let Me Love You" by Jeanette "Lady" Day from the single "Come Let Me Love You" (1981)
• "Change the Beat" by Fab 5 Freddy from the single "Change the Beat" (1982)
• "Pumpin' It Up" by P-Funk All Stars from the single "Pumpin' It Up/Pumpin' It Up (Special Club Mix)" (1983)
• "Shake Your Pants" by Cameo from the album Cameosis (1980)
以下關於嘻哈取樣在「再脈絡化」上的意義,是我自己的「淺淺淺見」。請不用要語言學上高深的「再脈絡化」來責難我。謝謝。
脈絡化這個詞最早源自傳教的《聖經》翻譯,你必須符合當地的語言文法背景,所以台灣原住民有原住民語的聖經。引申到人類學上,是指「情境化」,譬如神父現在說「約瑟夫與瑪利亞成為一對夫妻」,你要找來部落裡的一對夫妻,藉此說明「夫妻」是什麼。你可能很訝異,幹嘛?因為啊,不同文化裡的親屬關係對應未必跟西方社會使用同樣的詞彙觀念。
然後還有脈絡。約瑟夫與瑪利亞這對夫妻所存在的社會脈絡,跟一夫多妻或者母系社會裡的夫妻關係社會脈絡,顯然不會一樣。
所以,我們想像音樂(嘻哈)就像20世紀的文化傳教士,它駕乘無遠弗屆的科技,透過廣播、CD、混音帶、電視來到第三世界,它是不是要經過「脈絡化」的過程,先挪借當地的語言(這個自然延伸到音樂的語法元素),才能在當地生根?
而再脈絡化就是當不同的文化脈絡碰到一起,凝聚出一種新的互動模式(這是最簡單的解說)。所以對照全球在地化裡的全球融入在地,取樣可以視為是一種過去與現在的重組。
很玄。沒錯。不玄的說法是「麥當勞到了台灣也得賣炸雞」,它的炸雞想要成功,配方可能得跟台灣鹽酥雞取材。
表面上看是「鹽酥雞」的勝利。但是要注意,全球化的厲害就在它單品銷量越來越大,產品多樣化越來越少,此種狀態獲利最高。它只是把「美式炸雞」變成「鹽酥雞」而已。
轉化到音樂上,就是你把當地的元素丟入到西方的嘻哈裡,把它變成「生產線」,這就成為披著在地化外衣的全球化勝利方程式。
商人一定如此做,創作者必須在其中找回權力,取樣可以是一種「再脈絡化」的便宜方式。它讓你不必有作曲的知識累積、樂器的多年鑽研、音樂史的融通,透過一台取樣機,你就可以撕破脈絡,重組脈絡,拿別人的「資本」說出你的語言。取樣可以是「貧窮藝術」的福音。《Paul's Boutique》這樣的傳世作品,相信嗎,在製作人的臥房以及MCA的公寓就錄音完成了。
但,世界不是伊甸園。
Beastie Boys已故團員MCA說:「還有比被Beatles告更酷的事嗎?」
來聽,這首〈The Sounds of Science〉因為大量使用Beatles的取樣,曾被 Beatles 威脅要告,MCA 在訪問時說:「還有比被Beatles告更酷的事嗎?」
〈The Sounds of Science〉取樣來源:
• "Back in the U.S.S.R." by The Beatles
•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by The Beatles
•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Reprise)" by The Beatles
• "When I'm Sixty-Four" by The Beatles
• "The End" by The Beatles
• "Walk from Regio's" by Isaac Hayes
• "Don't Sniff Coke" by Pato Banton
• "Get Up, Get Into It, Get Involved" by James Brown
• "My Philosophy" by Boogie Down Productions
Beastie Boys 的《Paul's Boutique》其實多數歌曲都有買版權,但是當時的版權費並不貴。自從 Gilbert O'Sullivan's 控告 Biz Markie 取樣成立後,嘻哈藝人不敢再隨便取樣,因為動輒被告,授權過程也太過於漫長、嚴苛且所費不貲。因此我們才看到單一的循環鼓奏貫穿今日的饒舌歌曲,Beastie Boys 與Public Enemy 的黃金年代一去不回。
Gilbert O'Sullivan 的官司影響唱片工業甚大,因為他要的不是錢,而是要唱片公司全盤回收 Biz Markie 的唱片,幾乎一手毀了Biz Markie 的事業。它的嚴重性一直延續到今日,譬如電影公司請 Outcast 飾演 Jimi Hendrix 的傳記電影,卻得不 到Jimi Hendrix 的遺族授權,整部電影不會出現一首 Jimi Hendrix 的作品。
儘管如此,我們必須說嘻哈為樂器演奏與電腦取樣架起一座橋,而後廣泛影響整個舞曲世界,取樣技術成為音樂工業的重心。至於,層層堆疊、萬花筒的音樂景觀,你就只能到《Paul's Boutique》這樣的「藝術戀屍癖」去尋找了。
來,當年這首12分鐘的組曲,我百聽不厭。
它的取樣歌曲表太長,請到此文參考。
何穎怡
政大新聞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專任翻譯。譯作有《時間裡的癡人》、《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嘻哈美國》、《在路上》、《裸體午餐》與《行過地獄之路》等。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