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讀者告訴我們的事

【讀者告訴我們的事】Crossing換日線張翔一:讓人又愛又恨的「國際觀」

  • 字級

撰稿=張翔一Crossing換日線頻道主編)

曾經聽過一個笑話大致上是這樣的:

聯合國出了個申論題給各國學生:「請對世界其他國家發生的糧食短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結果,非洲國家的學生不知道甚麼叫「糧食」;歐洲國家的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短缺」;亞洲國家的學生不知道什麼叫「自己的看法」;美國的學生呢,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

這個流傳久遠已不可考,有點冷的笑話,其實不完全、或者說完全不符合現實——畢竟那時候非洲還沒有中資大舉挹注;歐洲也還沒有歐債危機與隨之而來的撙節政策;亞洲的青年,當然也沒有如今這麼,恩……覺醒;當然還有,聯合國哪時候有出題給學生這碼子事了?——但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覺得它卻反應了兩個挺有趣的現象:一、或許所謂「國際觀」這回事,其實不論國籍、大家都一樣缺乏(笑話裡的美國人好像尤其嚴重);二、我們對於生活圈以外的事物,似乎總習慣用簡化和一概而論的方式來認知。

如果要形容得嚴肅一點,大概就是刻板印象、甚至隨處可見的偏見歧視

什麼?你不同意?那建議您不妨抽空逛逛台灣PTT的八卦版,看台灣鄉民們是怎麼形容「ㄈㄈ尺」和「尼哥」的;或者您也可以看看美國Reddit上關於Asians的討論;當然,日文好的朋友,更不可錯過日本2ch關於「支那人」的相關評論。不好意思,今天其實沒有半點說教或離題的意思。受OKAPI閱讀生活誌之邀,是來以一個網路內容平台經營者的身分,聊聊台灣的「網路閱讀習慣」。但我所看到的現象,其實就是「國際觀」這讓網友們和網路內容提供者們,似乎又愛又恨,也不太知道該拿它怎麼辦的三個字。

先冒昧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一個六年級後段班吊車尾,在天下雜誌當了快九年財經記者後,因緣際會下擔任起換日線小編的中年轉業大叔。「Crossing換日線」是我所工作的天下雜誌旗下子頻道,在社內的位階則大概相當於,呃,之前很紅的「獨立評論@天下」。個人作為這個小小頻道的內容經營者,一開始其實想做的事情非常簡單,就是希望盡可能地找來分散於世界各地,或留學、或打工;或有人人稱羨的高薪正職、或只是愉快地在南亞捕蝦的台灣人,以固定專欄、讀者投書和專題專訪的形式,從「觀點」、「職場」、「教育」和「生活」四個面向,盡可能用不說教、不八卦的三十歲上下平輩語氣,分享他們誠懇而真實的海外故事。

換日線至今為止新手上路六個月。非常謝謝所有海外作者、各地讀者的參與,目前已累積超過500篇文章,共有來自全球超過50個城市,122位作者分享他們的故事。從後台基本的流量與粉絲數等數字來看,目前共累積了超過600萬的不重複瀏覽人次(Unique Visitors)/4萬3千個FB粉絲,平均每月Page Views則從開站時的80萬左右,成長到目前的120-150萬之間。


  • 網路媒體的興盛有讓我們的視野更廣嗎?

我必須承認,自己半年前開始這個頻道時,其實完完全全是個網路內容白癡。雖然很短暫當過PTT的站長,但在所謂「新媒體」的經驗,要是跟這個特別企畫中登場,諸多大神級的人物相比,更是連渣都不如。(看到這裡您可以直接按跳出了)

不過,當時那個稍微可以接近「理念」的初衷,至今依然沒有變。在我粗淺的認知裡,總覺得網路無國界、即時、便利的特性,理論上應該讓每一個讀者,更有機會接觸、認識甚至理解並認同所居地以外的資訊和觀點。

但這幾年,我所看到的現象,至少在台灣,情況卻卻似乎恰恰相反

攤開各式統計、或者很直觀地隨意上網瀏覽一下,總會發現,即使網路閱讀已經深深進入如今新世代的生活,但從純粹的「量化指標」來觀察,動輒分享破十萬、點閱破百萬的內容或主題,卻總不脫某某明星和某某明星的床罩與床照一起曝光、某某總統(其實就是那位)又說了什麼很天才的話、某某市議員非常有風格的台語問政(老實說是真的剪得很精彩);一個有夠感人溫馨催淚的婆婆的故事、或者是一張「讓十億人都驚呆了」的照片。

「台灣太小,媒體必須帶大家放眼國際,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老一輩「提著皮箱闖天下」的台商們、甚至官員們總是不忘這樣講。「台灣的媒體實在太差、記者(大多是女字部的那個記)太腦殘、整天餵我們沒營養的新聞。」網路上的論壇也隨時可見這樣的批評。

可是,老實說台灣其實從來不乏願意提供優質國際資訊的老媒體、新媒體,現實的市場反饋,卻永遠讓人感到膽寒。我必須強調,是非常膽寒。(相信熟悉電視台的國際報導專題收視率;與紙本、網路媒體的跨國採訪成本和收益比的朋友,一定明白我在說什麼。)到底是網路如今的閱讀習慣,或者說白一點,新藍色巨人演算法所主導的傳播渠道,讓你我閱讀的視野越來越窄化、娛樂化;抑或是聚焦國際相關內容的媒體,方法不對,已經不合時宜?

所以我這門外漢想的是,即便自己個人沒有能力提供如「洞見」和不久前登場的「轉角國際」那樣優質深度、也相對較為嚴肅的國際報導、評析。但至少「Crossing換日線」可以試著當一個「天橋底下的說書人」,透過與你我年紀、背景相近,但生活、工作在他鄉的年輕世代們,共同組成一個平台,用情感上相對貼近、語調上相對親切的方式,講講不那麼高大上、不見得成熟,但或許比較真實、比較貼近你我生活的故事與觀點。更重要的,是希望試著用另外一種方式,建立起「在台灣的台灣人」和「在國外的台灣人」的連結。

這樣的方式,在社內與社外當然也不時遭受「取巧討好」或「淺碟、不夠深入全面」的質疑。但個人想的是,既然作為天下雜誌集團旗下的網路子頻道,在「重視國際趨勢、台灣在全球的定位與出路」的同樣價值下,或許從形式上、內容上、策略上多方嘗試各種新的可能性,試著將自己視為一個平台型媒體,接觸更多新世代的作者與讀者、與更多優質組織、平台、媒體試著跨界合作(如IOH燦爛時光王文華廣播節目無國界醫生等),會比內容本身是否權威、周延、深入更重要一些。


  • 從「讓十個人都驚呆了」的江振誠戰文講起

好了,回到重點。(講了這麼多廢話現在才回到重點真是抱歉)在這半年,對我來說不斷仆街又不斷站起來的學習過程中,我從「Crossing換日線」出發,一點粗淺的台灣年度網路閱讀習慣觀察。

光有熱情不夠!我的廚房,現在沒有台灣人〉 這一篇文章,是換日線成立頭兩個月,情商《天下雜誌》的強者我同事謝明玲小姐,在製作一系列紀錄片和雜誌報導同時,協助採訪整理,請帥氣的江總談談給台灣年輕人走向國際舞台的建議。至於取巧(聳動)的標題、只抓一個重點的呈現方式,是個人在下我的責任。

然後它完完全全出乎意料地,竟然成為了不只換日線、甚至是整個天下雜誌集團網路內容有史以來瀏覽率、傳閱率與按讚數最高的文章。

當後台統計跳出單篇文章單日七位數的瀏覽數字,分享突破六位數、讚數突破三十萬的當下,我很可以確定,至少十個人都驚呆了。這十個人是換日線的團隊、撰文的記者、公司負責網路內容的幾位同事、當然還有我本人。七位數的PV什麼的,對於台灣網路媒體巨擘們,當然可能只是小菜一疊。但對於一個半路出家才剛開始當小編幾個月的我來說,完全是嚇死人的天文數字。

然後當我正準備出門買香檳的時候,看了一下文章的留言,才發現事情並不單純。

對,這變成了一篇「戰文」。

網友非常涇渭分明地分成了兩大派,一派大致上是:「說得真對阿,台灣年輕人就是整天抱怨東抱怨西,要做事沒半套。」另一派則從江振誠的出身、餐廳品味、講到出國開餐廳是不是愛台灣,總歸一句是:「江主廚你有甚麼資格批評台灣人?」換言之,本來私心以為,這是個台灣網友開始關心、認同海外打拼的同鄉前輩諍言的象徵,後來才發現,其實這有很大一部分,是個誤會

一方面,看來我們依然是用自身的情感、自身的經驗去輕易評斷每個人的每句話,依然是對海外的工作者充滿刻板印象;二方面,我也想到自己同樣犯了錯,因為一個現在回想並不夠妥當的標題,害江總其實非常誠懇真心的訪問,被包裝成看似:「強國人就是狼性滿點,台灣人就是草莓」、「北歐就是進步又平等」、「新加坡就是乾淨整潔國家如大企業」……等頗為以偏概全,本質上其實跟開頭那個笑話一樣,不完全、甚至完全不符合現實的「(偽)國際觀」文章。

而更不幸地,這種文章,單從數字論,至少在過去一年,不論平台、不論媒體,好壞不論,現實的(意思是目前台灣的網路廣告商和多數媒體經營者最在乎的)數字,相對於中規中矩、力求周延的國際評析,總是非常、非常的好。跑出過去半年換日線的文章瀏覽量排名,數字上看起來最受「歡迎」的標題關鍵字,依序是「台灣人」、「中國」(或強國)、「台灣房市」、「夢想」、「人生」、「國際化」、「老闆」、「自卑」、「競爭力」和「出走」。

我想這的確某方面反應了台灣的現況,包括我自己在內,大家多少總是對台灣之外的世界,和所謂的「國際觀」這回事,有一種又愛又恨的心理。「愛」的是心底深處總期待著「鬼島」之外,有一片烏托邦般的應許之地,從網路上各式文本中,我們總想尋找那應許之地的蛛絲馬跡;抑或是,發現「外國月亮哪有比較圓」的證據,而稍稍寬慰一些。「恨」的則是,我在這裡也很努力阿,憑甚麼要被你們這些「沒納稅、沒戶籍、拿綠卡、不愛台灣」的傢伙指東道西?嫌我英文不好(事實上是真的不好)、嫌我沒競爭力,嫌我小確幸……

嚴肅一點來說,就算有了看似「很有國際觀」的文章。在台灣的網路世界,這種對於「他者」理所當然的想像,大家總在網路上尋找認知相同、不同的意見、或捧或戰,極少試圖相互理解的現象,卻似乎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更加深。

這件事情讓我很挫折,甚至覺得自己也成了共犯。說出來不怕被笑,我真心想做的,是和作者們一起努力,透過來源更國際、貼近的內容,慢慢打破大家習以為常的刻板印象和隨之而來的種種偏見、過度自我貶抑或夜郎自大,可以幫助讀者集思廣益,找到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真的已經停滯很久)的新方向。

但經營一個網路平台每天的(流量)壓力、每天的(下標)妥協、每天的(見血)批評,卻讓自己深深懷疑起自己是否正在做著假此之名,其實卻完全相反的事情。


  • 事情其實沒有這麼複雜

「你把自己、或(網路)媒體看得太重要了,其實你方向是對的,這事沒這麼複雜,只要讓對的人,以對的方式,說自己的話,事情自然會發展成它該變成的樣子。」直到三位我非常敬重的好朋友(不巧他們也都是換日線的作者)分別用不同方式這樣對我說之後,才有如一語驚醒夢中人。

想一想的確如此。如果說「新媒體」這三個字,到底是「新」在哪裡?我想關鍵就是因為網路的去中心特性,與其說是上對下的「媒體」、不如說是編者和作者、讀者永遠平起平坐的「平台」。而所謂的「守門人」角色,也就是盡可能地在一個自身信仰的價值底下,或聚焦、或策展、或推銷,想方設法去協助作者吸引社群的目光,同時平衡不同的觀點,讓事情能持續進行下去如此而已。

如果說這半年來我有甚麼觀察,那就是無論「國際觀」或「網路閱讀習慣」這事情,其實無論如何都是強求不來的。

但只要在台灣、和在全球的台灣人,依然有人做著自己相信的事、寫自己相信的文章、說自己相信的話、看自己感興趣的文章,網路其實就是個速度比較快,情感比較直接,但依然與社會情緒、脈動與趨勢脫離不了關係的世界。這個世界接下來會變得更好或更壞、或有沒有更好或更壞這件事情,從平台經營者、到每一個作者、每一個讀者,就交給大家自己來共同決定吧。

謝謝各位看完這篇感想很多、分析很少的文章。 


統計區間:2015年6月-11月

 

P.S.最後補記一下讓我茅塞頓開的三位好朋友,一位是來自紐約麥肯錫的陳彥廷,一位是在各大國際媒體任職多年的鄭凱駿,最後一位是旅美作家何曼莊a.k.a.大將軍女士。這是他們走過世界各地看過遠超於我的見識後給我的忠告。但他們除了我所說的鼓勵之外,刀刀見骨的批評和笑裡藏刀的譏刺其實也從來沒少過(尤其是最後一位)。你說,「國際觀」怎能讓人不又愛又恨呢?

(本閱讀觀察同步刊載於Crossing換日線http://www.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488&nid=5896



Crossing換日線
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1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不搞八卦聳動,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更多2015年網路閱讀趨勢觀察


閱讀行為反映出讀者各種不同需求,OKAPI閱讀生活誌特別將閱讀需求略分為科學、藝文、歷史、音樂、國際和閱讀本身等不同面向,邀請長期經營這些領域內容的優質網路平台總編輯和主編們,跟我們分享2015年度、他們對平台讀者的觀察報告。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OKAPI年度觀察】除了閱讀書籍之外,還有哪些內容吸引著你我?

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當身為多樣化載體、刊登模式下的內容接受者,獲得更多主動參與甚至改變內容的機會時,內容生產者該如何與之對話,共同創造內容價值?

172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