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前往雲林古坑的路上,都會看到庭園咖啡、景觀咖啡的招牌,在國姓鄉的馬路上,很少會見到咖啡招牌,多半是溫泉、鹿茸的標示;然而,這裡卻是台灣咖啡產量最大的鄉鎮。如果沒人指點,路過的人不會發現國姓鄉咖啡產量的豐厚。
十年前我第一次造訪國姓,當時這裡還在921後的復原期,民宿業興起、休閒農場蓬勃,一些在地青年在此開始休閒農業的事業。那時候認識一個年輕人,在國姓的一方山谷栽植了好多香草植物,還有一片薰衣草花田,繽紛的田野景色加上年輕人對於民宿的夢想,讓人對這個觀光剛起步的鄉鎮充滿期待。當時我們喝的是他自己調製的花草茶,飲的咖啡當然是國外進口,尚未聽說國姓咖啡。
幾年後,我重返國姓,想要找那片香草花園,卻早已無蹤跡,那個年輕人也不知去向。不過,那一趟,認識一個年輕菇農,他因為從小喜歡吃乾香菇,又因為國姓菇寮很多,於是一頭栽進烘乾香菇的世界。因為堅持品質,他幾乎放棄夏季容易有病蟲害的菇,只取冬菇。他本來也有做香菇的休閒農場,後來發現休閒跟產業很難結合在一起。他說:「務農必須很專注,很多時候搶時間,根本沒辦法照顧來參觀或體驗的客人,我想,我以後只會專心做香菇,不會再開放參觀或體驗。」果然,沒多久,他的菇寮就不再接待遊客了。兩夫妻很專心的在養菇事業打拚,同時投入網路商務,漸漸地打出了品牌。
菇農的故事讓我對「休閒農場」有截然不同的想法,當農委會大張旗鼓地推休閒農場時,究竟是幫助農友還是加速台灣農業的崩壞?一位長輩就曾感嘆道:「農委會不好好扶植農業,要農民去做休閒農場;經濟部不好好搞好經濟,要產業去發展觀光工廠。難道觀光和休閒就是產業的解藥嗎?」
造訪國姓前,我也有點擔心要去喝的咖啡是不是也是休閒農場裡的一環。沒料到,國姓似乎看清楚了休閒和產業之間很難取得平衡,這幾年火速、專注地在咖啡產業上發展,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國際比賽,證明中海拔的地方也有好咖啡、證明國姓咖啡在台灣的重要性。至於搞氣氛的休閒農場,咖啡農似乎沒有心力做。
走訪的咖啡農場是蘇氏父子兩人一起打造的咖啡園區,當日剛好在農場的會議室舉辦咖啡論壇,許多台灣知名的咖啡專家都來到這裡和在地咖啡農交流,兩天一夜的研討會激發了很多新的想法。蘇伯伯說,十幾年前他就開始試種咖啡,921是一個契機,他把滿山的檳榔園漸漸變成咖啡園,甚至在檳榔樹下種咖啡,他笑著說:「這有林蔭的效果,符合咖啡半日照的個性。東南亞是雨林咖啡,我們是檳榔咖啡。」一開始他只是好奇跟著流行種,曾因為烘出來的咖啡口味平凡而陷入低潮期,甚至懷疑台灣咖啡的質地就是比不上國外。但後來透過不斷的研究與交流,咖啡果實的狀況越來越好,他的兒子則專注在烘焙與後製的領域,用精準的方式彰顯這方風土的咖啡風味。才二十出頭的蘇小弟覺得可以因為咖啡而留在家鄉工作是一種恩賜,尤其在這個全台瘋咖啡的年代。他說:「精品咖啡的風潮讓我們知道要做的產品就是要有豐富的風味,在意這些細微風味的玩家自然會找上我們,靠網路銷售咖啡豆就賣不夠了。」
國姓鄉在檳榔園中種咖啡,目前是台灣產量最高的產區(圖/黃麗如)
我說:「所以一般人很難喝到國姓咖啡?」
他靦腆地笑著說:「是啊,而且我們單價高,量不大。」
「那在國姓喝得到國姓咖啡嗎?」我好奇地問。
「你來我們這裡當然喝得到。」他熱情地回答。
「那在老街、市區會有國姓咖啡嗎?」我問
「基本上咖啡農顧自己都很忙了,很難到街上設點。」他不好意思地說。
看著他忙碌地處理網路訂單,耐心地在電話中跟買家說明咖啡保存的方式。我突然發現,眼前這杯咖啡,得來不易。它雖然是台灣咖啡,但一般人不容易取得;它雖然成長在這片土壤,但價格高得讓人很難拿來天天飲用當作日常飲品。它近在眼前,但喝到它要花一番網路或是陸路的旅程。怪不得,在台灣咖啡的故鄉,小7還是很有空間。
這幾年咖啡在台灣處處結果,許多縣市都發展了咖啡產業(圖/黃麗如)
黃麗如
資深旅遊寫手。信某香港神婆看著命盤所云:「想要,就可以立刻擁有。」而忽略其他警語。著有《酒途的告白》《極南》《醒來,在地球的一個角落》。
個人部落格:「享樂遊牧民族」
Fb:「享樂遊牧民族」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