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再見了,多餘的素材──《吶喊》前的積累歲月。

  • 字級

上個世紀以來,文學理論成為一種顯學,從文學傳統或借用不同學科,開的百花齊放,至今影響猶深,其中一個派別,主要意見在於:當作者完成了作品,作品就變成獨立的文本,不再與作者相關。

吶喊+彷徨(周作人解說典藏對照本)

吶喊+彷徨(周作人解說典藏對照本)

這個說法可能與傳記式批評的中國文學傳統最不相合。當然,這樣的傳統自然也有所弊病,過分拘泥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時,往往作品就成了作者傳記的索引,那麼,設若把作者的生平事蹟當成素材來看呢?中華書局版的《吶喊+徬徨》會是個相當有趣的例子。

這個版本的獨特之處在於,止庵先生編訂了多篇,關於周作人談魯迅小說的重要研究資料,附於每篇小說後,使讀者可以在讀完小說之餘,透過「知情人」的眼光,了解到這些作品淬鍊過程及其背後的人、事、時、物。

舉例而言,《祝福》中的祥林嫂,確有其模型存在,是魯迅的遠親,惟其故事也有所不同,若有相似也僅是現實中的那位祥林嫂,也會重複說關於兒子的話題而已。其他如《故鄉》中的潤土、或者典型化的人物、孔乙己、高老夫子,即便非有其人,也實是某些所見的人物樣貌。有時,故事出自魯迅的自身經驗的轉化,如《在酒樓上》的呂緯甫、《孤獨者》中的魏連殳,文中所述之事。

更特殊的例子,是藏於小說中的「密碼」,一般評論者多以《傷逝》一篇,是在書寫新時代女性的仍存在的困境,而周作人獨認為若與《弟兄》並讀,可以發現《傷逝》是假借男女之情的死亡來哀悼兄弟恩情的斷絕,這奇特的「私解」或者也存在著自1920中旬年代,周氏兄弟失和情滅的遺憾。

《吶喊》、《徬徨》自二O年代出現,就被視為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立,以及不墜的高峰。事實上,這也不符合文學由簡而盛的歷程,然而,1906年才轉學文藝的魯迅,距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已經過12年之久,若我們將其中當成作者敘事技藝與人生經驗的積累,而後一次爆發,或者就能解釋這種成就。

參照著周作人所述的素材與魯迅小說的對照,挖掘其中如何將經驗拆解,轉化敘事,無疑是讀此版本的最大樂趣了。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正常人》作者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新作在講什麼?(順便複習舊作)

繼廣受歡迎的小說《正常人》和《聊天紀錄》之後,莎莉.魯尼(Sally Rooney)再次以《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獲得愛爾蘭圖書獎肯定,本作圍繞著四個角色交織的關係開展,呈現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與愛情關係糾葛。她如何刻劃這四個生動的角色?又透過哪些個人生活體驗帶入書中情節?

120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