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開車上班、搭捷運上班,是你決定?還是政府決定?《不開車,在路上》
作者:DL / 2013-05-30 瀏覽次數(3471)
可是我們都知道,騎車上街,從來就不是一件浪漫、或是光靠理念便可進行的事。臺北街頭最近多了不少騎單車的身影。的確,Ubike提供許多短程想以單車代步的朋友較為便利的選擇;但同樣的,大大小小單車事故的發生率也提高了。單車算車、還是人?該走馬路、還是可以騎上人行道?單車騎者該遵守紅綠燈、還是依小綠人的指示前進?(阿姆斯特丹的紅綠燈秒數可是有把單車速度考慮進去的呢!)騎車上路除了安全性,相關法令罰則,或許也是我們這些單車公民、以及政府單位新的考驗。
是的,決定自己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上路,是自己的事、還是政府的事?
《威探闖通關》裡,有個小孩問私家偵探法利安為什麼不開車?「在洛杉磯哪需要開車?」「我們有全世界最棒的大眾運輸系統呀!」這段對話以及之後的電影情節可能與一般人對洛杉磯的想像有段落差:在LA,沒車怎麼活得下去?不過若追溯洛杉磯的發展史,這段內容其來有自,20世紀初期,洛杉磯的確存在四通八達的電車,而且票價只要5美分。洛杉磯為什麼會變成我們印象中的汽車城市?現實的故事和電影有點雷同,就財力而言,電車系統為了維持低廉價格及便利性,獲利有限,汽車帝國利用財力和陰謀逐步收購、進而消滅了電車系統。
這是《不開車,在路上》的第二個故事。洛杉磯的透天住宅和車道,是如何形成我們印象中美國西部都市生活的典型?洛杉磯的電車消失的前因後果、目前正在發展中的輕軌運輸為何?泰拉斯.格雷斯哥在關於洛杉磯的段落中,細說分明。《不開車,在路上》是一部關於12座城市的故事,故事裡的每一座城市,現在之所以如此樣貌,泰拉斯.格雷斯哥從移動的角度,細細寫就。
什麼影響了城市的發展?當然是人。可是每一個人的決定影響究竟為何?前面提到的洛杉磯,在電車與汽車僵持不下之初,各方人士曾嘗試多種解決方案,比如上班時間禁止路邊停車。其意甚明,既然有了便宜的電車可搭,為何要開車進城?更何況有車人口僅佔5%。可是如果問你呢?以洛杉磯例子來看,如果你是單純的用路人,你會選擇開車、還是搭電車?如果你是當政者,你會支持哪一邊、該制訂怎樣的政策及配套措施?
開車上班、還是搭捷運?我們考量的是省錢、安全、便利,還是全球暖化?騎單車安全嗎、方便嗎?每天出門,我們勢必都會面臨這類的選擇,騎車、開車、搭車,我們向來覺得是極個人的事,甚至可以以此彰顯某種態度。可是說到底,決定自己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上路,是自己的事、還是政府的事?誰做了決定?
洛杉磯、紐約、巴黎、東京、莫斯科、哥本哈根、洛杉磯、鳳凰城、波特蘭、溫哥華、費城、波哥大,格雷斯哥寫的12個城市的故事裡,除了親身體驗的都市氛圍及大眾運輸系統,他也進一步爬梳出該城市的歷史、經濟發展,及政策演變。城市的樣貌,的確由很多人造就。
所以,這是一個悲觀的結論嗎?老實說,我不是那麼確定。只是我相信自己會在下一次出門前,(或是做下一次所謂的決定前),更明白自己的選擇、限制,以及每一個決定背後的含意與對城市風貌的影響。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