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獨白
改變背後的不變──回鍋首相的安倍晉三與重返青瓦台的朴槿惠
作者:黃秀如 / 2013-01-02 瀏覽次數(3938)
「改變」(Change)並不是這次大選的關鍵字,它原本來自2007年春天歐巴馬決定參選美國總統時提出來的競選口號(另一個關鍵字則是「Hope」)。等到歐巴馬在2008年6月黨內初選擊敗紐約州參議員希拉蕊.柯林頓,正式成為民主黨候選人之後不久,金融海嘯就掃倒了雷曼兄弟、美林證券、AIG、以及數不清的金融機構與全球股市。在一片愁雲慘霧、欲振乏力的情況下,歐巴馬的清新笑容與有力演說,讓他成為美國選民渴望改變現狀與期待創造新局的最佳化身。
這項選舉操作很快地被美國在東亞的三個好朋友學去了:先是2007年年底南韓總統大選,前首爾市長李明博以徹底改變了首都面貌的「環保市長」之姿入主青瓦台;接著是2008年3月台灣總統大選,同樣是首都市長出身的馬英九帶著廉潔肅貪的新氣象進駐凱達格蘭大道;最後是2009年8月日本眾議院總選舉,創黨才11年的民主黨一舉拿下480席中的308席,成功地讓1955年以來的國會第一大黨自民黨成為在野黨。美、韓、台、日在這四場選舉中都變了天,換了黨執政。
時光飛逝,也不過是短短的三五年,這些立意改革、形象清新的政府領導人與執政黨,不是陷入和他們的前任類似的醜聞案件中,就是在面對國內外的政經局勢時手足無措讓人民大失所望。這次日本大選不僅讓在野的自民黨以480席當中的294席重新奪回國會第一大黨的地位,還狠狠地給了民主黨一次非常難堪的「不信任投票」:從308席銳減為57席。台灣的馬英九雖憑著ECFA和米酒護身,順利當選第二任總統,但四年任期做不到四分之一,民調就已經只剩下13%,黨籍立委甚至宣稱2014年七合一大選國民黨告急,競逐下一屆總統的黨內人選也紛紛提早曝光,讓馬總統臉色非常難看。
李明博沒辦法競選連任,因為南韓憲法規定總統只能做一任。在他即將卸任前所爆發的哥哥、幕僚和兒子的弊案,很快地被媒體歸為南韓政壇的「慣例」,以致朴槿惠的「三無」特色:無父無夫無子,似乎成為足以掃除南韓政界亂象的一股清流。朴槿惠確實無夫無子,但所有人都知道她是獨裁者朴正熙的女兒,她在掃街拜票時,身後總會有人舉著大大的朴正熙遺照,提醒選民不要忘記朴正熙的遺澤,而她的先父朴正熙對南韓的影響其實一直都在。
生於日本殖民時代的朴正熙,曾在申請加入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時,寫下「一死以奉公」的血書(見1939年3月31日的《滿州新聞》)。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又把韓國名改為高木正雄。朝鮮半島光復後,加入美國佔領軍設立的警備士官學校,畢業後任職大尉。1948年的麗水暴動中被發現曾加入南朝鮮勞動黨(就是共產黨)而遭判死刑,但美軍當局卻在1949年將他免刑,讓他在1950年韓戰爆發後重回軍隊。然而這些在選戰當中被對手拿來攻擊朴槿惠父親的「負面文宣」,都遠遠及不上他最為人稱道的「漢江奇蹟」帶給韓國選民的深刻印象。
朴正熙在1961年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民選政府的那一年,南韓的人均收入還不到100美元,可以說是全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為了讓國家從韓戰的廢墟中站起來,朴正熙自1963年大選當選總統後,便派遣大量的礦工和護士前往西德,補足因為馬歇爾計劃的復興與韓戰軍需產業的成長而短缺的人力;朴還主動派兵參加越戰,使得南韓得以循著日本和西德因「韓戰軍需」而繁榮的模式,也透過「越戰軍需」繁榮起來;不僅如此,朴更藉由與日本簽訂日韓基本條約恢復邦交的契機,從日本獲得八億美元的金援(無償金三億,有償金兩億,民間借款三億)。派遣移工、參戰與金援成了「漢江奇蹟」背後的助力,讓南韓在十年之間的經濟成長率每年都保持在10%上下。
提到日韓恢復邦交,不能不提的是與朴正熙一同簽訂日韓基本條約的日本首相佐藤榮作。一直被台灣政府視為親台派的佐藤,親哥哥是親台派領導人的前首相岸信介,而岸信介的外孫正是這次大選獲勝、回鍋出任首相的安倍晉三(因此台灣在野黨與媒體也不時會溫習「安倍對台親善」這個議題)。這個「一門三首相」的家族,不僅每個人都擔任過兩屆首相,佐藤榮作還因為提倡「非核三原則」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不過三人之中最值得說的還是岸信介。岸在二戰期間擔任東條英機內閣的商工大臣,也曾在對美宣戰詔書上簽字,戰後與東條同列甲級戰犯,然而東條被處死了,岸卻從未受審,甚至隨著舊金山合約解除不得從事公職的禁令後,又重新回到日本政壇,確立了美日安保條約的簽訂。
說到底,朴正熙的獨裁政權、岸信介的「55年體制」(自1955年以降,始終由自民黨執政而最大在野黨為社會黨的局面),以及順帶一提,台灣的國民黨威權統治,都是美蘇冷戰時期的東亞產物。
這段期間美國為了圍堵共產主義所構築的西太平洋防線,經過了六十多年,並沒有因為蘇聯體制崩解、中國和平崛起、北朝鮮逐步開放而稍有放鬆。雖然美國屢次表示不介入與日韓相關的領土爭議,包括韓日之間的獨島(竹島)爭議、日中之間的尖閣諸島(釣魚島)爭議,但是北朝鮮利用火箭將衛星送上太空被解讀為試射射程足以涵蓋美國西岸的洲際彈道飛彈,而中國頻繁地派海監船機巡航釣魚台惹得日本出動自衛隊示警,都讓東北亞的情勢越看越緊張,難道美國會完全無感嗎?當然不會。這就是為什麼在歐巴馬高調宣示「美國重返亞洲」之後,安倍晉三和朴槿惠同時成為日韓的領導人,格外顯得意義非凡了。
根據韓國媒體評析,朴槿惠上台後的外交政策不會與李明博時代有太大的不同。她雖主張南韓與北朝鮮關係正常化,卻無法無視北韓發射火箭的挑釁行為;她雖計畫將中韓關係發展至「戰略合作夥伴」,但同時又要將韓美關係升格為「全面戰略同盟」。朴槿惠當然希望南韓不要在美中之間必須選邊站,可是野田佳彥和日本民主黨的殷鑑不遠:即使努力維持和中國的良好關係,最後還是敗在被迫將尖閣諸島國有化這件事情上。反觀安倍晉三和自民黨,一來既沒有野田和民主黨在面對中國時的猶豫,二來對於美國要重返亞洲也似乎已有心理準備。至於朴槿惠會怎麼做,需要時間觀察。
日韓大選之後,媒體紛紛評論說東亞正在「向右轉」。沒錯,安倍晉三率領了包括自民黨、公明黨與日本維新會等右派勢力重新執政回鍋擔任首相,朴槿惠則帶領了她父親創立的新國家黨(朴正熙創黨時為「民主共和黨」,後幾經改名,但自1961年到1998年金大中上台前都是執政黨)重返青瓦台當了總統。大選結果確實是「換了人做」,但兩位領導人背後的歷史似乎又有捲土重來的趨勢。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