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獨白
【編輯說書】莊瑞琳:緬甸的黎明將至?──讀《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
作者:莊瑞琳 / 2012-12-22 瀏覽次數(5617)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裡民眾對緬甸軍政府的統治有這樣的描述,「在緬甸,我們的早晨是黑暗的,中午是黑暗的,整天都是黑暗的。」在極權統治下,緬甸是一個有五千萬人質的國家,過去最有名的人質就是翁山蘇姬。然而2012年的緬甸,戲碼換了,唱的是改革開放的大戲,不僅翁山蘇姬重回政壇,總統登盛(Thein Sein)到聯合國大會演講,歐巴馬成第一位訪緬的現任美國總統,帶來一億七千萬美金的援助款,此外,緬甸更是各國企業積極考察投資的對象,臺灣的中鋼構與台肥都準備要前進緬甸。緬甸的黎明真的來了嗎?
從很多方面來看,緬甸確實不太一樣,十二月開始,流亡人士在泰國創辦的批判雜誌《伊洛瓦底》,將以紙本的形式出現在各大城市的書報攤;而從今年六月起,曼德勒附近由中緬合資開發的萊比塘銅礦,也因有強迫徵地與環境汙染的問題,遭當地民眾與僧侶強烈抗議,官方出動警力壓制抗爭後,還出面為鎮壓導致的傷害道歉。緬甸也積極尋求跨國合作,以深圳為目標,與泰國在南部土瓦港共同開發第一個大規模的經濟特區,十一月也通過外國投資法,為外資進駐的條件鬆綁。
《經濟學人》認為緬甸官方是務實的美德,但緬甸是否有足夠的條件朝向開放,甚至轉型成民主體制,恐怕並不容易。
首先,按照緬甸目前的憲法,不管是上院還是下院的國會,軍方都有四分之一與三分之一的保障席次,且有坐牢紀錄者沒有參選資格,完全排除掉八八學運反對派的參政機會。
其次,緬甸的族群衝突仍然嚴重,西部與孟加拉為鄰的若開邦,從今年五、六月到十月,穆斯林羅興亞族與佛教徒的衝突已造成112人死亡,將近兩千間民宅被燒毀,更有十多萬人湧入難民營,羅興亞族被認為是從孟加拉來的非法移民,過去緬甸政府拒絕給予公民身分,也種下衝突根源。再者,緬甸因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每次一有大型開發案,即會強徵民力進行公路建設,因此有更多外資進來,人民的日子也不見得好過。
有趣的是,雖然因陸續開放的政策,總統登盛在國際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已經與翁山蘇姬並列,同被美國《外交政策》選為2012年全球百大思想家之首,新加坡《海峽時報》也以登盛為年度亞洲風雲人物,但登盛政府對於最近的衝突與難題,如萊比塘銅礦與若開邦的族群衝突,顯得進退失據,反而是翁山蘇姬第一時間就到場關切,以堅定的態度面對並表達看法。兩人彷彿使緬甸成了奇特的雙首長制,一個在朝,一個在野,一個實質,另一個則是精神領袖。
可以肯定的是,這兩股政治勢力的合作與競爭,未來將決定緬甸的命運,不過緬甸的命運在經歷封閉重起開放後,恐怕跟殖民時期一樣,還是各國商人追逐利益的樂園,仍要小心在大國之間求取生存與平衡。緬甸人曾認為駐紮過緬甸的歐威爾,以三部曲《緬甸歲月》《動物農莊》《一九八四》預言了他們的命運,然而歐威爾當時應該沒料到,極權的老大哥們除了政治權力,還要金錢,這第四本書只能緬甸人自己寫。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