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這本書告訴你:所有的藉口,都是真的;不過我們還是得解決問題。《拖延心理學》
作者:DL / 2011-10-20 瀏覽次數(10194)
「這次我會早點開始。」基於之前總是拖到最後沒好下場(或是催件催到六親不認)的經驗累積,一開始總是會信誓旦旦的訂定工作步驟跟時間表。會不會準時開始呢?不一定;就算「不小心」「稍微」未能按計畫走,也都會樂觀覺得:這次會不一樣的。只是當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就會慢慢開始覺得(覺悟):這次好像沒有什麼不一樣……
「我得盡快開始。」當你體認到,無論如何已經跟「早點」無緣的時候,焦慮開始了,壓力也來了。狀況應該還在控制內,只是時間需要調整;可能不若一開始設想的從容,不過離deadline還早,一切都還來的及。
「要是不開始,會怎樣?」時間一點一點流逝,你「當然」還沒開始,上個階段的樂觀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祥的預感。腦子裡開始浮出懊悔的念頭:我為什麼不早點開始呢?你開始做很多「其他」的事,除了該完成的那件;你可能為了分散注意力想找朋友吃飯看電影,不過不管做什麼總是無法不想著那件「該做的事」;你可能開始裝忙、不接電話、不進辦公室,因為你擔心:萬一被人發現「那件事」還沒做,怎麼辦?
「還有時間。」在種種煎熬之下,時間繼續消失。你抱持著最後的樂觀,同時等待奇蹟出現。
「我有問題。」這時候你已經豁出去了,沒有內疚慚愧,也不再奢求奇蹟出現。你開始出現的想法是:一定是我有問題,不然為什麼別人都可以,我不行?
「最後抉擇:到底要不要作?」你開始有了放棄的打算,只是要或不要而已。不做,理由如下:我再也受不了了,反正是做不完的,何必呢!做,理由一:做點事總比擺爛好,而且……好像狀況沒這麼糟。理由二:反正做完就對了,只求有、不求好。
「我再也不拖延了!」不管放棄或完成,一定會有終點,總之就是結束了,我們也再次立下「下次絕對不會再拖了!」的志願。
老實說,我就是一邊看新書資料、一邊逛網頁、一邊回信回電話、吃午餐加吃晚餐,一邊寫著這篇文字。寫作要靈感嘛,又不是我愛拖。事實上,我的確立過每週提前三天完成手札的志願,只是……也或許,你總是扮演催促者的角色,愛拖的人總是讓人反感與不放心;再說,拖這麼久最後還不是要做,幹麼搞得自己別人都痛苦?
這本書就是打算好好來談談關於拖延這檔事,《拖延心理學》。許多朋友,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光看簡介就想讀,誰不會拖?誰沒被拖過?(書中也提到,事實上本書其中一個作者,在撰寫本書過程中也曾稍稍拖了一下。)可是我們都相信自己是有理由的,別人的理由都是藉口。為什麼?這或許不能單單歸咎於──有沒有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這麼簡單。2位作者有著心理醫生背景,結合了臨床病例、科學研究,從心理層面到生理層面為我們解釋:人為什麼會拖延?以及,你可以怎麼辦?
拖延,是因為追求完美、害怕失敗,這不難理解;不過,害怕成功的人也會拖延。因為成功可能會導致別人受傷、可能會被批評、可能必須顧及失敗者的反應;很難想像嗎?那試著回憶自己是否有過這類經驗:不敢對辛苦寫報告卻只拿B的好朋友講,自己其實拿了A;不好意思對父親提自己最近加薪了,因為不想讓他知道,你已經賺的比他多。我們有比成功更在乎的東西,所以害怕成功;所以,有些人會拖。
拖延,誰說跟季節沒關係?你一到冬天就發懶,早上老醒不過來嗎?有一種症狀叫作「季節性情緒失調」,這種狀況通常發生在白天縮短、黑夜變長時,由於血液中血清素濃度改變,會有想「冬眠」的感覺。就是累,什麼事都不想做,思考能力也大打折扣;夏天很容易做到的事,冬天可能困難度大增,未完成度迅速提高,可是你知道嗎,一到春天就好了。
除了「季節性情緒失調」,會造成拖延的「病」還挺多的,注意力缺陷、執行障礙、憂鬱症、強迫症、慢性壓力或失眠,甚至有不少大腦直接的障礙或缺陷,都可能造成「拖」的結果。
所以你可以更理直氣壯跟老闆或同組夥伴這樣說嗎:「怎樣,因為冬天,我的結案報告就是交不出來!」當然不。它只是告訴你:所有(或說絕大部份)的藉口,都是真的;不過懂多點,或許比較容易解決問題。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