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研究發現:要買房子前,千萬別去問剛買房子人的意見!?

  • 字級

聽起來很不合理是吧?!這麼一大筆支出,「理論上」當然應該找個有經驗的人問問,最近的經驗最貼近當下市場,豈不更好?不過呢,某個程度還是建議您先緩一緩,這種建議通常沒什麼用。

50年代,史丹佛大學的教授曾經進行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挑選了一批學生,隨機分成A、B兩組。兩組學生都被告知獲得加入一個,關於性方面討論小組的機會;不過,加入前需要經過一點測試。A組,姑且就稱之為「尷尬組」,他們的測試是必須大聲的對主試者念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或是那個年代其他言情小說中,火辣描述性愛的段落。相較之下,B組根本就可以稱為「不丟臉組」,他們只需要念出字典裡描述性的字眼即可。接著,他們會讓兩組人聽一段相同的錄音,內容是關於過去曾經參與這個討論小組的學生們,針對鳥類第二性徵的討論。重點是討論的過程──非常無聊,而且毫無價值可言。最後,重頭戲來了,他們請兩組學生針對錄音帶裡的討論內容,加以評論。

在你的想像中,A、B兩組學生的評論會有什麼不同嗎?

不丟臉B組的學生們直指出討論的缺點,諸如內容太無聊、參與者不用心……「其中有個白癡,他甚至沒讀完指定的資料!」他們提出了基本上客觀的看法。反觀之前已經大大丟臉A組呢?他們認為這場討論既有趣又刺激,那個B組認為不用功的白癡,A組說:「他的誠實令人激賞,誰會不想跟這麼誠實的人同組呢?」

他們聽的可是同樣一份錄音唷。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認知失調」所產生的反應。簡單的說,就是當心理上產生兩種不同的認知,而引發焦慮時,我們必須找到緩解的方式,這時我們會選擇說謊,對自己說謊,來減輕「認知失調」狀態。我們必須說服自己,這種狀況或是自己的這項行為是有理由的,好讓我們不要一直焦慮下去,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所以,尷尬A組學生心理反應的機制其實是:我剛才經歷過一個好丟臉的測試活動,沒想到之前通過這個測試的學生居然這麼不OK;或是,通過這麼丟臉的測試,居然是為了一個這麼無聊的討論?所以,這實驗應該沒這麼糟吧,畢竟我可是經過了艱難/丟臉的測試,才取得參與實驗的資格呢!

《錯不在我》就是兩位心理學教授基於多年研究,針對我們這種認知失調的「自我欺騙」行為而完成的作品。頭一章大致介紹了所謂「認知失調」理論及幾個著名實驗,接下來的篇幅則以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反應及行為,諸如盲點、記憶中的謬誤、婚姻中的辯解等,進行更進一步解釋。最後則是告訴我們,你可以怎麼做。

這理論很有趣,因為某個程度這也是動物生存本能,我們不可能老是被自己困住,糾結在一堆矛盾的認知裡,所以生物性上總是得找到個解決方法。不過更有趣的點在於,某個程度它會衍伸出:我們會替痛苦的經驗找到一個合理的說法;越痛苦的,越用力解釋的,你甚至可能愛上自己解釋的理由。只是,這行為對自己可能無害,對別人呢?

所以,準備大肆血拼一番的、掙扎猶豫要不要換工作跑道的、該不該結婚呢……想找人問問意見嗎?先想想該問誰吧!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嚴厲的、像摯友的、不可靠的......父親有著各種面貌

認同你才華的父親、把你從深淵拉回的父親、不是好人但是好爸爸的父親、缺席的父親.....你的父親又有何種面貌?

251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