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於是,《寒食帖》不再只是蘇軾一人的墨寶、一張紙,它是太平盛世、是烽火連天
作者:博客來編輯 / 2010-07-08 瀏覽次數(6298)
1082年,蘇軾於被貶黃州期間寫下《寒食帖》,乍看不過一張紙,上書兩首詩,無論文字與筆鋒處處流露出蘇軾官場不順遂、生活清苦的一面,寫盡蘇軾晚年思緒的轉折、道盡時代對士人的嘲弄。而這幾年,重讀經典已然成為趨勢,無論《易經》、《老莊》、《三字經》等,人們以白話文重新詮釋之後,讀者對於千百年前的智慧無不驚歎。只是在眾聲喧嘩裡,唯獨蔣勳推薦蘇軾的《寒食帖》,在厚重的典籍史冊中,對於這張薄紙的薦介,彷彿輕如鴻毛,在讀了本書之後,才了解這內裡,原來是重若泰山。
以第二首詩為例。「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手稿詩裡的「空」、「寒」、「破」、「濕」等字,字的比例任意放大、縮小的節奏,不再是蘇東坡的自由與奔放,伴隨著的是他的鬱悶與寂廖。而「帋」下的「巾」拉長,看似一把銳利的刀直刺下去,筆法幻化為一首馬勒所創作的交響曲,高音處拔尖而不斷,隨即「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忠、孝皆是惘然,詩人竟然僅能以現況的蕭瑟安撫自身無處發洩的怒吼。
在蔣勳的講解下,《寒食帖》的一筆一畫,終將成為絕響;每一字,都是詩人最深刻的底蘊。底蘊,在傳承千年之後,依然維持著溫度,蘇軾的情緒栩栩如生,後人承接著他的感受與生命力道。原來,觀賞《寒食帖》不能只是看字、讀詩,而是必須提高自己的高度,以整體的視野靜觀,你所能體會的,不再只是片面的蘇軾的蒼涼與貧脊,你所領略到的,是一代文人的內歛與包容。蔣勳說,年輕時的他,看不出《寒食帖》的好,三十年後,他愈來愈感動。於是,就連蘇軾的忘年之交黃庭堅都忍不住滿是妒忌地說:「試使東坡為之,未必及此。」是啊,或許真如黃庭堅所說,就算蘇軾自己重寫一次,約莫也寫不出這帖如此不矯情、不虛張的傳世名作。
走過十個世紀的《寒食帖》,歷經數個朝代,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戰亂時期,逃過火燒圓明園,之後輾轉到了日本,1923年又遇到關東大地震,幸而被日本收藏家菊池晉二自火場裡搶救出來。相信對於看透《寒食帖》底蘊的菊池晉二來說,當他捧著這千年前的墨寶時,他的心情想必亦是憐惜,亦是任重而道遠。而在時代的照映下,《寒食帖》已然不再只是蘇軾一人的墨寶、一張紙,它是太平盛世、是烽火連天;《寒食帖》對於歷史的記憶,竟是如此複雜。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