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除了童年之外,我們還失去了什麼?

  • 字級

幾周前,出版社來介紹尼爾.波斯曼新書《科技奴隸》。新書還沒來的及看,卻讓我把手邊這本《童年的消逝》,又重新讀了一次。

其實,童年並不存在。波斯曼從否定這個彷彿理所當然的概念開始。依他所言,「兒童」不像「嬰兒」,有明確的生理分界;只要可以工作,就是成人。直到印刷術發明,識字能力從原本的精英階層普及到一般平民,教育成為必然,才有兒童和成人的區別。兒童要上學、受教育,他們不知道的事很多。閱讀,以及依賴文字的抽象思考能力都需要學習;資訊量的不同,「傳遞」和「接受」兩種不同的角色成了成人與兒童的分界線。只是,如果這條線消失了呢?在波斯曼論述的年代,電視的出現成了罪魁禍首。電視主要以大量圖像組合傳遞訊息,文字閱讀的障礙消失了,我們接收訊息的方式被引導到完全不同的層次。

其實這兩本都不算新書:《科技奴隸》出版於1992年,《童年的消逝》更早,1982出版,加上1985年的《娛樂至死》,算是尼爾?波斯曼批判媒體三部曲。20多年前的舊書,《童年的消逝》裡大力批判的甚至還只是電視造成的影響,其中許多關於兒童的理論更是有待商榷。只是,若單純就科技和訊息這件事而言,將波斯曼書中的電視替換成今日發展過盛網路文化,總是只單純做為接收者的你我,似乎也沒多少辯駁的餘地。電視、網路,包括現在的報紙、書籍,我們的世界充塞大量訊息,不論內容為何,許多人對所謂「閱讀」這件事的概念的確改變了。只是我們有多少時間停下來思考: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另一方面,當一種技術的發明可能重新劃分人群,我們該如何定義「控制科技」這件事?

在《童年的消逝》中,波斯曼提到,理想中的童年,如果欠缺某種程度的偽善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偽善,我們在文字閱讀的年代選擇性的提供訊息給兒童。所以,在今日媒體如此發達、訊息無從篩選的時代;或者說,在人們其實也不確定自己看到什麼的時代;或者說,在我們根本忘了思考自己能否「控制科技」的時代,我們失去的,除了所謂「童年」的概念,還失去了什麼?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不/宜讀指南】認真不宜.輕鬆幽默解放人生

    首先看到標題只是笑笑,接著點進去讀到前文會心一笑,看到三分之一時放聲大笑,到了三分之二,保持表面微笑同時有種走錯攝影棚的感覺......沒錯,正經八百的話題與研究也可以舉例的很不正經!!下班後很累、想學習知識又實在沒力氣讀難以咀嚼的理論書嗎?!不妨抱持開放心態輕鬆幽默解放一下──認真?!不宜!

    4462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不/宜讀指南】認真不宜.輕鬆幽默解放人生

首先看到標題只是笑笑,接著點進去讀到前文會心一笑,看到三分之一時放聲大笑,到了三分之二,保持表面微笑同時有種走錯攝影棚的感覺......沒錯,正經八百的話題與研究也可以舉例的很不正經!!下班後很累、想學習知識又實在沒力氣讀難以咀嚼的理論書嗎?!不妨抱持開放心態輕鬆幽默解放一下──認真?!不宜!

446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