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cue.電影生活誌》發行人李航與藝術指導馮宇(攝影/但以理)
[答題╱李航]
1.請形容自己負責的《cue.電影生活誌》
有一次我在星巴克翻到《GQ》雜誌製作的免費刊物《GQ cafe》,心想咖啡都有一本生活雜誌了,電影也應該要有一本才是;自從電影《海角七號》之後,商業考量的電影也開始出現了,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而且台灣的媒體沒有電影版,只有偏重名人八卦和服裝造型的影劇版,對電影本身和產業的關注相對是少的,於是我們想用lifestyle的方式來談電影,以媒體的身分跟電影產業連結,也跟讀者有互動。
2. 《cue.電影生活誌》這次改版,內容定位有哪些調整?
之前很多讀者對《cue.電影生活誌》的印象是「很文青、小眾、資訊感比較不強」,與新電影的合作,也因為版面和單元有所限制,所以藉由改版,我們加強了「報導」與「資訊量」,比如影展和新電影的訊息,也繼續著手努力讓內容更加「生活化」,將電影人正在做的事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
3. 您最滿意的一期《cue.電影生活誌》?讀者迴響最熱烈的一期是?
這次改版的第10期「MV 三分半的聲光饗宴」,不論視覺和內容都愈來愈貼近當初想創辦這本雜誌時的idea。視覺部分,則歸功於藝術指導馮宇的加入。
反應最好的一期,是桂綸鎂擔任封面人物的試刊號,當時書店一直追量補貨,我們還再版加印。
4. 就您觀察,這十年間雜誌讀者品味及閱讀取向最大的變化?
雜誌愈來愈趨向分眾市場,我覺得《ppaper》的誕生是一種指標,份量輕、低單價、閱讀門檻低,也讓讀者更願意花錢購買。後來出現的《蘑菇》《2535》《Shopping Design》......就是這個走向。
5. 您認為一位優秀的雜誌編輯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抗壓性要夠強,因為獨立出版的刊物,財力人力都很拮据,每個人都要身兼數職。當然,一定要熱愛電影!
6. 對數位內容的看法
對於文字數位化,我還在觀察中,雖然現在有很多網路平台可以發表意見,但我相信傳統紙本出版品的力量,還是很有信服力的。但就電影產業來說,載體一定會改變內容,在這個當下,那些主窄內容的人該如何適應環境,就是一項很大挑戰;以前我在台藝大唸電影時,剛好是數位攝影器材開始普及的階段,學校裡就很明顯的分成傳統底片和數位兩派,坦白說,其實不太需要去劃分界線,因為很多事情是擋不住的,重點是你想要講的東西,會不會在這改變的過程中,讓你的初衷不見了。
7. 請推薦您最常參考的國外雜誌
[答題╱馮宇]
馮宇介紹喜愛的雜誌時,也同時分析版面設計的特色(攝影/但以理)
1. 這次統籌《cue.電影生活誌》改版,您如何思考整體視覺規劃?
雜誌改版通常需要兩三個月的前期籌備,不過我接到這個任務時,只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做的時候在想,內容文字量變多了,讀者是喜歡看文字還是圖片呢?因為很多是舊單元換新風貌,所以改變有限,目前是先調整字體大小,讓閱讀起來更舒服,而封面的刊名logo、文案和期數則刻意放大一點,讓封面文字與配圖的份量相當,也讓讀者對這本雜誌的印象更深。
就算是國外雜誌,給你半年時間籌備,也是需要兩三期試刊才會定調,所以未來幾期不僅是視覺效果和配置,內容單元還會陸續調整,我們也希望聽聽讀者的意見,現在只是開端。
2.請針對版型、字體、配色、圖文整合、企劃專題……等面向,推薦幾本最喜歡的雜誌。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