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世人對那樣的「陰謀論」解釋,多半毫不在意。如今我們見到這個記號,多數聯想到的,仍是「和平」。它造型簡單,過目難忘,而且極易複製。五十多年來,它被塗抹在無數牆頭,被製成胸章、項鍊、戒指、T恤,畫在越戰軍人的頭盔和水壺,也在一幀幀反戰示威的旗幟與木牌上招搖。當然,1960年代以降,無數演唱會現場和唱片封面都少不了它,它幾乎成了「自由」、「嬉皮」、「反體制」的代言者,它是全地球最著名的logo,和可口可樂商標一樣出名。不過,它的發明者從來沒打算拿它賺錢。
它是英國設計家Gerald Holtom(1914-1985)在1958年創造的。它原本是為反核運動而生:1957到1958年,英國政府在印度洋聖誕島(Christmas Island)連續進行氫彈試爆,在民間掀起爭議。一群運動者組成「反核戰直接行動委員會」(The Direct Committee against Nuclear War),在1958年復活節發起大遊行,從倫敦走到英國核能研發重鎮阿德馬斯敦(Aldermaston)。這場遊行的名稱是「核武裁減行動」(Campaign for Nuclear Disarmament),簡稱CND。
Holtom多年後回憶道:「我很沮喪,深深絕望,我畫的其實就是我自己:一個絕望的角色,雙手向外伸出、垂落,就像哥雅(Goya)畫作裡站在行刑隊前面的農民。我把那個形象化約成線條,再用一個圓圈把它包起來。它一開始只是個荒唐的、無足輕重的小東西……」他說的那幅畫,是西班牙畫家哥雅(Francisco Goya, 1746-1828)描繪西班牙村民面對法國軍隊入侵的鉅作《1808年五月三日》(繪於1814年)。畫面中一名村民倒在血泊中,雙臂往下張開,另一名站在槍口前,雙臂高高舉起。
Holtom設計這個標幟從未要求任何酬勞,也沒有申請專利,誰都可以拿去用。 它不久就傳到美國,並且很快被各路組織借用,原本「反核」的初衷漸漸不再強調,而被轉化成更廣義的「反戰」與「和平」。
然而,Holtom自己對這個設計並不滿意,對它出自「沮喪」的意象始終耿耿於懷:他覺得「絕望地攤開雙手」實在不是一個宜於喚起行動的意象,他發現:若把這個標幟上下顛倒,它就成了「揚起雙臂歡呼」的意象。Holtom是虔誠的基督徒,顛倒過來的標幟對他來說,也是基督教的「生命之樹」,那是釘死耶穌的十字架,也是復活與希望的象徵。雙臂揚起的旗語是字母U,它仍可以與反核的主題緊密相扣:Unilateral Action,「單邊行動」:Holtom認為,每個人都同意核武應當裁減,更重要的是喚起每個人積極投入行動,發揮創意,對抗核子時代的威脅。Unilateral這個形容詞,便是他的期待。不過,世事畢竟未能依他所願,「原始版」的符號傳遍全球,「改良」的版本依舊知音寥寥,連Holtom墓碑上鐫刻的符號,也沒能依他的遺願採用「改良版」。
「和平記號」誕生五十多年,人類距離「核武裁減」的目標依舊遙遙無期。這陣子,日本福島核災再次激起了我們對「核能」的恐懼和懷疑。回頭看看這則故事,想一想:究竟該絕望地攤開手,還是揚起雙臂、投入行動?──至少我自己,是不介意把它上下顛倒過來的。
「歌物件」專欄連載告一段落,謝謝各位這段時間的支持!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