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作家精選集

【週四|小心!有陷阱】冀劍制:從江國慶案談死刑的哲學思考

  • 字級


冀劍制專欄
 
「哲學不是也該為社會上的爭議事件做點分析的貢獻嗎?為什麼不先談談近日爭議很大的冤殺事件?」有人這樣跟我說。
「是啊,這是個沉重的話題,談這種話題會讓心情不好,但是,總是要面對的,不是嗎?」我回答。

錯殺

15年前的一件命案槍殺了嫌犯江國慶,15年後的現在卻發現殺錯了人,這該怎麼辦?

近來,這件案子引發了很大的討論,也讓廢除死刑的主張占了上風,更讓那些長期批評威權時代的人有了新話題,人們通常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解讀,但是,理性的思維不應是這樣運作的。

哲學性思考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先把自己的立場放下,從一個較客觀的角度來省思。要做到這點可以先學學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的懷疑方法,先懷疑一切之後再重新尋找證據。在這個案件中,我們當然會懷疑之前對江國慶的宣判,但是,我們也同樣要懷疑「那真的是誤判嗎?」

媒體的宣判

多數媒體似乎已經宣判他是被冤殺的,但媒體的宣判理由是什麼?這些理由是否比當年的判決更為可信呢?當我們先站在這樣的懷疑角度時,針對兩個不同的結論分別去尋找支持的證據,那麼,我們可以更客觀地思考這個事件。

針對這個是否為誤判的問題,老實說,我無法判斷,因為能獲得的資訊都還太少,而且大多來自於傳言,這些傳言失真的機會很高,我們可以支持重新調查這個案子,但現在卻不是下結論的時候。

百分之百的證據?

然而,無論這個案子的結果如何,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反思一個問題:錯殺在當今社會就不會發生了嗎?許多人認為,那是威權時期屈打成招的結果,當今社會不再使用這樣的方法後就不會有問題了。然而,我想除非死刑廢除,否則最多只能降低錯殺的機率,但永遠無法排除。因為,幾乎沒有百分之百的證據可以證明一件事情,我們永遠有可能想出各種產生錯殺的可能性,只要犯人不承認,證明就很困難,即使嫌犯自首也一樣要擔心其是否是頂罪或是被逼迫的。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因此必須放棄死刑了呢?那也未必。

道德的根源是什麼?

一個社會是否要有死刑其實沒有一個「正確答案」。我們不可能從一些事實根據推理出死刑究竟該不該廢除。這是英國哲學家休莫(David Hume, 1711-1776)所提出的一個著名的哲學論證:任何道德命題都無法從事實命題中導出。簡單的說,從「XXX是○○○」這種單純對事實的描述,不可能在邏輯上推出「XXX應該○○○」這種形態的道德命題。也就是說,「應該」這兩個字是不可能憑空從任何事實導出的。

例如,有人主張人權,但人權是從哪裡來的?不是也是人們發明的嗎?人既然可以發明為何不能修改呢?由於哲學基本上不訴諸任何宗教信仰,因此,當我們討論道德的根源時,這個根源通常都是空無一物。歷史上許多哲學家努力尋找道德基礎,但目前為止應該是沒有真正成功的。

死刑與否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當我們了解死刑的問題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正確答案時,便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我們希望生活在一個有死刑的社會?還是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我想,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死刑或是無死刑的社會各有其優缺點,你希望生活在哪一種社會裡呢?

「追求女學生不成砍殺176刀致死的、借錢遭拒而殺人肢解的判處死刑。」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判決比較好,那麼,你適合生活在有死刑的社會。

「法務部長曾勇夫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三月有機會執行死刑。」

如果你不希望未來還會看到這樣的報導,那麼,你適合沒有死刑的社會。

當我們把兩種社會型態列出來,讓每一個人依據自己的意願做選擇,這或許是思考死刑問題的較好方法。至於解決方法,或許公投吧,也或許可以依據不同的區域做不同的立法,讓喜歡不同社會型態的人,選擇適合自己的地方居住與納稅。


〔延伸閱讀〕
1. 若對台灣在執行死刑方面想要有更廣泛的了解,並且針對其所涉略的問題層面有多方面的思考,推薦閱讀
《殺戮的艱難》
2. 如何從懷疑回到思考的原點,並且再重新出發面對問題?學習笛卡兒對知識的根本反思,我推薦《我思故我在》
3. 想瞭解任何跟「什麼應該,又什麼不應該做」的相關問題思考,與上面談到休莫的論證討論,推薦閱讀《基本倫理學》


殺戮的艱難
殺戮的艱難
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
基本倫理學
基本倫理學










邏輯謬誤鑑識班:訓練偵錯神經的24堂邏輯課
邏輯謬誤鑑識班
冀劍制
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文化評論與寫作學程召集人、邏輯與思維研究室主持人,兼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客座副研究員。 學術專長:心靈哲學、形上學、認知科學、知識論、邏輯學及中西比較哲學。喜愛旅行、騎單車、手拉坏、拍電影、夾娃娃、打球、看書、漫畫、卡通、聊哲學等等。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印尼國慶日的這天,讀五篇東南亞主題文章

《異地安身》有五個東南亞田野故事,《八尺門的辯護人》圍繞著印尼漁工案件、《移工怎麼都在直播》關注我們未曾留意的移工日常樣貌,《美傷》則由印尼作者寫出它們的歷史。

96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