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個人意見|閱讀Remix

【個人意見專欄|續集】人體實驗──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

  • 字級

為什麼你該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拯救地球,也拯救你衣櫃的新購衣哲學

為什麼你該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拯救地球,也拯救你衣櫃的新購衣哲學

《為什麼你該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拯救地球,也拯救你衣櫃的新購衣哲學》。本週(不,在過去的好長一段時間以來),我都在做這本書的實驗。

可以競爭史上最長書名的一本書,其實英文原名是《To Die For:Is Fashion Wearing Out The World?》我試譯可能會譯成「不買會死!時尚是否正在害死地球?」或不然通俗一點,譯成「令人怦然心動的衣櫃新哲學」(我比較喜歡不買會死,但顯然有點難行銷。)

這書到底是在寫什麼?近年來所謂的「快時尚」興起,連帶著,精品的腳步也越來越快,號稱每個禮拜都有新貨到的快時尚,正大舉進軍每一個人的衣櫃,快時尚是讓你花少少錢可以穿出當季流行效果的一個訣竅,然後可以把錢花在精品的鞋包上,完成雜誌上盛讚的高價與低價品混搭造型。

快時尚的力量無所不在,這股潮流有跡可循,在1988年,Anna Wintour用Lacroix 的高級訂製服上衣,搭配平價牛仔褲,登上了《Vogue》的封面,從此以後就是歷史了,莎朗史東穿著Gap的男裝白襯衫搭配Vera Wang的晚宴長裙,是當年的最佳穿著,從此之後,混搭成為最新潮流,從前成套穿著,鞋包搭配的規矩被認為無趣而且過時。

(左)(左)1988年11月《Vogue》封面 / (右)莎朗史東穿著Gap的男裝白襯衫搭配Vera Wang的晚宴長裙


這本書講的不是時尚的搭配技巧,其實是反省我們的消費行為,是否過度消費,在傷害地球資源,這書的主題其實是,時尚的本質是新的替代舊的,所以如果不換新時尚業就沒有成長,但在追求成長的同時,我們是否忽略了地球資源的永續經營?當然也有著墨一些道德和剝削的問題,但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非買那麼多東西不可?尤其是那些東西往往是可有可無的?

書中的許多例子很可驚,比如作者看到一個剛在快時尚連鎖店大採購完的女生,提著滿滿四大袋的成果在街上走,一個袋底破了,裡面的衣服滾了出來,那女生頭也不回地繼續往前走,連撿的意思都沒有。我當然覺得她也可能當時正在想別的事,根本沒有注意到袋子破掉,但我突然想到,以前我在書裡面,不時會讀到補襪子的情節,但現今還有人在補襪子嗎?襪子已經變成可拋棄,隨時可以換新(我還在逛街的途中換過),製作一雙襪子也是需要纖維、需要人工,我們可以如此不心疼廉價的襪子,這中間的剝削與對自然資源的侵害,究竟有多少?

我朋友買過一雙快時尚品牌的鞋,穿了三個月表面如新,但兩邊鞋底各盡責的破了一個洞,代表自己任務達成可以安息。可誰喜歡自己買的衣服鞋子有保存期限?但就像之前網路大家瘋傳的那個消息,燈泡的壽命是做燈泡的公司開會討論出來的,其實製作良好的燈泡,說不定可以亮上一百年,只是沒人買新的,公司就經營不下去,我懷疑快時尚的品質不只在省成本,更在刺激消費,你用不心疼的錢買了不心疼的東西,壞掉了?再買就是了,但地球資源耗損?那件事就再說吧,只是我忍不住要想,不心疼的衣服穿在不心疼的人身上,有點悲傷

所以我開始比較少買快時尚品牌的東西,但還是會買有些我認為我能照顧好的比如毛衣(一定要用某品牌的毛衣專用洗衣精),或畢竟是需要定期換新的內衣,但真正的在整個造型裡最重要的單品,我還是希望它是特別的,是製作精美的,是經過多年我還會愛著它的,我的衣櫃其實不大,但裡面的東西有些有長達十幾年的歷史,我基本上很少丟掉衣服,因為每一件都是我精心挑選得來的。

說是這樣說,但快時尚的確是一個在那裡很容易找到解決方法的地方,我之前受邀參加一個正式晚宴,需要一個領結,我去了Lanvin之類的高級名牌,都要個萬兒八千的,後來那天我戴去的是在Zara買的,要價五百九十元,幾乎看不出來有什麼破綻。

也許問題不在快時尚,而是我們處於一個消費過度的社會,我們惜物的心沒有了,對品質的要求沒有了,最終我只給自己定下一個規則,不要買那種破了扣子掉了,寧願不補買新的就好的東西。

不說地球,我還是認為,每個人都該擁有自己最喜歡的,最合身的,最終極的夢幻單品,而不要被快時尚的大浪打得暈頭轉向,買了一大堆將就的貨色。後遺症是,一旦知道了原版品高級品的質感,實在很難回頭再去看快時尚的低價選擇。


個人意見之完美的任性

個人意見之完美的任性



陳祺勳

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以藝術投資為興趣,時尚評論部落格「個人意見」格主。著有《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個人意見之待人處世指南》《個人意見之愛情寶鑑》以及《個人意見之完美的任性》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19布克獎選出雙得主!得主之一的瑪格麗特.愛特伍作品魅力何在?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是我閱讀時最艱難的體驗,當然,傑出的作家才能讓你為書中的虛構人物感到擔憂和痛苦,但這本書裡的情節如此逼人而來,讀之令人坐立不安。

199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