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作家讀書筆記】火眼金睛的解夢人──歐逸文《野心時代》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蘇珊.桑塔幼時在後院挖過一個大洞,想挖通到中國的地道。在美國的爵士年代,蘇珊.桑塔說她父母那時在英租界「扮演蓋茨比與黛茜」。1973年受邀訪中,她從「貧困、滿目瘡痍的世界。」歸來,在〈中國的旅行計畫〉套用《大亨小傳》敘述者尼克的話:「去年秋天,當我從東部回來的時候,我只想讓世界上所有人都身穿軍裝,在道德上永遠保持立正姿勢。我不再參與放浪形骸的遊樂,也不再有幸窺見人們的內心世界了。」她補上一句:費滋傑羅指的是紐約並非中國。

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

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

2005年,當著迷中國的歐逸文(Evan Osnos)由《芝加哥論壇報》派駐北京,三年後改任《紐約客》北京特派員,歷時八年的中國觀察讓他反覆對照美國轉型期,馬克‧吐溫筆下的「鍍金時代」,當時做事之道靠撒謊、行騙、偷竊。夢幻泡泡象徵是蓋茨比。歐逸文佇立凝望中國新城市天際線時「我有時會想到蓋茨比的紐約──永遠是人初次所見的城市,狂野地許諾著世上一切神秘與美麗。」畏懼公眾視線的藍蟻帝國裂解出十億個蓋茨比與黛茜,「有血有肉,有個人氣質而且孤單奮鬥的故事。」人人有夢,有自己鍾愛的盤算。

中國夢從鄧小平南巡發端。我最後一次去中國是千禧年,首次為1992年。猶記首回春夜抵上海,隔晨從老錦江旋轉餐廳見到浦東一片灰濛矮房,我驚詫上海與陳定山《春申舊聞》十里洋場落差之巨。千禧年盛夏的上海五彩斑爛,朋友帶我去消費昂貴的外灘五號Mon the Bund,一室輕聲細語、細品紅酒的海歸華洋摩登男女。隔一二街口的南京路,路邊睡滿怕熱的男男女女外省民工,他們大呼小叫,一雙雙眼睛如熒熒燈火。

中國片鱗半爪尚有:採訪剛遷抵上海崇明島的三峽大壩拆遷戶,那個眼神空洞的老婦。老舍茶館外,宛如賣膏藥的街頭分析師。解說三角債營運模式的英資負責人。苦惱新藥送審未過,仿冒藥已面世的跨國藥廠經理人。外商友人疲於各種藉審查索賄事,他說:「中國不是一個市場,是千千萬萬個市場,沒有單一模式可循。」

China’s Second Continent: How a Million Migrants Are Building a New Empire in Africa

China’s Second Continent: How a Million Migrants Are Building a New Empire in Africa

中國是謎,幾代中國通試圖摸透中國的龍骨。我在博客來圖書類鍵入「中國」有363579筆。市場在中國,非去不可。你不去,它也來到家門口,無人可自外於中國。高舉「中國夢」的習近平發起的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歐巴馬極力阻攔盟友國加入,結果包括忠誠小弟英國,另有德法義共47國成為創始國。G7的七大工業國,只有美、日、加拿大未加入,而日本後悔錯失良機。隨著中國觸角深入「一帶一路」,《紐約時報》前年選出一百本好書有霍華德.W.法蘭徹(Howard W. French)《中國的第二塊大陸:一百萬移民如何在非洲建立新帝國》

恰逢其時,要了解當下的中國,界定「中國這個概念是什麼」,歐逸文的《野心時代》是入門書。說入門書,並非內容淺顯,而是全書關照面廣,深入調查事實而非意識形態掛帥。就如歐逸文所言,關於中國21世紀發生的故事,書中敘述志向與集權主義兩股力量的碰撞,他側重奮力開路的男男女女,他們或追求財富、真相、信仰,涉足經濟、政治、傳媒、網路,進出監獄、賭場,也有從台灣叛逃至中國、當上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林毅夫。這群人有跨國大亨張茵、國際級藝術家艾未未、名人韓寒、瘋狂英語創辦人李陽、愛國民族主義者唐杰等,或是戲劇性小人物。《野心時代》顯現歐逸文本人的野心,他將持續多年追蹤的人物與事件精心鋪排剪裁,嵌入時代全景,並提煉出獨特的詮釋觀點。他這本首作甫出版即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最佳非小說獎,也是歐巴馬採購新書。

從全書內容檢視,以報導而言,歐逸文並沒有挖到珍貴獨家,同樣的事件現場、採訪對象,其他華人記者或許比他更具採訪優勢。但歐逸文具有優秀記者特質,他積極勤奮、真誠敏銳、鍥而不捨,信仰「現場主義」。舉例,他用磨工打動林毅夫相告叛逃行來的心路歷程;他訪問名人艾未未前,先熟讀艾母、艾弟的回憶錄,提問令艾未未知其有備而來;他不以貌取人,本書壓軸的人物,是於他住處出沒的清潔隊員,因主動關切,發現這個老朽者,竟因嚮往「長安」古城而來尋夢,是活躍於網路的古典詩人。

《紐約客》有90年歷史,記者群並不多。但雜誌社願意支付高昂報導成本,歐逸文平常兩到三個月完成一篇報導,有時須半年。基本上,他每篇文章要訪問50至80人。每回累積兩百到三百頁的採訪筆記才寫出一篇故事。歐逸文極重研究與耙梳資料,書末長達20頁的寫作緣起中,他條列出各篇所參考、引用的中外報導、論文、回憶錄、國家檔案資料可見用心。這本書諸多篇章曾刊於《紐約客》,但也有重要章節為這本書所寫,而《紐約客》支持寫作計畫,願意提供採訪費。

歐逸文畢業於哈佛政治系,大學時即選修現代中國政治史,他勤學中文,大學時已到北師大作交換學生。以後他進入《芝加哥論壇報》,911事件發生時,他是紐約特派員,隨後被派為伊拉克戰爭隨軍記者,也在中東各國報導。學養根柢與國際歷練養成宏觀視角與精湛技藝,使他能淘金瀝沙鉅量材料,抓住事物的脈絡核心及詮釋觀點。

小悅悅一案,17人目擊無動於衷,至第18位撿破爛老太太出現才抱起小女孩。歐逸文交叉採訪目擊者處境,跳脫「冷血」概括指責,他旁引1964年美國紐約一樁謀殺案,現場長達半小時有38人看著凶手捅死一個女人,而沒人報警救援的都市「旁觀者效應」。他的分析是,目睹小悅悅險境卻不作為的人是基於「理性」抉擇,原因是他們的個人世界脆危,所擁有很少,極容易失去,他們若因伸手惹來法律糾紛,沒有人可協助,法律也不可信,只有佯作無睹。

歐逸文採訪抱持同理心,獲愛國民族主義者唐杰全然信任。西方記者特別關注異議人士,被視為報導刻板觀點。他反省該如何拿捏比例原則,同時分辨異議人士與政府對立衝突中所包含的各種成分。他思辨確認「能理解艾未未為何被捕,劉曉波因何坐牢,這對理解中國至關重要。它能接受一個人物如艾未未到什麼程度,就可以測量中國往現代、開放社會之路走了多遠,或者原地踏步。」

百問猶疑,何以言說。「中國的概念是什麼」,鐵腕、怒火、血汗、金光,一團迷霧?歐逸文結論是,中國太複雜多樣,一直很難被定義,也永遠沒有終極答案。歐逸文不對中國的未來做預言,他說,預言太廉價了,也沒有意義。中國野心時代深藏變數與無常,就如費滋傑羅的話:「真實的不真實,宛如一個許諾,即這個世界的基石乃是安置在精靈的翅膀上。」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他們都曾感覺靈魂裝錯了身體──跨性別者的親身故事

當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產生落差,外界的框架、家人的期待與自身的認同都成為一道道關卡,讓跨性別者備感掙扎,無論是單純改變裝扮與性別氣質,或是實際手術改變性徵,他們想做的僅是活出自我。

74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