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編者孫梓評、吳岱穎(左起)(攝影/趙豫中)
並肩坐在落地窗邊的沙發上,建國中學國文老師吳岱穎點了熱咖啡,《自由時報》副刊編輯孫梓評選了熱茶,兩人有個共同的身分——詩人。日前,他們以自己的口味,挑選出反映這個時代的51首詩,從51位詩人的書寫中,帶來《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
選詩領域遍及六大面向,愛情、親情、哲思、趣味兼顧,輯一以楊牧的詩為題,開宗明義便是〈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對此,吳岱穎說明,「政治在當代島嶼生活是無法抹除的,在新的時代出一本這樣的詩選,要顧及讀本廣度,如同書名的『國民』。不僅要有普遍的對詩的認知,也要顧及各種面向。」楊牧此詩寫於1980年代,雖然反映的是他的當代,但這首詩具有跨時代的力量,「什麼會被留下來?一個議題有沒有永恆的力量?是這時代做運動的、每個閱聽者都該思考的問題。」
因編輯工作大量接觸文稿的孫梓評說,「每當社會上有即時的事件發生,創作者對社會議題會有相對的回應,稿子會湧到副刊投稿信箱來。我心裡會有聲音,當這事件褪去,過了十年、二十年,後來的人讀到這些詩的時後,會讀到什麼?我會希望這些作品除了回應社會事件,也能保有藝術性。」當代的許多寫作者願意對社會事件發聲,針對社會議題,兩人都有挑選的共識。
如同兩人和諧的談話節奏,在編選過程中,他們的合作也順利無間。「我們第一次碰面就帶著自己的夢幻名單,然後各自亮出手中的底牌,」孫梓評說,他們先決定人選,再挑選該作者的作品,依著夢幻清單互相說服對方,有些很快就有共識,有些需要進一步討論。「後來在談授權的過程也有傷亡名單,最後才是這個版本。」
除了詩作,這本選集最特別的,是在孫梓評的堅持下,選進音樂人蛋堡跟陳綺貞的作品。「台灣的寫作者有部分是受惠於現代流行音樂,歌詞、文案、音樂錄影帶都可能是創作養分,把歌詞跟詩歌相關的地方選進來,這是原因之一。岱穎很隨和,立刻接受了。」孫梓評解釋,「我第一次聽到蛋堡的第一張專輯時嚇了一跳,饒舌歌詞可能輕佻與憤怒的部分,都被他很好的文字能力柔化了。口語跟詩可能會有某種程度的對抗,但蛋堡的作品,會讓我想到鯨向海,鯨向海多少對現代詩做了改造,把蛋堡放進來,某種程度有族譜的功用。」
對此,吳岱穎認為,「音樂跟文學本來就有很好的搭配,詩意的觸動就在細微的地方,讓人覺得被打到了。」因為感受到詩意,他們選入蛋堡〈少年維持著煩惱〉和陳綺貞〈躺在你的衣櫃〉,這個選擇前所未有,打破藩籬的同時,他們也強調這關乎兩人口味,還有許多優秀的作詞人,也許未完待續。
(攝影/趙豫中)
吳岱穎和孫梓評選詩的共識很高,訪談間,兩人互相禮讓,不斷向對方說:「您請!您請!」選詩過程他們採提名制,先提名,再表决。被評為「超完美合作對象」的吳岱穎,連分配『讀詩筆記』的撰寫工作時,都讓孫梓評先選。《生活的證據》中的51首詩,各自搭配400字的讀詩筆記,在極短的篇幅中,試圖找出一種切入點,並且不去破壞詩的曖昧性。「現在閱讀的困境是,讀者在等待別人給答案,但詩最有趣的是,你要自己走進去才能看到風景。」受教職影響,吳岱穎寫筆記時總想像是要寫給學生看,他寫得極快,一天可以寫三則,寫完會開心地開瓶紅酒喝。
對孫梓評來說,他則習慣寫給自己,「創作或筆記都是跟自己的對話。我在寫鴻鴻〈我現在沒有地址了〉的筆記時,正逢學運,寫一點點就很想哭,那篇寫了非常久。我比較忐忑的是兩件事,一是必須在短短的筆記裡對詩給出說法,二是,這本詩選裡的作者都是活人,他們都會讀到我寫的筆記!」
而人為什麼要讀詩?「沒有為什麼。你覺得有需求就看,沒有也沒關係,」孫梓評說,「我們的生活都蠻追求有用的,像是如何更健康、更有知識、更有財富;而詩對我來說比較像是『還原』的過程,一整天可能背負很多東西,在那裡我可以找到操場或是大草原,詩可以去支撐你,增加你的彈性。」吳岱穎則認為,「語言就是思想,人離開語言是沒辦法思考的,然而文學碰觸到的是思想的另一種方式,詩的語言是多向式的,如果以詩的方式進行思考,可以保留比較大的彈性,思想上可以變得溫柔多元,表述時可以化解人與人相處的某些困境。」
吳岱穎對詩的鑑別能力快速精準,被孫梓評笑稱為有如「阿基師試菜」的選詩版。兩人獨特的目光,海選眾多詩歌創作,為當代讀者踩踏出廣袤林中的一道小徑,以一首詩的機會,開啟另一種閱讀生活的可能。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