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朱宥勳/百年前的「前衛」,現在剛剛好──《卡夫卡:變形記──六部指標作品》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去年適逢卡夫卡逝世一百週年,台灣出了好幾個版本的卡夫卡作品集。這些集子的選法各有擅場,但如果你還沒讀過卡夫卡,想找一本適合入門的,我推薦菓子文化的版本:《卡夫卡:變形記──六部指標作品》

如同書名,這個版本收錄了頗具指標性的六篇。這些篇章,是卡夫卡「自選」的——卡夫卡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有過銷毀自己所有作品的想法;但本書收錄的六篇,是他告訴自己的編輯友人,他自認為「算數」的作品,可以不急著銷毀。

不得不說,他的標準很高。這六篇確實包含了我最喜歡的卡夫卡作品,但沒被選進來的,也不能說「不算數」,還是很厲害的,比如我就滿喜歡〈致科學院的報告〉。

不過,如果想要「像個文青」,甚至「像個好文青」,好好把這六篇摸透,已經非常足夠了。大家都一定會提到的〈變形記〉,自然是經典中的經典。這是現代主義的開山之作,但不用害怕,現代人一定非常能夠體會,因為它本質上就是一個「社畜努力工作一輩子,卻因為某天意外無法上班,就被周遭人唾棄」的故事。故事裡的意外是「變成一隻蟲」,但你可以自由帶入生病、車禍、憂鬱、失戀等等等情境,那些都可以說是現代人的「變蟲時刻」。用這個角度去讀,想必就能深刻感覺到那顆卡在背上腐爛感染的蘋果,到底有多惱人、又有多痛苦。

除了此一超級名篇,還有兩篇我談起卡夫卡必講的作品,也收在此書。一是〈在流放地〉,一是〈飢餓藝術家〉。〈在流放地〉設想非常奇妙,敘事者遇到一名軍官,軍官堅持守護一種殘忍的傳統刑罰。這種刑罰,是把犯人固定在一台機器裡,用尖細的刺針,把犯人的罪行刻在皮膚表面,並且謹慎地控制力道,讓犯人不斷感受痛苦、但不至於死去。這篇小說的意象、感官效果實在太過驚人,我少年時一讀難忘——果然好小說家的心,切開來都是黑的。後來我讀到傅柯的《規訓與懲罰》,驚覺傅柯數十年後發展出來的許多理論要點,卡夫卡都在這篇小說裡展示過了:刑罰的「公開」意義,社會控制與肉體的關係,如何使人不只將社會規範「銘記在心」,更是「銘記在血肉」⋯⋯。甚至,很多時候,我會有點想效法〈在流放地〉的刑罰:台灣社會一直對「蔣公銅像」的去留難以決定,有些人以「銘記歷史」為藉口,拒絕拆除銅像,那,卡夫卡的意象足堪借鑑——不如把蔣介石殺過的人,通通刻在銅像表面吧。這才叫做「銘」記呀。

而〈飢餓藝術家〉,更是所有認真的創作者,都值得一讀的作品。這篇小說以非常鮮明的感官(即「挨餓」)起手,最終要寫的,竟然是藝術創作的孤寂之境。如果有一種藝術,是只有你明白其意義、只有你明白其艱險、且只有你自己明白自己有沒有真正「全力以赴」。當你打混沒有人會發現,攀上顛峰也沒有人會在意的時候,你還會堅守自己的藝術之道嗎?從形式、意象、風格到主題,〈飢餓藝術家〉都現代主義得不得了,但又不至於裝神弄鬼(甚至堪稱「明白曉暢」,只要你抓到它的隱喻指向的話)。

總之,如果你對卡夫卡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有興趣,或者對「現代主義」這個看起來很恐怖的理論名詞有興趣,都很推薦從《卡夫卡:變形記──六部指標作品》開始。那是一百年前的「前衛」作品,於今讀來,或許正是「剛剛好」而已。幸或不幸,人類似乎還沒完全逃離卡夫卡所看見的恐怖境遇,也因此,他的小說正可以當作理解「人類的深層狀態是什麼」的最佳說明書。


卡夫卡:變形記──六部指標作品【最佳卡夫卡.作家逝世100年特選】

卡夫卡:變形記──六部指標作品【最佳卡夫卡.作家逝世100年特選】



作者簡介

台灣桃園人,一九八八年生,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曾獲金鼎獎、林榮三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台積電青年文學獎。
出版過:
小說集——《誤遞》、《堊觀》
小說連作——《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用虛擬的未來口述歷史結構,以多樣觀點描述一場台灣近未來的戰爭,探索台灣民族共同體的想像。
長篇小說——《暗影》以職棒簽賭案來探索台灣社會的面貌;《湖上的鴨子都到哪裡去了》摸索學校教育體制的權力結構問題。
非虛構作品——「作家新手村」系列二書《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1 技術篇》與《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2 心法篇》,以田野調查精神一五一十描繪神祕的文壇鋩角與求生術;《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分析如何用小說技術來解析世界、說服他人、洞悉讓人混淆的資訊洪流;《學校不敢教的小說》,藉經典小說解讀來分享學校教育裡不會探觸,但卻是許多年輕心靈期待理解的作品。

個人網站:chuckchu.com.tw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世界月經衛生日 讓我們從歷史、文化、醫學等面向好好認識月經(與子宮)

幫月經取各種代稱、拿衛生用品遮遮掩掩、各種因為忌諱所以月經來不能參加的活動......直到今日,「月經羞辱」還是藏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管男女老幼,我們都有必要更了解月經。

322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