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沒有盡頭的身體──專訪義大利畫家羅倫佐.馬托蒂

  • 字級


一條水平線和一條垂直線如何相遇,
能帶來戲劇性的聲響?
顏色、形狀、筆觸、構圖如何建造無形的內在風景?
紙上誕生的夢,在我們的凝視中狂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索……那時候,我們把所有的時間拿來探索,用眼睛、用手、用身體、用語言去探索彼此。在一個小房間,時間很長,幾乎是永恆,永恆。」羅倫佐.馬托蒂重複說了兩次「永恆」,像為逝去的時光,抹上香水。又或是,到了七十歲,羅倫佐才明白年輕時心無旁鶩的愛,能輕易抹去時空的籠子。

愛沒有盡頭,於是身體沒有盡頭。


羅倫佐描繪男女情慾百態,收錄於《汝色 Colors of You》畫卡。(圖 / 汝色 Colors of You)


相遇的起點,我告訴羅倫佐,2004年我看了安東尼奧尼、王家衛和史蒂芬.索德柏的三段式電影《愛神》,特地寫了一篇文章,不是評論電影,而是細究電影過場的三組圖像,還有電影的主視覺海報,那出自羅倫佐之手──相擁的男女,懸浮在海藍中,線條鬆軟流動,而漸層的筆觸團塊表現了肉身的渾厚分量。相契確實是這樣的,輕盈且又穩固深重。太美了,純粹的情慾沒有背景。寫實的情慾,就是能掙脫時空的籠子。


《愛神》電影海報出自羅倫佐.馬托蒂的畫作。


羅倫佐位於巴黎的工作室,空氣中瀰漫著濃郁的顏料香氣。他說話慢慢的,但每一個字說得鏗鏘有力。有時,我們愜意閒聊,有時安靜看畫,維繫一種隨性的對話節奏和專注的觀畫狀態。

羅倫佐把工作室分為兩個空間,一個拿來揮灑水墨和油彩大畫,另一個專門進行耗時的精工細活,桌子擺滿上百支彩色鉛筆,桌旁是一整牆的書、一整牆的音樂CD專輯、一櫃子的速寫畫本。他探索男女情慾的那些永恆圖像,就散落在每一冊畫本之中,有的用炭筆描繪,有的用壓克力顏料。


羅倫佐.馬托蒂位於巴黎的工作室。(攝影 / 吳俞萱)


羅倫佐展示他的速寫本。(攝影 / 吳俞萱)


翻開尼泊爾手工紙的水彩畫本,每一頁都畫了一對男女在房間躺臥和糾纏,畫面中的各種直線,一方面襯托他們任意漫流的慵懶和挑逗,突顯身體探索是有形的邊界所無法侷限的;另一方面,銳利的直線和對比的配色也將他們之間的情慾張力,死命繃緊,恍若那戲劇性的場景並不在他們的外邊,而是從他們體內延展出來的,凝聚彼此的引力場。

羅倫佐小心謹慎地掀開一張一張分別收藏於透白護色的玻璃紙中的原稿。這些用粉彩和色鉛筆創作的畫,就是我在電影《愛神》看過的情慾圖像。水中的裸身男女最吸引我的,是他們的身體顏色應和著山脈的身體,他們的舞動形姿也呼應著大地的起伏。我盯著羅倫佐手中的原畫,發現那乍看單一的水色,交雜了雙色或多重的混色。極簡的和諧,原來涵融了複雜的細膩堆疊。每一種藍,都是截然不同的藍。


羅倫佐展示《汝色 Colors of You》原畫。(攝影 / 吳俞萱)


(圖 / 汝色 Colors of You)


我好奇地問他,在私密的房間和敞開的水域,有什麼不同?他說,「在房間,男人和女人像陰影一樣,開展一種非常向內的親密關係。在水中則變得開放,流露一種自然的愛、普遍的愛,人類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是兩種互補的感情,也是我持續探索的主題。」

羅倫佐1954年生於義大利。在威尼斯學建築,探索空間的身體。1984年,他創作的漫畫《火焰》突破傳統的敘事框架和表現手法,探索色彩如何妥貼地成為盛裝情感的身體。他出版了多部實驗性的漫畫,用色大膽強烈、構圖嚴謹獨特、氛圍陰鬱神祕,他探索詩意的身體,受到國際注目。1993年起,他為美國《紐約客》繪製具有視覺和觀點衝擊力的雜誌封面。

羅倫佐展示《火焰》漫畫手稿,以及他為《紐約客》雜誌繪製的封面。


羅倫佐也探索文字思想的身體,用插畫回應義大利童話《皮諾丘:木偶奇遇記》、格林童話《漢賽爾與葛麗特》、愛倫坡的敘事詩《烏鴉》、英國諷刺小說《格列佛遊記》。2019年,他執導和繪製第一部動畫長片《熊熊大作戰》,探索當代寓言的身體。連續幾年,他為威尼斯影展繪製主視覺形象海報。2024年,他受邀為巴黎奧運製作充滿動感的繪畫特展《跑步的藝術》。

皮諾丘:木偶奇遇記

皮諾丘:木偶奇遇記

漢賽爾與葛麗特

漢賽爾與葛麗特

烏鴉


熊熊大作戰 DVD(The Bears’ Famous Invasion)熊熊大作戰

羅倫佐.馬托蒂的威尼斯影展海報、2024年為巴黎奧運暖身的畫展《跑步的藝術》。


探索,意味著對可能性的永不饜足。

羅倫佐從炭筆、粉彩探索到水墨,從漫畫、插圖、平面設計再涉足動畫。我告訴羅倫佐,「你去了很多地方,但我發現你畫中的光線、顏色和地貌是專屬於義大利的。」他笑著回答,「是的,義大利的顏色非常特殊!鮮黃的光線在其他國家是沒有的。我的文化根基在義大利,每年夏天我都會回到托斯卡尼,我愛那裡的風景!」

翻開《皮諾丘:木偶奇遇記》,故事場景的義大利山丘、房子、道路、樹木、雲朵在他筆下顯現一種平穩又流動的衝突美感。前景的道路曲線延伸到遠景蓬鬆的積雲輪廓,古老磚紅的雙坡屋頂和道路兩旁微微高起的邊堤色澤相互掩映,律動的線條與高飽和的明艷純色紛紛起舞,讓地平線變成一座活潑蜿蜒的身體。


在羅倫佐筆下,律動的線條與飽和的色彩紛紛起舞。(圖 / 《皮諾丘:木偶奇遇記》)


杳無人跡的大地,還沒開展故事已在視覺上蘊含了豐富的故事性。

我問羅倫佐:切換不同的創作媒材與合作對象,你面對的挑戰是什麼?他說,「我喜歡即興創作,因為它充滿能量!即興並不難,難的是替一本書製作插圖,要考慮很多事,需要大量設計和繪製草稿。相比於即興的自由和情感抒發,製作插圖是一個仰賴理性思考和邏輯結構的工作。

那麼,羅倫佐是怎麼回應《皮諾丘:木偶奇遇記》從遠方傳來的聲響?童話原著作家科洛迪的開場,力道十足地對抗童話的陳舊敘事架構──

從前從前,有一個……
「有一個國王!」我的小讀者會很快就這麼說吧。
不對,孩子,不是這樣的。從前從前,有一塊木頭。
這不是塊什麼值錢的木頭,就是一塊很普通的木頭,冬天拿來燒爐子,或者放在壁爐裡生火,把房間暖和起來的木頭。
我也說不清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反正就是有一天,這塊木頭就出現在一個老木匠的店裡。


《皮諾丘:木偶奇遇記》給「木頭」一個尊貴的出場。


羅倫佐把這一塊木頭擺在畫面的底部、空間的前景,幾乎是以木頭的視角高度,由下朝上仰望中景的老木匠,以及遠景的店內擺設和斜面屋頂。遵循線性透視的法則,近處的木頭大於較遠處的老木匠,還有寬過老木匠身形的斜射光束打在木頭身上,賦予了這故事主角「木頭」一個尊貴的出場。木頭的質地和紋理描繪,也是這畫面精緻刻劃的細節,其餘透過場景簡化,化為抽象的幾何形狀,維繫畫面的一體感。

就像文字的破格開場,羅倫佐的視覺營造也有生猛的野性。三道光束的平行斜線構圖,打破水平和垂直的穩定度,既為畫面帶來動態效果,也製造出規律性的視覺節奏,引導讀者的目光沿著線條移動,向下垂降到看似平凡的木頭身上。而木頭與屋頂的黑色條狀梁木對立於方向相反的光束斜線,交錯產生一種不穩定的和諧,拓開了空間的層次感。再加上前景橙色和背景黑色的高反差對比,重新組織了視覺的輕重韻律。


羅倫佐.馬托蒂運用多種畫風來創造生動的人物形象。(圖 /《皮諾丘:木偶奇遇記》)


羅倫佐說「製作插圖是一個仰賴理性思考和邏輯結構的工作」,就體現於他為了回應原著故事的筆調和內容所精密設計出的線條、形狀和顏色的交互關係上,生動而魔幻。他還在整本書中穿插細緻的粉彩、單色的工整素描和寫意的粗獷墨線,藉由畫風的多樣性,呼應木偶的跌宕成長歷程。

此外,《皮諾丘:木偶奇遇記》文字幽默直白,充盈著活靈活現的影像感,例如,老木匠「鼻尖總是像熟透的櫻桃一樣又紅又亮」,「驚恐之下,他的眼睛瞪得要掉出眼眶,嘴巴張著合不攏,舌頭幾乎伸到下巴底下。整個人看起來就像廣場噴泉的怪異雕像」;吞火的人「蓬亂的鬍子漆黑如墨,從下巴一直長到地上──長到可以說走路都會踩到。他的嘴巴大得像一個烤爐,眼睛看來像是裡面裝了兩盞紅色玻璃燈籠,而燈籠正亮著。」羅倫佐釋放文本的隱藏力量,他塑造的人物造型和動作,靈動傳神地揭示了他們的性情和陰影。

我告訴羅倫佐,「你畫的陰影,也是故事的身體。陰影裡面有繁盛的細節正在醞釀新的情節。總有什麼,要從陰影中盛開。陰影也有生命。」羅倫佐說,「是的,陰影提供想像。我給了讀者很多探索的空間。

《漢賽爾與葛麗特》運用粗糙、凌亂的渲染墨線來呈現盤根錯節的森林像一隻魔鬼沒有盡頭的身體在狂舞,而兩個微小的脆弱人影逃不出張牙舞爪的暗影,這是視覺的明示,也是文本的指向。壓抑、恐怖和危險於是成了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風格語彙。2023年底,《漢賽爾與葛麗特》在法國第戎歌劇院上演。音樂家現場演奏,羅倫佐也坐在舞台上即興揮灑筆墨,不明所以的一個黑點瞬間長成一棵顫動的樹,整個繪畫過程同步投影在巨大的銀幕上。觀眾望文生義的聯想比眼前看見的形象更黑暗,他們和羅倫佐一起編織內心的焰火和怪物。

《漢賽爾與葛麗特》的黑影森林。


最後,我問羅倫佐:每天創作嗎?他說,「天天進工作室,放一張CD,看一點書,想一些問題,進入創作的狀態,但是不一定拿筆畫畫。來,給妳看我上禮拜畫完的東西,還沒有人看過呢。」

羅倫佐轉身,捧來一大疊「黑畫」:畫面中,黑色幾乎佔滿了巨幅的一整張紙。那漆黑並非一整面均勻的平塗,而是一筆一劃描繪浪與浪翻湧、浪與浪推進、浪與浪交疊。小小的船快被大大的海吞掉。浪中有浪,於是黑咬住更深的黑。浪衝向天,墨跡因而堆疊到凸出了紙面,閃閃發亮。

一貼近畫紙,就掉進大海。

漆黑不是靜止的,它鮮活激越。羅倫佐的筆力強勁,每一道線條挾帶強烈的激情,浪像山巒一樣高聳連綿,像黑洞一樣螺旋纏繞。羅倫佐說,「不打草稿!我非常直觀地從頭畫到尾,完全即興!」我被捲進漩渦,發覺羅倫佐用了滔天駭浪的能量來捕捉大海的兇猛態勢。

羅倫佐的最新水墨創作。(攝影 / 吳俞萱)


如果沒有大浪一樣的氣魄,根本造不出一座海洋。

清清楚楚,紙上的不是線條,而是湧動的浪。紙上明明只有線條和構圖,大海卻磅礡現身──這就是羅倫佐的深厚技藝。

他的大海,可以溫柔承接人類的情慾,也可以暴烈攪動人類的意志。他說,「為了在靜止的圖像中傳遞動態的效果,必須去除多餘的東西,只保留線條、形狀和顏色的極限張力。」優雅和野莽的雙重美感,憑藉一輩子的探索和鍛鍊,才能為沒有盡頭的身體賦形。有時,永恆的意思是跳進大海,聽著自己的心跳放慢─放慢──聽見大海的心。此後,同時擁有兩顆心,不在乎自己是焰火還是怪物。


汝色 Colors of You:全球獨家,羅倫佐.馬托蒂愛情畫作特典

汝色 Colors of You:全球獨家,羅倫佐.馬托蒂愛情畫作特典

神曲:但丁逝世七百週年・精華圖像紀念版

神曲:但丁逝世七百週年・精華圖像紀念版



作者簡介

台東人。渴望把陌生的異境走成家。著有《交換愛人的肋骨》等十一本書。曾獲選為美國Santa Fe Art Institute、紐約Jane St. Art Center、法國La Porte Peinte、冰島Skaftfell Art Center駐村藝術家。目前就讀美國印地安藝術學院創意寫作研究所。最新作品為散文書信集《熱戀:邊界往返的信》。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進入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的詩作世界

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1952年以《二十億光年的孤獨》詩集出道,至今累積許多經典作品。其中〈活著〉一詩在311東日本大地震之後膾炙人心。透過谷川俊太郎的專訪、《活著》改編繪本的讀書筆記、將其作品中譯的譯者訪談等內容,全面性的認識這位具代表性的詩人。

674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