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看圖文

用風景說故事的漫畫家──星溧Seongryul ╳ 高妍對談

  • 字級



韓國的漫畫家、插畫家星溧(Seongryul),在他的第一本商業漫畫作品《在夏日》出版前,可能更多讀者是透過他在 IG 上所繪製的風景與街景認識他。臉譜於今年夏天出版《在夏日》繁體中文版,其中收錄兩篇中篇〈在夏日〉與〈Panorama〉,相信能讓更多讀者認識他用畫面與色彩「說故事」的能力。趁著中文版上市,邀請了活躍於台日的漫畫家高妍向星溧提問,聊聊他的創作歷程、主題與技法的設定,以及他如何受到日本、歐洲作品的影響,也聊兩人對於沖繩及台灣的情感。


作者簡介

1996年,生於台灣、台北。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沖繩縣立藝術大學繪畫專攻短期留學。現以插畫家、漫畫家身分在台灣、日本發表作品。2020年受邀為村上春樹《棄貓》繪製封面與內頁插畫,並以台灣館參展漫畫家身分參與國際安古蘭漫畫節。2021年5月起於日本漫畫雜誌《月刊 Comic Beam》初次連載作品《綠之歌》
InstagramFacebookTwitter

作者簡介

韓國國立藝術大學在學生,主要以水彩繪製插畫與漫畫。2019年開始將其細膩又明亮的插畫作品po上IG,至今已累積超過40萬追蹤者,為韓國受到矚目的新生代插畫家、漫畫家。《在夏日》是他第一部商業作品,曾榮獲韓國漫畫振興院2020年50部最佳漫畫,星溧也是首位韓國獲得日本國際漫畫獎首獎之作者。
Instagram @ Seongryul



※以下黑字為提問者高妍,綠字為作者星溧


在夏日

在夏日

星溧(Seongryul),你好。很開心也非常榮幸能以這樣的方式參與這次的對談。我是來自台灣的插畫家、漫畫家高妍(Gao Yan)。目前居住在日本東京,與日本、台灣的各大出版社共事,並製作作品。若有訪談內容有哪裡準備不周、不禮貌的部分,還請見諒。

《在夏日》是由〈在夏日〉與〈Panorama〉兩篇故事構成——頁數輕薄但卻沉重、畫格飛逝快速但卻令人深刻難忘。蟬鳴、雨聲、樹蔭的色澤與海的氣息……彷彿記憶中的夏天殘影,雖然短暫,卻記憶猶新。

我一直有在 Instagram 上關注星溧的作品,聽到臉譜要出版你的漫畫《在夏日》時,我真的非常開心。星溧的畫給我的印象,是非常「精準」,且「有呼吸」的。或許這麼說,會令不了解的人產生幾分疑惑——不用尺規的徒手線條,帶著幾分歪斜與參差,以及誇張的人體變形、廣角失真——這樣的構圖是「精準」嗎?但同為藝術大學出生的我,非常理解在手繪創作時的精髓就是「不可遲疑」。星溧的畫面中,不論是用色、畫面的透視或是人物的肢體,都非常「準」,甚至「準」到令人瞠目。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eongryul(@sseongryul)分享的貼文


打個比方吧,我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看到一幅壯闊景色時,迫不及待拿出相機想記錄這美景,但發現不論怎麼拍,照片都沒有眼前的風景來得美。人的肉眼所能辨識到的色彩、形狀,以及焦距,是相機鏡頭(機械眼睛)辦不到的。而星溧作品給我的感覺,就是「人的肉眼」所能達到的「最高精準度」,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有趣的是,在翻閱《在夏日》時,我感受比起「說故事」,星溧似乎更享受在「畫風景」。當然,故事說得很有趣,也說得非常好,絕對沒話說。但似乎比起故事,更令人沉醉的是悶熱的夏日氣息、鬱鬱蒼蒼的大樹、沁涼且清澈的海水,以及光影之間的交錯、嬉戲。

這似乎也反應在星溧後記裡提到的:「我目前正在做的事,是捕捉某天或許會消失、或者已經消失的日常的風景, 盡量正確地把它們記錄在紙上。」我的欽佩不單純來自畫面上的精準,而是你是「有意識」的在做,且確實做到了「用畫筆捕捉肉眼所見的風景」這件事。

想請問星溧當初是在怎樣的契機下,創作《在夏日》這本書的?

國中一年級的某一天,我回到家,剛想往沙發坐下去,就被媽媽的大喊嚇到跌在地上。原來沙發墊子底下有一隻可愛的小貓咪在睡覺。媽媽在她常去的水果店發現一隻疑似被牠媽媽和兄弟姊妹拋棄的幼貓,不忍心轉身就走,於是就把牠帶回來了。而我的個性比較內向,和同齡的朋友不是很親近,當時也滿寂寞的,或許是因為這樣,我總是對那弱小的貓咪感到非常在意。隔天早上,我感覺有東西在我溫暖的被子裡蠕動,張開眼睛發現貓咪鑽到我腋下,正抬頭看著我。和牠四目交會的瞬間,我突然有一個預感,這小小的生命會和我變成非常親密的關係。時間過去,雖然我們成為了這世上最好的朋友,但貓的時間實在太短暫了。看著生病的貓,我很想為牠創造一些值得記憶的東西,於是開始創作這本書。


〈在夏日〉裡,內向、被同儕霸凌的柱燦,唯一的好友是貓咪奇奇。然而,奇奇消失了,當柱燦四處尋找奇奇時,他遇到一位神祕女孩……


〈Panorama〉中,出現了沖繩。很巧的,其實我過去曾經在沖繩縣那霸市的沖繩縣立美術大學留學過一年的時光,而現在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的作品《間隙》,也是以台灣跟沖繩為舞台。所以〈Panorama〉這篇故事對我來說格外有親切感。漫畫裡有提到,女主角海理來到沖繩是因為想看海。

星溧為何選擇描繪「沖繩」這個舞台?

我家貓唯一的興趣就是坐在窗前看外面。不管夏天還是冬天,牠會看著小鳥飛過,發出尖銳的嘶吼聲,如果遠處有人經過,牠也會壓低姿勢仔細觀察他們。於是我默默冒出了一個念頭,想讓這樣的貓也看看美麗的大海。如果窗外就是大海該有多好呢?光用想像的就覺得很欣慰。但5月的韓國還很冷,海也像混凝土般灰濛濛的。我一心想著要去南國的小島,剛好發現了沖繩的便宜機票。

調查沖繩的時候,我發現一件令我驚訝的事實,沖繩過去是獨立的琉球王國,而且位置比起日本,更靠近台灣。它在美日之間經歷了艱難的歷史,有著獨特定位,那種氛圍現在雖然沖淡了一點,但它仍是珍藏著傷痛及和平價值的一座島嶼。

一開始只是為了貓咪出發的一趟旅程,但越了解沖繩的歷史,我的創作似乎又增添了新的意義。抵達沖繩的時候,有種一定要以這個地方為背景創造什麼的感覺。


〈Panorama〉裡,海理為了實現遭到霸凌的好友秀美的願望,獨自前往沖繩。一位酷似秀美、穿著水手服的當地學生千惠,偷了海理的相機。


聽到星溧這麼說令我非常開心。沖繩有著跟台灣非常相似的歷史——身為被殖民者的憂傷,以及多元文化與種族的交融。當初我也是因為想要更了解同為島國,且歷史定位與台灣非常相似的沖繩,才選擇去那邊留學的。現在連載的漫畫,正是以台灣跟沖繩的「歷史」為題創作,自我學習與研究了非常多史料。正因為有著特殊的過去,才讓我們更珍惜彼此、愛護這片土地。我也能理解你所提到的「一定要以這個地方為背景創造什麼」的感覺。

至於,兩篇漫畫之中,都出現了校園霸凌的場面。2022年在 Netflix 爆紅的韓劇《黑暗榮耀》,也是描述韓國的校園霸凌事件。似乎「霸凌」二字之於韓國的學生們是多數人共有,卻難以見光跟分享的回憶。

想請問星溧為何在兩篇漫畫都描述了「霸凌」?

與其說是霸凌這麼明確的主題,不如說是我想要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寂寞的人們感受到的孤立感。我沒有要描繪特定人物的惡意或計畫,我想關注的是能詮釋情感微妙變化的場景。所以我把故事寫得很單純,想透過顏色和景色以視覺的方式傳達情緒。就像不同的人看同樣的風景,感受卻大不相同一樣,期待讀者們也能在我創造的風景中發現某些複雜的情感。如果我的意圖有傳達出去,那麼比起單純專注在故事情節,我想讀者看這本書的時候應該會把重點放在風景上吧。

除了星溧提到的「被孤立」外,我認為兩篇漫畫的共通點是「失去」。

〈在夏日〉裡的男孩「柱燦」失去了愛貓「奇奇」,並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尋貓之旅」後,愛貓奇蹟似的回來了。但讓我訝異的是,原以為是奇奇化身的少女「吉吉」,最終竟然也出現在現實。原以為奇奇是柱燦「唯一的朋友」,但看來是奇奇為柱燦「找到了新朋友」,我不禁笑了出來。

而〈Panorama〉裡的少女「海理」失去了重要的人「粹美」。但兩篇故事裡的主角,都分別以不同的方式,有形、但又看似無形的失而復得。

我並沒有用「朋友」描述〈Panorama〉裡海理與粹美的關係,是因為我認為她們倆之間的情誼似乎已無法用「朋友」來描述——而是更為「重要的人」,不論是愛情,或是親情。看著看著,也不禁想起那些沒出現在鏡頭裡的畫面——海理是否喜歡粹美?粹美為何被霸凌?神祕的少女千惠到底是誰?以及這三人之間的種種關係。可以跟我們分享你是如何創造這些角色的嗎?

我想對於海理而言,粹美是超越愛情和友情,無可取代的存在。粹美也喜歡海理嗎?從粹美把曾經感到自卑的眼睛(相機)交給海理來看,我相信兩人之間有著特別的感情。

有時候人會單純因為身體上的特徵不同就受到差別待遇。我家的貓也像粹美一樣眼睛有斜視,所以我也想過牠可能是因為這樣才被媽媽和兄弟姊妹拋棄。在沖繩的橡膠樹影子下,我發現了一隻用全世界最帥氣的表情舉起一隻腳,正舔著自己肚子的貓。因為跟我家貓太像了,實在無法移開視線。不久之後牠站了起來,開始走向某處。從樹梢間洩下的圓形陽光,就像旋轉鏡球一樣灑在貓的身上。

橡膠樹的路走到盡頭,視野一片開闊,藍色的大海在眼前展開。貓咪看了我一眼,可能是覺得自己太矮了,接著牠忽然一口氣跑到防波堤上,才和我的視線對齊了。然後牠又開始繼續走。牠身後伴著清脆的波浪聲,和閃閃發光的藍色大海。在那個瞬間,我想像此刻和我家貓待在一起,然後想到了「千惠」這個角色。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沒有回頭解開那些「不知道」,苦痛會一直一直地梗在心頭,永遠無法放下。

「不是都已經補償了,還有什麼要做的嗎?」「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解嚴將近30年,卻彷彿才過去沒多久,一切都沒有論定,在臺灣提到「轉型正義」,人們的立場往往針鋒相對。另一方面,那也像是真的過了太久,久得我們只剩下鮮明的標籤,而想不起那個時代的細節。

40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