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您出版過的作品題材廣泛,如最知名的香港警探推理《13.67》、異色恐怖奇談般的《魔蟲人間》、有異能設定的《氣球人》、談網路霸凌的《網內人》等等,您平常是如何累積各式各樣的寫作素材,並且在作品中應用呢?
靈感和創作素材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我一旦看到或想到點子,便會記錄下來,而這些材料通常不會在短期內成為小說內容,直到某天我決定寫新作時,才會翻開筆記,看看有什麼東西適用。這做法很簡單,但同時涉及作者的興趣和視野,假如一個作者只喜歡某事物、例如「外星怪物」,只記下單一類型的素材,那麼他創作的故事大概會很單調;可是假如他拓展自己的興趣和眼界,接觸其他書籍或資料,他就有可能寫出「恐龍其實是外星怪獸」或「外星怪物無間道」之類的特殊題材。
◆Q. 承上,您是否有其他想要挑戰的題材或創作類型?為什麼?
我沒有寫過武俠,有機會也想挑戰看看。沒有特別理由,就是覺得好像很有趣似的。不過搞不好會加入其他類型,變成四不像。
◆Q. 您的創作幾乎都是推理小說,想請問您「推理小說」這個類型,有什麼本質上特別吸引您的地方,讓您不斷創作這類型的故事?
我覺得推理小說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美感。好的推理作品,伏線的鋪設與回收必須平衡對稱,而且劇情會在結末凝聚成一點,讀者能夠預期這個收束至單一真相的狀態,卻未必能夠預見如何達到這結果,這種美感與其他類型小說或純文學不盡相同。另外我也談過好幾次,我認為「追求真相」是人類本能,推理小說就是一種讓我們直面這種本能的藝術創作。
◆Q. 您的創作受到哪些作家影響?是否可為我們在這些大師作品中,推薦您特別喜愛的書籍(3~5本),並簡單說明推薦的理由。
雖然我的推理啟蒙作是福爾摩斯和亞森羅蘋,影響我創作的還是以日本推理為主:
橫溝正史《獄門島》:這永遠是我的首選。伏筆和結構宛如機械手錶般精緻,而且雖然是本格推理小說,故事的關鍵卻唯有建立在日本戰後的社會環境中才合理,是一部充分表現出如何將西方偵探小說在地化的傑作。
歌野晶午《櫻樹抽芽時,想你》:能夠讓讀者反思自己偏見的詭計,光這點已出類拔萃了。
島田莊司《Helter Skelter》(編按:收錄於《伊甸的命題》):篇幅短小但精采絕倫,就算不談「21世紀本格」,文本內外虛實交錯的技法也十分值得推理作者參考研究。
石田衣良《池袋西口公園》:推理濃度雖淡,但我其實是石田粉絲,很喜歡他的故事節奏。
◆Q. 今年的夏天又比過往炎熱,社群上出現了「我這條命,是冷氣給的」這樣的句子。對您這樣一位作家來說,「我這條命,是___給的」在這句話的空格裡,您會填入什麼呢?為什麼呢?
「我這條命,是網際網路給的」。本來可以填上「推理」、「文學」、「讀者」之類,但未免太公式化了,細想之下,覺得「網路」好像是最貌似異常卻又最合理的答案。假如沒有網路,我就不會參加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也不會認識到台灣推理圈和出版界的夥伴,接觸各式各樣的推理資訊,更遑論現在透過網路與遠方的編輯合作,以及利用網路蒐集資料來寫作。追本溯源,我就是唸大學時為了參與電子揭示板的討論,才會學懂倉頡輸入法,讓我今天可以輕鬆使用鍵盤寫故事……而且我想也有不少讀者是利用網路訂購拙作吧,這可真是名副其實「我這條命(收入),是網路給的」啊。(笑)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