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研究與發現新知的熱忱,帶領讀者打開新視野
▌Q:請問成為科普線編輯的過程與原因
您好,我是經濟新潮社的總編輯林博華,我們的科普線「自由學習」,是由我和主編文及元一起負責的。
關於「自由學習」書系,或許可以這樣介紹。由於我自己的背景,在大學時唸過資工系後來轉到經濟系,所以在經濟新潮社成立的初期,就已劃定了「經營管理」(商管)和「經濟趨勢」(經濟學、財經)這兩個主要書系,並一直經營。
直到十年前吧,才成立了「自由學習」書系,一開始的規劃是希望出版對於學生(高中生、大學生)的學習有幫助的書,因此就出了數學、英文學習方面的書打頭陣,反應也不錯。然而計畫趕不上變化,之後也出了像是《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的心理學書籍,也有像是近來很流行的《多巴胺國度》這樣的兼具科普和時代趨勢的書。
也因此,對於「自由學習」的定義漸漸擴大,變成是「除了商管經濟之外,現代人應該知道的、值得知道的,有所幫助的主題」。後來,也演化為一種思維:以商管書為中心,向右走是經濟,經濟是事關眾人之事,跟大眾利益有關,而非僅是個人或企業的成功;向左走是科普,因為推動商業前進的事物,以最近二十年來看,都是因為科技進步,從30年前開始的軟體產業,一直到晚近的大數據、演算法、AI,都有科學的影子。而右邊的經濟學,也是科學,一門社會科學,只是大家常把它跟商業混同,但對我們來說是分開的。
也因此,我們看待科普的態度,比較務實,即使是我們出版的商管書當中,也會包含一些帶有比較重的數學成分的書。而我們希望出版的科普,也比較不是需要研究所的背景才能了解的東西,而是希望能把概念說清楚,讓人體會到科普的東西竟然很有趣,人生不讀一下這個太可惜了!是帶著這樣的心情。
▌Q:能與我們分享科普書編輯,這份工作最有趣的事情,以及最困難的事情嗎?
很直白的說,編輯科普書,最有趣的是科普很有趣,雖然我們的視野必定有侷限,但就是從興趣中找到好的主題或內容即可。雖然我們是萬萬比不上前一代的「九章」和「凡異」出版社,它們出版了許多有趣作品,簡直就是科普界的「志文」那樣的強大,我心裡常想著它們在努力。
另外,科普書的一個特色是,它是比較獨立於意識形態的,不像商管書或經濟書有時會有派別、意識形態的問題。科學,只服膺於真相、邏輯與想像力。 科普書還有一個好處是,不用太花心思去想一些花俏文案,因為沒用!科普書的讀者大概是理性的居多吧。
說到做科普書的困難之處,第一就是排版比較難,較早期的書時常沒有好的檔案,面對數學式、數學、科學符號要非常留意。第二就是更不能錯,尤其事關數字或運算或邏輯,錯了會覺得萬分對不起讀者。這也是編輯時會再三叮嚀自己的。
▌Q:許多讀者認為科普書艱澀難讀,學術知識若沒有一定基礎可能讀不下去,請你推薦大眾讀者,如何挑選與閱讀科普書?
關於這題,我的建議是:follow your heart. 有興趣就拿起來讀,沒興趣就先放下。人生苦短,不必一定糾結在哪本書上。
講遠一點,讓你的好奇心帶領,不用急。有些觀念可能是需要十年的累積或經驗才能想通的。比方說數學,這可是2000多年的人類智力精華的結晶!你可以窮其一生,來追索科學中任一學科中的一個細節,這可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講近一點,你可以從故事、人物,或是概念的發展來挑選,光是想像這些偉大科學家當時的處境、遇到的問題,解決了或實驗失敗的過程,會不禁令人敬畏和讚嘆,或許我們會感受到自身渺小,也可能感覺到人類具有無窮的可能性。想想AI吧,它會對人類構成挑戰是沒錯,但從科學發展史來看,我們可以對人類的智能抱持信心,唯一不同的是,它會需要人類社會的其他部門:各國之間、政治、法律及人文學科的共同努力。
回來說,一邊看書一邊思考的累積,我想對於邏輯思考的養成,都有莫大的幫助。科學的素養,會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理解其他事物。
▌Q:請介紹你這條編輯線的選書想法與特色,介紹代表書單/系列以及推薦原因,希望這些書帶給讀者什麼樣的閱讀體驗。
關於書系的選書想法及特色,在第一題已差不多回答了。接著就來推薦書的環節。希望介紹幾個重點:
① 數學類 :對於數學教育十分熱心且有想法的作者保羅.拉克哈特,先寫了流傳甚廣的小書《一個數學家的嘆息》來談數學教育的問題,後來又出版《這才是數學》,示範了他理想中的數學是什麼樣子,「做數學」是什麼感覺,讓數學變成一種充滿趣味的探索。這本書也曾經被師大附中選為所有新生的暑期課外讀物。另外,《加密‧解謎‧密碼學》和《不用數字的數學》,書如其名,也推薦給大家。
② 物理和一般科普:物理學家喬治‧加莫夫所寫的《從一到無限大》,是一本科普的經典名著,從數學開始,到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領域,從微觀到巨觀呈現出宇宙當中種種令人讚嘆的物理現象,特別能給予年輕讀者啟發。《時間的形狀——相對論史話》是科普作家汪詰一鳴驚人的作品,他用鮮活的語氣,講述了從古到今的物理學演進,一直到相對論以及一點量子力學。《科學素養》是日本著作等身的天文物理學家池內了的作品,介紹科學是什麼?如何研究科學?科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是什麼?一本相當精闢的科普小書。《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這是日本靈長類研究的權威松澤哲郎先生的重要著作,探究人類的心智是如何演化而來,並且探討人類會有絕望的感覺,但是也具有想像力,能夠寄望於未來。
③ 統計學與應用:在數學中,「測量」(measurement)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但是在現代商業、甚至所有的科學研究中,卻是大量的運用統計學。想推薦《統計的藝術》,這是從現代觀點解釋統計學的原理與容易誤用之處,由淺入深,值得一讀,尤其因為一般人統計學學到後半段,就很容易迷路了!這本書有助於導回正軌。另外,《如何衡量萬事萬物》是從商業應用的角度,來介紹如何將統計思維運用到商業上,例如各種估計的問題。《機率思考的策略論》則是野心勃勃的大作,基於機率論、統計的分布,去設法推估商業上的銷量、市占率等等的方法,因而有助於企業的行銷、策略面。這本書很適合具有數學素養的讀者。
④ 另外,人生有幸與不幸,重要的是有同理心,並學會面對人生的困厄。基於此,我們陸續出版了《霸凌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療癒心傷:凝視內心黑洞,學習與創傷共存》《容身的地方:從霸凌的政治學到家人的深淵,日本精神醫學權威中井久夫的觀察手記》《男言之癮:那些對女人說教的男人》,雖然這些書主要是落在心理、社科的範疇,但還是想介紹給大家。
▌Q:只有一本書的選擇的話,無論如何都希望讀者閱讀的書是哪一本!
終究要推薦一本的話,那就是《多巴胺國度》,希望能自己救自己,自渡而渡人。
成癮問題,由來已久,毒癮、酒癮、菸癮未必人人染上,但是近年來科技大進步,使得人們過度追求多巴胺的問題升級了,變成跟我們每個人都相關——總是忍不住滑手機、追劇、玩遊戲……。難道,這都是「多巴胺」的問題? 書中對於多巴胺的機制有很清楚的解釋,尤其作者提出的「爽與痛分屬翹翹板的兩端」,這個比喻很傳神,讀過之後必定能了解我們滿足慾望的行為,為何總是帶來痛苦;不斷去做,為何爽感會逐漸遞減,痛苦卻會逐漸增加。還真的要感謝、讚嘆人類天生的「維持平衡」機制:當翹翹板過度往愉悅的一端傾斜時,自我調節的機制會自動在痛苦端加壓,讓翹翹板恢復平衡。否則人真的可以「愉悅到死」!
這本書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人的慾望、慾望中的行為、過度消費之後的無感與痛苦,也讓人思考,癮,是否會讓人漸漸看不到日常事物?內心空虛,是否有解?但是癮,可以戒除,作者所提出的戒癮方法,很值得參考。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