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懸疑故事中有靈異,還有貓與老鼠的劇情?!──《無人知曉的圖書館》作者專訪

  • 字級

 雷貝嘉.史德(左) 與溫蒂.梅斯(右)共同作品《無人知曉的圖書館》 |版權聲明: Faye Bender)

 


 
              
雷貝嘉.史德與溫蒂.梅斯共同創作了《無人知曉的圖書館》,這是一本適合中高年級的小説,主角有三位:十一歲的男生依凡、看守街頭小圖書館的長毛橘貓莫迪沐,以及幽魂圖書館員艾兒。故事的舞臺是一座小鎮,多年前發生的不幸事件串連起所有謎團。




Q:可以說說啟發兩位寫這本書的靈感是從何而來嗎?

溫蒂:我們想寫一個故事讚頌書籍、閱讀,以及大大小小的圖書館。另外,我們也希望做個新嘗試,以不同的文體交織出一個故事。

Q:請告訴我們聯合創作是怎樣的體驗?做為作家二人組,一同創作、寫作的過程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個部分?

雷貝嘉:二〇二〇年大家都很孤獨,於是,我們開始討論要來寫一個富有真實趣味的故事──充滿歡樂與創新。我們第一次合作產生的結晶是《小寶》,當時我們採用的方式是給彼此驚喜──輪流寫章節內容──然而,《無人知曉的圖書館》作法不同。這次我們在動筆之前先討論了很多,打造出故事架構,商量混合不同文體的想法,懸疑故事中有靈異,還有貓與老鼠的劇情,此外,這也是一個描述真實兒童與真實情感的故事。這就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在電話上分享點子,聊到興奮不已。

Q:《無人知曉的圖書館》有三個敘事觀點:十一歲的依凡、長毛橘貓莫迪沐、幽魂圖書館員艾兒。每個人述說同一個故事的不同片段,組合在一起才能看出小説的全貌。是什麼讓你們選擇這種敘事結構?

雷貝嘉:我們從一開始就很喜歡這個想法,塑造三個差異非常大的角色,至於讓他們各自持有謎團的片段解答這部分,我們也很喜歡。原本我們是將三個角色的故事以各自的觀點從頭到尾完整呈現。後來我們的編輯建議我們將三段故事打散之後融合在一起。所以,故事裡有很多各自敘述的段落,直到最後所有角色集中在一起。

Q:你們有特別喜歡的角色嗎?或者是特別有共鳴的角色?

雷貝嘉:我最喜歡的是幽魂圖書館員。她的心中充滿恐懼,但也充滿愛。

溫蒂:絕對是貓。從頭到尾都是貓。莫迪沐是隻乖張又愛作夢的老貓,懷抱希望又超有個性。

Q:你們希望學校與圖書館如何使用《無人知曉的圖書館》?

雷貝嘉:我希望小朋友會真心喜歡閱讀這本書,老師和圖書館員也一樣。我認為沒有比這個重要的了。不過,《無人知曉的圖書館》也述說了書本能夠為人生帶來多大的觸動,幫助我們打造出未來將會成為的人。我希望小朋友能夠與書中的概念產生共鳴,例如任何人都可以寫作,以及成為好讀者的方法絕對不只一種。

Q:請告訴我們,在兩位小時候(或長大之後!)是否有圖書館、圖書館員或教職人員對你們產生影響?

溫蒂:整體而言,圖書館是讓我最開心的地方。十四歲時我得到工作許可,所以可以在我家附近的公立圖書館上架書籍。大部分的時間我都沒有在上架,而是躲在書架間讀書,我相信館員一定都知道。

雷貝嘉:我讀高中的時候,作家法蘭克.麥考特曾經擔任過創意寫作老師,他會將正在進行的稿子朗讀給我們聽(也就是《安琪拉的灰燼》)。印象中,我在課堂上好像一句話都沒說,但我記得坐在那裡,感覺到「嗯,這就是我要的。」這是第一次有人朗讀作品給我聽。

Q:《無人知曉的圖書館》是一部美麗的頌歌,獻給書本、圖書館、圖書館員與閱讀之愛。為什麼中高年級讀者需要在書本中看到這一點?其重要性為何?

雷貝嘉:圖書館是社區不可或缺的元素,每個人都能在圖書館找到歸屬,也應該要能夠看到自己反映在書本中。每個人都應該要知道書本(與有聲書)的世界屬於他們。越早建立起感情越好。對我而言,小説一直是認識其他人的媒介,也是讓我更加認識自己的媒介。

溫蒂:一個人受到怎樣的書籍吸引,這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我們希望小朋友知道,無論什麼樣的書引起他們喜好都很棒──愛你所愛,不要因為別人的意見而覺得你的選擇不夠好。

Q:請給有意從事寫作的學生一點建議?

雷貝嘉:認真看待作品,不要害怕玩創意。無論你最後寫出什麼,務必要友善對待,即使一開始令你失望也一樣。寫作有一半的功夫在修改。不要因為內在(或外在)的批評而放棄,寫出你真正想寫的東西。

溫蒂:作家就是寫作的人,因此,只要一直寫下去就每天都會有進步。閱讀小説的時候,留意觀察作者如何介紹角色、如何揉合對話與敘述、如何讓章節結束在最引人入勝之處、如何使用描述手法。很快地,你自己寫作的時候,就能更得心應手地運用這些工具。


無人知曉的圖書館

無人知曉的圖書館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690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69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