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譯界人生

【宋瑛堂翻譯專欄】aloud 這個字,是大聲還是小聲?

  • 字級



學英文幹嘛?翻譯全交給 AI 的日子快到了?智慧不高的人工小譯者,一字就能戳破這迷思。

大家都知道,loud 是形容詞「大聲」,副詞加 ly,也是「大聲」,那 aloud 呢?是副詞「大聲地」,對不對?孤狗和恰姬(ChatGPT)無口大聲喊對。然而,眾家英英字典卻默默說,aloud 是「講出聲音」而已,音量只大到別人聽得見。詞條裡頂多附上一項解釋:古義為「大聲」。換言之,近代 aloud 絕大多數並無「大聲」的含義;「大聲」是AI新解。

中文「大聲」的定義很明確。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大聲」是「聲音宏大、響亮」,例句包括「大聲喧嘩」、「大聲嚷嚷」、「大聲喝采」。總之音量大於日常講話聲。然而, aloud 這單字近代定義僅止於「出聲」,是相對於「無聲」的一個反義詞,並沒有音量特別放大的意思。

有例句有真相。在1963年,美國作家沃特爾.特維斯(Walter Tevis)發表諷世科幻小說《掉到地球上的人》(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書裡 aloud 和 softly (輕聲) 平行併用,揭露 aloud 的內涵,且看資深譯者呂玉嬋示範翻譯:

He felt for a moment like screaming with despair. He merely stood for a minute and then said, softly, aloud…
他有那麼一瞬間很想絕望地大叫。但他沒有大叫,只是站了一會兒,然後輕聲地說...

AI 行不行?不考不知道,一考就斬斷大型語言模型和類神經機器翻譯界的兩巨頭,最後那句中譯如下,語意不通,人眼能立判。

恰姬:然後輕聲說道,大聲地。
孤狗:然後輕聲大聲說。
掉到地球上的人:《后翼棄兵》作者最被低估的劃時代小說!沉寂60年的文學經典!台灣首度翻譯出版!

掉到地球上的人:《后翼棄兵》作者最被低估的劃時代小說!沉寂60年的文學經典!台灣首度翻譯出版!


遠在1859年,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小說《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也界定了 aloud 這字的分貝:

He opened it in the light of the coach-lamp on that side and read—first to himself and then aloud…

懶得學英文的人投奔孤狗和恰姬,換來「大聲朗讀」的解答。當街扯嗓放送私信,搞錯革命了吧。何況,「朗讀」不就是「大聲」了嗎?還搞累贅。

搞怪的英文不只 aloud 和 loudly 容易混淆,近兩世紀藉口語相傳的 out loud 又是怎樣的一個音頻?人類思考事情的時候,想著想著,常不由自主地動起嘴皮、講出心聲,就是在做 think out loud 的動作,含義和 aloud 一樣,明顯不是邊思考邊「大喊」。Aloud 和 out loud 同義,差別只在於 aloud 歷史較悠久, out loud 較口語,兩者的詞性用法一致。英國創作歌手紅髮艾德(Ed Sheeran)早期有一首抒情曲〈我口說我心〉(Thinking Out Loud),溫暖了世界各國粉絲心,卻也坑殺了無數懂英文的網友,各家譯的歌名在網路上爭鳴:「放聲思考」、「放聲地宣告」、「不停地思索」、「好想告訴你」、「不能自『己』的想著」、「自言自語」。私以為「自言自語」還說得通,但少了傾訴個人心聲的這一大要素。

不慎誤解紅髮艾德的中文網友可別因此放聲痛哭,因為日譯版也有不少「我在心中吶喊」(僕は心に叫ぶ),連嘴皮都沒動到。


同樣是 out loud,進入網路時代後,在絵文字(emoji)亂入之前,鍵盤俠為強調自己不只是會心一笑,不只是暗笑竊笑,於是發明了 LOL 表示 laugh out loud,但這片語也非「大笑失聲」,音量僅止於「哈哈一笑」而已。若嫌 LOL 不夠炫,可改用 RO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倒地翻滾狂笑。被小螢幕逗到多爾滾的網友是不是該出門透透氣了?

從以上例子看來,除非是古文,除非有特定動詞加料,例如 cry aloud (不能和片語 for crying out loud 〔豈有此理啊〕混為一談),否則 aloud 只是「出聲」而已,相當於 out loud ,與「無聲」相反,think out loud 等於 think aloud,read aloud 和 read out loud 都只「唸出聲」而已,而 loudly 「大聲」的反義詞是 softly 「小聲」。聲量從「無」到「有」,從「大」到「小」,肉耳一聽就能辨別,大型語言模型沒耳沒腦,汲汲營營廣蒐網路上的誤譯,以劣譯逐良譯,自相矛盾卻講得大小聲頭頭是道,還反過來掰倒各語種的人類。

AI 追平真人的奇點(singularity)臨近了嗎?全民棄學英文的時候到了嗎?我……「不能自己的想著」。



作者簡介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新聞碩士,著有《譯者即叛徒?》,以《內景唐人街》獲「梁實秋文學大師獎」翻譯首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文學譯作包括《勸誘之邦》《十二月十日》《迷蹤》《分手去旅行》《修正》《該隱與亞伯》《斷背山》《鼠族》《蘭花賊》《宙斯的女兒》等。

✎OKAPI專訪:「趕進度時,壯士譯者要有斷網的決心。」──專訪《譯者即叛徒?》作者、資深譯者宋瑛堂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國際不再恐同日 性別取向不同,但幸福的模樣並無不同

今天不僅是國際不再恐同日,也是同婚專法通過的一周年,家庭倫理沒有崩壞、大家的爸爸媽媽也沒有不見,改變的是有更多人能夠在法律的保護下共築一個家。透過這幾篇文章,希望大家能明白無論性向為何,幸福的模樣並無不同。

442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