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專業書評
邱貴芬/小說家的通靈術──平路《夢魂之地》的歷史想像
作者:邱貴芬 內容提供:木馬文化 / 2024-01-29 瀏覽次數(4006)
從1983年以〈玉米田之死〉獲得《聯合報》短篇小說獎首獎以來,平路創作不斷,題材多元,對於文類的探索也不遺餘力,堪稱全才的作家。但是,我私以為平路創作最可觀而獨幟一格的依然是她虛實交錯,主題特殊的歷史書寫。也就是在這樣的創作脈絡下,我想談談平路近作《夢魂之地》中以「通靈」貫穿全局的意義。
歷史書寫在解嚴之後蔚為風潮,已成台灣文學傳統的一個重要的次傳統,不同世代的台灣作家紛紛以文學之筆介入台灣歷史記憶的召喚。作家如何把台灣的歷史人物或素材帶入創作之中,如何想像台灣歷史?寫什麼?該如何寫?這儼然已成為「台灣作家」的一個「試金石」。王德威與 Carlos Rojas 主編的Writing Taiwan: A New Literary History(2007年),以及范銘如與吳家榮主編的 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A Critical Reader(2023年)都不約而同把「歷史記憶」列為台灣文學的一個重要區塊,足見歷史記憶在台灣文學創作領域的分量。
從1995年以宋慶齡為主角的《行道天涯》,到〈百齡箋〉的宋美齡、《婆娑之島》中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末代總督和美國國務院高官,以及《夢魂之地》裡的蔣經國,透過平路的歷史想像重新還魂的人物有個特點:他們往往不是在台灣歷史中隨波逐流,無奈掙扎的市井小民,而是左右中國與台灣歷史的政治高層人物。這些高官貴族在那些重要的台灣歷史舞台裡,如何呼風喚雨?而他們內心裡的百般翻騰與公共論述之間可能有哪樣的落差?歷史的間隙,成為平路歷史想像和著墨之處,也形成她獨特的歷史書寫特色。
《夢魂之地》以一個通靈女子為主要敘述觀點。她靈力漸失,試圖透過一個年輕男子重新通靈,借力使力,再度成為「三太子」眷顧的靈媒。在這過程當中,她恍惚進入了另一個亡靈「太子爺」的內心,看到蔣經國身為太子、人子的迷惘、憂鬱、折磨。這部小說當然不算歷史小說,但是歷史想像依然有其不可忽視的角色與分量。維基百科說明:通靈,英語為 Mediumship,乃是在亡靈與活人之間進行溝通的一種做法。具有這樣能力的人稱為靈媒或通靈者,英語為 medium 或 psychic medium。通靈穿梭於過去與現在、歷史亡靈與現代讀者之間,正是所有歷史想像的隱喻。創作是古今溝通的 medium,而小說家扮演的乃是靈媒的角色,必須具有豐沛的想像力(靈力)才能進入歷史的情境。
作為平路台灣三部曲的終結篇,《夢魂之地》納入台灣民俗信仰,別有意義。我未曾涉獵此塊民俗信仰,不知通靈與附身是否有別?亡靈萬千,散落各方,靈媒面對的障礙不僅是時空的轉換,更涉及性別、階級、乃至國族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如何跨越的難題。亡靈的想法,乃至聲音,如何重現?這在在考驗靈媒/創作者的能力,也是以歷史為素材的寫作工夫所在。《夢魂之地》不僅涉入台灣民俗信仰,召喚三太子,也再度回到傳奇的蔣家人物,持續關注這一段重要但鮮有台灣作家觸及的台灣歷史,既承續了平路一向拿手的歷史虛實書寫,也注入新的元素,提出新課題。平路致力於文學創作的鑽研,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卻又一再推陳出新,此回跨越的角色階級甚大。《夢魂之地》以三太子起駕結尾,而台灣歷史書寫則又開啟了另一個篇章。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