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潛水》中的和解,是人與人之間,也是與分裂的和解。」──專訪科幻小說《潛水:深海的記憶》作者丹陽

  • 字級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大背景下,作家丹陽(단요)以2057年的韓國首爾為背景,將「末日世界」中的人性與道德抉擇展現得淋漓盡致。《潛水:深海的記憶》中,洪水淹沒城市,孩子們習慣比賽潛到深水尋找戰利品,某次,18歲的女主角宣率下水時發現一具外型形同真實人類的少女機器人秀皓,原來秀皓是以逝去的人類製成,用以安撫失去親人者的傷痛。

對於猶豫著要不要喚醒機器人的宣率來說,這個機器人少女會為她迎來勝利,還是死亡的惡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翁智琦(臺北教育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
A=丹陽(《潛水》作者)

Q:《潛水》是在2020年Covid-19疫情大流行時開始寫作,請問您寫作《潛水》的創作契機是什麼呢?疫情期間,生活受到許多管制與封閉,是否有影響這本書的寫作?

A首爾被大水淹沒的故事設定,是我從2018年之前就開始構思,但我記得在疫情肆虐時,更加深刻感受整個世界趨於毀壞的感覺,這股感受推動了我的寫作,《潛水》草稿是在2020年2月中旬至下旬,於短短兩週內寫完的。


Q:《潛水》的角色分別住在好幾座山上,您是否為了寫作小說而去過這些地方呢?以及您如何決定以「老姑山」的人為主角,而不是其他座山?可以為台灣讀者介紹老姑山的特殊之處嗎?

A首爾的特點與其他大城市不同,市中心群山林立,漫步首爾時,即便不刻意拜訪山區,也一定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山。書中的老姑山是一座緊鄰大學校園的小山,這所大學是我父親的母校,設定好故事的基本骨架後,為了確定具體細節,我查閱了首爾市內小型山的列表,看見老姑山浮現了小時候曾到訪的記憶,所以選定它,雖然沒有顯著的特色,但老姑山區面積不大且恬靜宜人。

首爾市中心群山林立,上圖的文字標示處都是一座山。(圖/wiki


Q:《潛水》描繪2057年首爾淹水後的世界,是2042年世界氣候變化以及戰爭導致。請問您為什麼設計了這兩個時間點?小說中的潛水少女宣率、智歐,她們大概在2039年出生,這個出生時間有什麼意義嗎?小說中的關鍵角色是2020年出生的機器人少女秀皓,她的出生年與您寫作《潛水》的時間一樣。可否談談這些安排呢?

A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一名記者問愛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戰時會使用什麼武器?」愛因斯坦回答:「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會使用的武器,那就是石頭與木棍。」

《潛水》正是延續這種觀點的故事。以文明之後的原始世界做為背景,換句話說,《潛水》的時空背景核心是原始性,把已經跟文明世界斷絕後的原始世界,透過描述歷史之後的時間來回顧當下的文明。因此2057年、2042年這些具體數字其實只是過往的一部分,年分是可變動的,調整為2062年或是2067年對於整體故事也不會有影響,即使滅亡以前的世界已經來到23世紀或是24世紀,故事的基本骨架應該也會雷同。

然而這本書的讀者生活在21世紀初,因此為了有效對比(文明世界之後的)原始性與(當今的)文明,有需要將21世紀的文明作為比較的基準。23世紀的文明對我們來說太過陌生,若將陌生的兩個事物進行比較,將無法讓人代入情緒。


Q:您在小說寫作期間,應該經歷過2022年8月的「首都圈水災」,《潛水》場景的設計與這起事件有關嗎?在小說中,江原道被描寫為用電網圍起來,可以固定對外投放救援箱的地方,也是故事中許多角色試圖前往或已經前往的地方。根據Yes24網站的資料,您住在江原道一代。請問江原道對您而言,在個人生活以及在小說中,是個怎樣的地方?

A《潛水》的故事在2020年2月已經完成,原本的篇幅更長,後半部大約還有3~4萬字的內容,也就是說我從2020年至2022年間主要在縮減後半部的內容,因此2022年8月的水災與《潛水》並沒有太大的關聯。同樣地,打算搬到江原道的時間是2020年4月,之前並沒有這樣的計畫,搬到江原道的原因是出於現實(或說經濟)的考量,也可以說是一種微妙的巧合。


Q:小說一開始就提到首爾居民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依然照常居住在首爾。也許問題與上一題有點相似,《潛水》為什麼選定首爾為故事場景呢?這裡對於首爾居民有什麼特殊情感嗎?以及,首爾對於大邱、釜山等地的居民而言又有什麼不同嗎?

A正如經常提及的「首爾共和國」一詞,韓國是一個所有資源都集中在首都的國家,無論是文化面、經濟面,或是生活的便利性,除了首爾之外,其他地方難以比擬。對韓國人而言,韓國就是由首爾及其他附屬物所組成的國家,其他地區的人會前往首爾,而首爾的人會極力避免需要去其他地區的情況。總之《潛水》是一部描寫這種瞬間翻轉的社會現象,作為描繪文明世界之後的作品,首爾既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空間,同時也是文明的象徵。


Q:小說提到,「以前的世界」是一個充滿魔法的世界,因為在冬天一扭開水龍頭,就會有溫熱水緩緩流出。這種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性在小說中已經像是一種想像、無法接近真實的幻術。您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是種幻術嗎?

A我們當今所享受的所有便利性雖是利用自然法則,卻也違背了自然的本質。從這點來說確實可以稱為魔法,但我不認為技術體系是資本主義的同義詞,除了技術性產物的分配問題之外,技術本身即是技術,也會對我們形成影響。


Q:書中提到「現在(2057年)的首爾已經失去太多」,人們對於「人」的定義不復以往。機器人少女秀皓與潛水少女宣率對於「人的關係」的定義已差異很大。生長於未來世界的宣率告訴秀皓:「誰在誰的底下長大已經不重要,現在的世界裡僅有年長的人與年幼的人,還有每座山的名字罷了。」這使我想到韓國的親族、血緣及地緣關係相當濃烈,這種濃烈具有保護力也時常是生命的羈絆。因此,宣率的世界聽起來似乎比現在的韓國世界還要簡單、單純。您怎麼思考「秀皓的時代」與「宣率的時代」的人際關係差異呢?以及您怎麼看韓國相當緊密的人際關係網絡?

A我想先回答關於這項前提「韓國的親族、血緣及地緣關係相當濃烈」。雖然韓國的確存在過親族和地緣關係相當重要的時期,但在歷經1997亞洲金融風暴的 IMF 時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接管)後,這種情況已經大幅減弱,每個人的信賴關係與人際關係,已經被物質交易或共同契約等取而代之。

舉例來說,與美國相比的話,美國有很多情況都需要推薦信,需要參加各種聚會以建立人際關係。但韓國幾乎沒有這種情況,一般而言,考試成績或信用等級等數據指標更為重要,這種差異要解釋為冷酷無情或解釋為遵循系統的嚴謹性,取決於個人的觀點。但無論如何,現在的韓國很難被視為一個血緣/地緣關係緊密的國家;相反地,韓國已經依賴高度發展的經濟與制度體系。話雖如此,父母的愛與親密感等人類固有的情感仍然存在(這是無法抹滅的)。

在這種情況下,「秀皓的時代」可以定義為技術體系和文明所引起的非人類化,「宣率的時代」可定義為原始的人性(不僅韓國,其他國家亦然,這是必然的發展)。兩者的關係起了分裂的作用,而分裂會帶來痛苦。《潛水》所展現的人際關係也是如此,例如在首爾被淹沒前,秀皓與西門庚的關係是建立在家教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上,從利益交換關係來看,不安是持續存在的,與此同時,西門庚在母親的性命和醫療費用之間備受折磨,秀皓的父母則因為相信情感需求可以轉化為物質,導致在親子關係中失敗。

被水淹沒之前的首爾是由這種分裂與痛苦所構成的世界,因此,淹沒之後的首爾顯得更加簡單與平靜,這是自然而然的發展,然而即使如此,就算痛苦的根源消失,某些分裂與苦痛仍會持續存在於人心,產生另一種衝突,《潛水》中所呈現的和解,既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解,也是與分裂的和解。


Q:雖然小說中的世界僅有年長的人與年幼的人,但故事發展基本上圍繞著未成年的少男少女,只有西門庚算是比較年長的人。為什麼設計讓未成年人去推動故事呢?

A在上述的問題,我回答了現代文明與技術體制造成分裂與苦痛,儘管如此,人們仍無法放棄現在生活的理由正是因為:文明的好處如此甜美。除了像西門庚這種特殊情況外,只要體驗過淹水前的世界,必然會想念以往的日子,他們很難將精神情感認作比物質重要,但由於孩子們並不知道過去的生活,因此能用不一樣的觀點看待所處的世界。


Q:小說中有幾位角色是被生命困在過去的人,後來他們都依靠他人的協助才得以和自己、他人和解。很有趣的是,「受困與援助」的角色功能安排上,剛好是不同性別的人,請問您在設計這樣的角色時,怎麼思考性別問題呢?假如這個關鍵角色秀皓不是少女,而是少男,會影響故事嗎?您認為少女在這個故事中的意義是什麼呢?

A倘若宣率和秀皓其中一位是少年,她們的故事可能會按照典型的「男孩遇見女孩」的情節發生,讀者也會將重點放於青少年時期的戀愛情感上,然而若將本書的人際關係僅僅解讀為戀愛的話,肯定會錯過許多東西,因此有必要與傳統的故事情節區分。

此外,對於其他角色的性別安排沒有特別的意圖,只是將重點放在介紹每個人的故事,避免被認為只是故事中的惡角。


Q:您在小說中提到,2042年的地球有67億人口,想當然也會發生67億個苦難。您認為每個生命都必定會有苦難發生嗎?

A首先就問題本身回答的話,是的。人類擁有欲望,即代表處於不滿足的情況。不滿足以任何釋義來說都是一種痛苦,我認為這是貫穿所有時空的事實。

然而,當我們討論到了時空,那麼當今社會比起任何時空都還要強烈地激發人類的欲望。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更多,也更加痛苦,滿足欲望這件事以長期來看,會帶來更大的痛苦(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放棄富足的食物與衣服,決定像18世紀的人一樣,將自身所擁有的一切都分享出來,那麼這份長期性的痛苦也會大大減少,也不需要戰爭了),2042年的不幸就包含了這種狀態。


Q:宣率和機器人少女秀皓潛水回到秀皓的家時,宣率說:「即使手機性能再怎麼好,只要沒有電源一切不都沒了嗎,所以為什麼不將那些珍貴的記憶印刷出來,直接保存實體的東西呢?」對您而言,比較信賴紙本實體還是電子資料呢?這兩種形式,在儲存記憶的功能與意義上,對您有什麼不同?小說為未來世界創造了一個儲存記憶的方式。請問「延續記憶」對您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A電子資料與紙本實體的最大差異在於,虛擬電子化需要仰賴體制,而紙本不用。也就是說,為了透過手機存取雲端服務會需要電力、設在某處的伺服器以及網路系統,需要透過這些基礎設施的社會制度;而紙本並不需要高度複雜的基礎設施或社會制度。

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基礎設施是如此理所當然,以至於我們甚至無須懷疑其存在,所以就目前而言,電子數據化比紙本更可靠,用途也更加廣泛,電子資料與網路環境的發明「完成了以前無法想像的事」,同時也擴展人類的文明世界(書裡將秀皓存取為數據資料也是其中之一)。

但是《潛水》想要表達的是,我們眼前的「現實」並不可靠,儘管體制內的要素再牢固,但體制本身可能並不盡然,相同地,體制內的各種要素也不一定全然是最佳的狀態。


Q:小說中扮演故事關鍵推進器的少女,她在2057年前尚未淹水的首爾曾看到手機裡的新聞推播,她認為在這個時代,戰爭已是家常便飯。請問您對未來是擔憂、悲觀的嗎?

A從我認為負面變化多於正面變化而言,可以說是悲觀的。但悲觀並不一定與擔憂綁在一起,例如,人老去時會意識到自己骨質疏鬆、視力漸差,但並不會因此感到巨大的恐懼,為了設想替代方案,我們不應該害怕壞事發生,而是要以謙遜的態度接納事實。


Q:小說涉及許多死亡的議題。您如何看待死亡?以及您如何思考「人類對自己死亡是否有選擇權」這件事,甚至是安樂死議題呢?

A我認為根據情況的不同,死亡的確有可能比活著更好,如果一個人經過深思熟慮後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及這個結論在相互主觀的次元內也許可的話,那麼該人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

為了證明這種立場的正當性,可以引用倫理學的概念展開辯論,但我不打算這麼做。該怎麼說呢,因為這更接近基於個人經驗的主觀臆見,我曾經遭遇一次重大事故,導致我在20年的時間裡,由於後遺症的關係無法感受大部分的正面情緒。而且與我仍繼續活著的理由無關,我不想對類似處境的人說:「即使這樣,你還是得活下去,如果你死了,身邊的人會感到傷心。」為了讓他人感到快樂與安心,就得承受自身生命苦痛的論點,無論怎麼看都很不合理,若是自助餐廳的所有菜色都跟嚼沙子般,那也沒有理由繼續待在餐廳了。(當然在離開之前,應當努力找尋可食用的食物,同時在這個過程裡也可能找到生命的原動力……)


Q:您在序中提到和解不是件易事,而《潛水》故事也出現和解的掙扎,請問您相信和解的可能嗎?

A若說糾紛是彼此立場發生衝突的情況與過程,那麼和解就是接受相互立場的事情,經過對方接納我的立場、我也接納對方立場的過程來中止衝突。這不僅是物質的問題,也涉及情緒與心理的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情況下,和解可以是件易事,也可能是天方夜譚。

 

潛水:深海的記憶【博客來獨家書封】

潛水:深海的記憶【博客來獨家書封】

潛水:深海的記憶

潛水:深海的記憶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2021上半年最HOT的個人意見閱讀Remix推薦!

    不論是社交障礙排除、居家隔離建議、網路交友須知到長輩對話策略,總少不了個人意見一番醍醐灌頂,什麼?嫌開示不夠?!沒關係,還可以用算的!(請見個人意見占卜實驗)

    1543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1上半年最HOT的個人意見閱讀Remix推薦!

不論是社交障礙排除、居家隔離建議、網路交友須知到長輩對話策略,總少不了個人意見一番醍醐灌頂,什麼?嫌開示不夠?!沒關係,還可以用算的!(請見個人意見占卜實驗)

154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