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漢學大師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在《中國縱橫》延續過去善於回溯歷史大背景的脈絡去闡釋所謂的「史實」,並從事件的細微末節角度切入,讓讀者發現每個時代的興衰都由其精緻網絡的線串成,每個時代都有不能缺少的重要故事。但,仔細閱讀此書,卻又會覺察和之前的專書類型有不一樣的閱讀情味。本書彙集25篇史景遷的短篇作品,作者仿若是穿越時空的中國「司馬遷」,不斷在自己收集的史料,以及深究的案例中,從五大主題來與讀者娓娓對談。史景遷專業地抓住嚴謹的知性邏輯線,並輔以感性的情意筆鋒,讓這些在中西交流史上舉足輕重的亮點人物,顛覆你過往的認知,讓你重新思考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你自以爲的「正義」。在其文句的啟發下,窺見中西文化交會的火花與那些燦爛時光裡,你不能不知的動人「真相」。
史景遷的史筆具有嶄新的敘事書寫力,也撼動過往習慣傳統史觀敘事的讀者群,他的作品有更大的企圖心,就是想讓更多元的普通讀者走進他的創作世界,讓親近歷史成為我們的日常,讓每個事件呈現正、反思維,期待身處AI時代的你我,重新正視讀史與思辨力之間的關係與連接。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不禁想起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他踵孔子的《春秋》筆法,寓褒貶,重議論。而史景遷似乎也是走在這個歷史敘事的書寫系統裡,一如他說的:「roundabout」,欲以某種邏輯使從四面八方往同一點駛來的諸多交通工具井然有序的作為。史家的敘寫固然有其精準的針砭,獨到的觀點,但若能擁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研究思維,就能放下我執,給予讀者更廣袤的思考方向,猶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猶記我闔上《五代史•伶官傳序》後,我發現某個重要的觀察:後唐莊宗並非一朝而蹈死地的,當時他走進太廟還矢先王,禀告父親復仇成功,他所展現的英雄風範何其威風壯闊?又為何最後被數十位寵幸的伶人困住,瞬間身死國滅,被天下人耻笑?答案不就是作者所直指的: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因此,後世總把私修的《新五代史》當作研究五代歷史的圭臬,而非薛居正官修的《舊五代史》。為何私修的史書會在研究的系譜中綻放其光芒?若細心的讀者從新舊五代史的書寫觀點去比較,就能知道後唐莊宗李存勖由盛轉衰、驟興驟亡的過程應是人事所致,而非單純薛居正的天命說可以統攝的。司馬遷系統的史家之德常藏有以史爲鑑的目的,以期引起當代統治者明白自己掌舵的方向。司馬遷是,歐陽修是,史景遷亦然。
學史者與讀史者,若能像作者一樣,將各種觀點加以整理,留給史實一點彈性的綜合的評價,對我們的人生有會有提燈之效。試想:在闃暗的人生長廊,那些人物們做的選擇,為何有時能做,有時卻不能做?生命的選擇真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嗎?這些歷史的真實呈現,將讓我們在面對抉擇時,更加正確無誤。史景遷的作品頗有蘇格拉底的哲學風格,讓我們能走進歷史即生活、生活即歷史的氛圍中。尤其,古今中外的不同生命觀互相結合成一門人生之學時,他們都是讀者生命的引路人,帶領讀者走上正確的人生之途,不致顛簸難行。細細品讀,不僅能擁有海納之心,也始見史流之闊,開卷有益、甚是有幸!
Facebook追蹤:宋怡慧
Facebook粉絲專頁:怡慧老師~我們「愛讀書」
延伸閱讀
- 金老ㄕ/一本依舊史景遷的史景遷作品:《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
- 各種珍貴照片一網打盡的紙上攝影大展:《世紀中國:近代中國百年圖像史》
回文章列表